“秋风迎诗意,教研唤灵思。”在这暖风凉意相融的日子里,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8月23日下午,东城区实验学校和许州路学校的全体数学老师聆听并学习了张红利老师《“一致性”视角下的运算能力的培养》讲座。
张老师从大家最熟悉的《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入手讲起。新课标它为我们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未来的数学,是培养学生三会的数学,即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史宁中教授在文章中阐述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呈现了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一是如何调整学段更合理;二是如何把"三会"与"四基""四能"相结合;三是如何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四是如何丰富"综合与实践";五是如何体现数概念和运算的一致性。
张老师从六个方向对“一致性”视角下运算能力的培训进行展开讲解。
一、研读课程标准,厘定目标方向,读懂运算一致性
运算能力作为小学阶段11个核心素养里面唯一一个“能力”要求的行为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对“如何算”“为什么这样算”“怎样算”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数的计算贯穿小学阶段全过程,身为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从而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的本质上的一致性。
例如: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其实本质上都是用计算单位去表达数和数的个数,它们的算理算法也存在一致性,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的垒加。
二、借助直观模型,实现理法相融,理解运算一致性
张老师以案例为基础对其展开讲:乘法的授课,我们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其概念,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变化,再借助直观模型,唤醒学生的记忆。如14×2的教学,借助点子图,学生通过数位的意义知道2×4表示2个4是多少,2×1的1在十位,其实是10,所以它表示2个10是多少。最后再将8和20想加。
三、找准知识起点,唤醒方法经验,感悟运算一致性
以“52÷2”为例,学生在思考时尝试用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不够除,学生就会借助模型继续细分计数单位,1个十变成10个1,从而的解决问题。
教学“92÷30”时候,学生借助“算除想乘”的经验口算出结果。但在笔算的时候,学生未必清楚商的位置及其意义。学生借助整十数的口算,想乘法验证等经验,表示解决解释错误答案的意义,从而纠正错误。(有的老师借助人民币的进率进一步堵住学生理解计算)
借旧经验,理解新知。让知识串联,在旧花中开出新花,美丽数学的知识数。
四、锚定计数单位,尝试整体设计,助推运算一致性
五、聚焦知识结构,助推类比迁移,深化运算一致性
六、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素养,落实运算一致性。
张老师又针对教材的横纵分析,向我们进行了更详细的展开讲解。
每一节课都不是独立,我们总能从教材体系里面找到他的根和叶。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深挖其前因,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更好的理解;同时我们还要寻找出本节知识的各位朋友,让孩子通过知识的掌握能解决其延伸的类型多样的习题。
学习单的展示环节,我们不仅被张老师背后的团队努力付出所感动,更是被学生们认真用心的思考所震撼。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教学,用心设计教学,学生总能得到发展,掌握良好的数学教育。
张老师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指出,我们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既可以是自然单元的,也可以是打透自然单元,将本质一样的知识进行关联,然后进行设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实践中不断超越自己,不仅是教师的发展之路,而且会让老师的职业生命绽放新的魅力与活力。新学期,我们全体老师数学同心协契,共谋数学教学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