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深处是吾乡(1)

全泰
创建于2023-08-23
阅读 351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张全泰编辑,照片由朋友提供)

    1978年离开云山之后,45年来回去过三次。第一次是1991年20多位知青受邀回访;第二次是2013年云山农场建场五十周年庆典,与20多位荒友一起赴云山祝贺;第三次就是这次,云山农场建场六十周年举办纪念活动,与张新宁荒友组织一个小型的书画摄影展前去助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连路程在内一共三天,却攒下千言万语难以记叙,幸有照片留作纪念并与朋友们分享。

    如今回云山再也不用忍受几千里路途之苦,北京大兴机场有航班直达鸡西兴凯湖机场。知青赵德华大姐、张新宁和我,熊燕小妹同行。照片是熊燕所摄。后排是来送行的赵大姐的儿子。

    两个小时就到了鸡西。这样漂亮的机场跟上世纪70年代的火车站不可同日而语喽!中间是熊燕,她的同学从云山开着奔驰来迎接。

    北大荒的云天,北京能见到吗?农场来接机的刘国君和司机小王说,沥沥拉拉下雨一个月,今天晴了,是为迎接你们,还是你们带来的?


    路边一望无际的稻田、玉米和大豆地,碧玉一般浓绿,未来一个多月如果不再下大雨,一定是大丰收!台风的影响到黑龙江中部地区就截止了,为云山庆幸啊。

    过去出入云山都在辉崔火车站上下火车。那里有云山农场的转运站,输出的农畜产品和输入的油料、机械、煤炭等物资都由转运站承担装卸。现在辉崔车站早已撤销。转运站也不知归属了。

    汽车途经云山水库,这是溢洪道现貌。过去水利连修水库时没少从溢洪道捉鱼吃。

    大坝北头是石头山,多年来打石头,山头已经被削平。转过石头山是原来七连的猪号和马号,有一公里的砂石路通到七连。现在全是水泥路,两侧的树完全遮挡了视界里的万顷良田。

    前边就是七连了,如今是农场第三管理区。过去七连商店的张坤田家把着路边,夫妻二人又极度热情好客,他家就成了附近连队外出人员的候车室,抽烟、唠嗑,等候场部通辉崔的大客车往返经过时上下车。啥时车过去了,老张婆才能打扫满地的烟头和瓜子皮。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从七连经过八连、九连路口、十连路口,拐过前边的弯儿就是直通五连的大道,也就到了云山场部。场部后边是完达山的余脉。从山路可以深入完达山腹地,穿越一道道山岭沟谷,能直抵完达山北麓的宝清县境。到五连右转,经过四连、三连等七八个连队,进入854、庆丰等农场属地。

    卫星图上清楚地看到云山,云山水库,七连八连21连的地号


    云山的场部。当年场部的大门是两个砖垛子,门楣用钢筋焊成弧形骨架,铁皮上书写流行标语。大概位置就是图中右侧的小轿车后边。开往辉崔的大客每天从汽车队出来,在这里停第一站。

    场部的别墅。老同志们都住上了楼房,再也不用为上山打柴禾发愁受累了。

     也有的老同志还住在平房里,毕竟房前房后可以种点菜,养几只鸡,生活方便。

    场部有水上公园,很多人在这里晨练,散步,享受那不一样的宁静。倒退五十年,敢想吗?

    场部机关的夜景。1968年我刚到云山的时候,机关是一排草房。建立兵团后不久盖成了红砖房,前一排是团司令部,后一排是政治处和机关食堂,从司令部下坡,路的左侧是后勤处,与下边的商店、邮局、照相馆、银行等相连。司令部前边的广场是放露天电影的地方,恐怕很多人都难忘1972年夜里忍受着严寒看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情景。1978年前后,建成了简陋的电影院,好歹不用再露天看电影了。

    过去的招待所,有几间双人间,其余是大通铺,上下层,烧煤炉火墙取暖。厕所在招待所外边,用木板搭建。老张头负责烧炉子,他女儿张连荣曾是我的同事。服务员有上海的刘亚军、哈尔滨的李亚文等。后来招待所原址改建成云山宾馆。各方面来云山参加60周年庆典的宾客都在这里下榻。照片中左一是建场元老关德义的孙子关志坚,左二是至今留在云山的北京知青张大华,接下来是我,然后是垦荒老战士的后代陈长兴、袁春跃、来国强。陈长兴、张小蕾夫妇此次与我一同回访。

    当天下午举行知青向农场赠送书画仪式,赠送由张新宁发起编印的《云山书画摄影集》,共收入58位云山知青的美术作品一百余幅。孙胜军副总经理代表云山接受赠送。

    云山知青里的书法家谭向彤荒友闻知农场庆典,特意书写了条幅,交给我们带到云山赠送给农场。

我在知青回访座谈会上即席发言,并以八句韵文祝贺农场60周年庆典:

云飞雾走漫大荒,

山高水美变粮仓,

六旬正当青春季,

十面出击创辉煌。

年复一年传薪火,

大变特变谱新章。

庆功当告老前辈,

锦绣大地万年长!

    在农场宣传部门全力支持下,我们带去的书画摄影作品在宾馆大堂展示出来,各地来宾一进大堂,立刻被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吸引,驻足欣赏。营造了满满的庆贺气氛,体现出云山浓厚的文化底蕴。

    正如展览序言中所说 :“ 我们用最饱满的笔墨、最深广的镜头倾注于画卷,奉献给无限眷恋的土地、奉献给崇敬的老一辈及新一代垦荒人、献给拥有万分壮丽前景的云山!”


    进门左侧是张新宁在全国广电系统获金奖的工笔作品《与共和国同行》。

     我的长城摄影三幅。

    今夜星光灿烂,更灿烂的是农场文艺演出舞台上的演员,大部分来自农场的职工队伍,也包括云山学校的学生。

    农场电视台对知青进行采访,我通过镜头表达了对云山辉煌前景的祝愿。

    从1968年下乡,到1978年离开,我在云山生活工作了十年多。其中在七连时间最长,因此感情也最深。十年前云山农场建立50周年的那次回访,七连的老同志和年轻一代几十人齐聚场部,设宴招待我和葛秀珍,席间,我几度哽咽。

    又见面了。每个人脸上都增加了岁月的刻痕。十年前的合影里有的人因行动不便未能前来,有的人移居他乡,还有几位已经永远离开大家了……

前排左起:梁小楼夫人姚姐,燕成杰老伴,燕成杰,94岁高龄的张泽军,91岁的梁小楼,朱玉昆,殷国兴,赵新华,程凤兰,袁春梅;

二排左起:熊燕,朱拓真,梁平,李明德,袁春跃,郑桂芝,张全泰,朱拓真夫人刘淑梅,李登成,张洪昇,袁春跃夫人、我和葛秀珍在科研连的同事李君华。

    想起十年前回访,我和葛秀珍去探望七连指导员张禄夫妇。那时他身体还很棒,思路也很清晰,记得很多往事,向我打听很多知青的生活情况。

    我和葛秀珍也去拜访在生产股工作时的领导曾庆俊股长,他和张禄都不在了。

           因限制30幅图片,请继续观赏下集

阅读 351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