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有约,花不误,
陌上桂香飘如故
山有路,学无涯,
正是读书好时光
乘着微风,伴着朝阳
捧一本好书,用心去寻找
万千书卷中的勇气和力量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暑假是从春走向秋的旅程,在这个承前继后的惬意假日,优仕树人小学的教师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早早做好读书计划,展开暑期读书活动。在蝉鸣阵阵中,教师们把握光阴,充实自我,携一卷好书静心品味。教师们将关于教育的思考用笔尖记录,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
《正面管教》
“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苦苦寻求答案的一个问题。《正面管教》这本书通过很多真实的事例,引导我们逐步认识到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才能形成自律、责任感、合作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系列书中囊括了上千个教育中的案例,每个案例记录得特别详细,让我重新审视过去自己的教育活动,对自己和孩子都有了新的认知。书中的理论和建议可以直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把他当作这样的人一样对待。给孩子可以感知的爱,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明朝那些事儿》
和《明朝那些事儿》结缘,纯属巧合,朋友推荐的,一看就再也停不下来。当初是奔着朱元璋去的,毕竟他的经历太过传奇,从他白手起家,先后战胜张士诚、陈友谅,再灭元朝,我的心情也如明朝的崛起般激动,而后就是诛杀各种有功之臣,即使是最为聪明的刘伯温也无法避免,只留下几个“能守不能攻”的老将,一时间感叹飞鸟尽,良弓藏。而后永乐帝朱棣登基,这也正是朱元璋机关算尽,就是没算到这一着而留下的后患(暂且不论其帝位来的是否正当),其功绩都值得我们仰望,文化上:留下了《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军事上:五征蒙古、出兵安南,彰显明朝国力,明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少见的从未和亲的朝代;政治上:大力支持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扩大了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和确定了至今为止的政治中心——北京。到最后到崇祯煤山上吊,留下一句“诸臣误我”,明朝公司破产结算,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明朝留下的宝贵文化会依托于中华民族的传承,长长久久的流淌于历史的长河,永远不会退散,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于在某个时刻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也许有一天,会再次翻开这本书,到时候由于经历了新的事、新的人,会有新的感悟,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在温情的角落,深情地活着
--读《命运》有感
“只要活下去,命运终是赢不了我们的。”
闲暇之余,继《皮囊》之后,品读其长篇小说--《命运》,吸引我的是,本书以99岁阿太“等死”为开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阿太一生的沉浮,书中的文字淡化了死亡的凝重,让死亡变得有趣而轻松......不知不觉间,让我再次感同身受于文字里满满的温情和力量。
不信命,才够运
阿太15岁就背负着“无子无孙无儿送终”的命运预言,一生经历了无数次诀别。历经半生风雨的阿太,像饱经风霜的老树,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三十多年等死中,她看淡生死,向死而生。弥留之际,调皮地对曾孙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命运就赢不了我们。它会让你难受,让你绝望,它会调皮捣蛋,甚至冷酷无情,但你只要知道,只要你不停,它就奈何不了你。我们终究是,自己命运的母亲。”
故事中的阿太,像我们的奶奶,姥姥,甚至更像我们为母则刚的妈妈一样,坚韧又温暖,影响着人,她们吃过生活的苦,却依然豁达,对生活的充满盼头,好像没有什么能压垮她们,是这个家族的守护者和精神指引。她们用勤劳善良和最朴素故事,安抚了家人的心灵,告诉我们:信命不如信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管命运怎么对我们,我们的人生还要勇敢继续,冲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近亲情,会生活
阿太的妹妹甘愿为她结婚生子,将唯一的孩子送给姐姐。望穿秋水的姐姐将近在咫尺的夫妻团圆机会给了妹妹,徒留生死两茫茫的遗憾。
血浓于水,亲情如山。当你卑微时,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是亲情;当你落魄时,牵肠挂肚、不离不弃的是亲情。“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亲情,是那盏始终为你点亮的温暖的灯,让你不会孤单如沙漠,漂泊如浮萍。人到中年,无边无际的苦难接踵而来,亲情却如一缕阳光穿透层层叠叠的阴霾,它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和坚强的后盾,为我们遮风挡雨,成为我们抵御苦难的最大底气。因此,我们一定要善待家人,走近亲情,学会生活。
敬生命,惜时光
“人终有一死,但是好的死亡是像果子熟透了自然掉落,而不是强行摘下。”是的,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生人的命短暂而不可控,阿太的一生,更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会敬畏生命,即使它如同昙花一现,也要尽情璀璨。我们中国人向来谈“死”色变,殊不知死亡是活着的最好老师,只有明白了身边有人的离去死,才懂得去好好地活着。因此,一个人要想死而无憾,只有珍惜当下,用心做好手边的事,才能活得精彩,活出自我价值。
“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我们终究是自己命运的母亲。”是啊,人生多歧路,命运皆无常,但是,生命只有一次,不可承受之轻,让我们在这个看似薄情,绝情的世界里,找到那个充满着温情的角落,深情的活着!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翻开这本书,我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蹒跚在祖国的天南海北,荒漠戈壁、小桥流水,他千里行走,风尘作伴,用有限的光阴去探索古老的回响。
在此之前,我未曾思考过那些历经风吹雨打的古建筑存在的意义,未曾了解过那些隐藏在背后深沉厚重的历史。懵懂无知的我只能跟随着余秋雨亦步亦趋的推开那道隔开了历史与现在的大门,在时光的长流中溯源而上,在历史风尘中探索寻找,去探索我们未曾到达的彼岸,去追寻我们已经遗忘的过去。
这趟旅行是一场苦旅,但也是一场洗礼。
不只是简单的旅行,也不只是对遗忘历史的感叹,旅行的意义在于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对文化的继承,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人与人悲欢离合也好,千里共婵娟也罢,再大丰功伟绩,再强的不世之功,终究要被历史的风沙掩盖,创造的历史终究会再变成历史,留给后人的只有记载于书籍上的文字和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沉埋在历史中文化的继承,是对先人的智慧与经验的汲取,传承薪火,在前人留下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走一程路,品一段史。初心不变,使命不改。
读《一间自己的房间》有感
你也许知道,伍尔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她说这句话的那个时代,社会剧烈动荡,工业革命和一战扩大了劳动力需求,使得大量妇女开始参加工作,为西方女权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女性争取社会平等、自由、民主、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妇女卑微的地位、繁重的义务、长期以来与男人建立的附庸关系都是客观现实,女权运动的进行任重道远。在这一问题上,伍尔夫作为一位杰出、勇敢的女性,站上了女性主义浪潮的前沿。
时间忽忽过去一百来年,当今虽然仍有女性主义、两性平等的呼求,但矛盾冲突已经不再像伍尔夫所处的时代那样尖锐了,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佼佼者也遍布了各个领域。现在,许多女性已经可以不再为伍尔夫口中的“五百镑”而折腰,也有了可以自己独处的空间,那么,伍尔夫过时了吗?
我认为绝对没有。
只要静下心去读伍尔夫的文字,就会深深地被她的理性和冷静打动,那是一种从容睿智的魅力,含蓄的天才光芒。有理有据,直达人心,让人感慨——理性的喃喃胜过激进的呼喊。
落实到文本内容上来看,伍尔夫的笔调平和亲切不乏幽默,就像坐在面前与你对谈一样,同时,她又在论述中融入小说叙事技巧,抛弃男性文学模式的局限,发掘女性独特的文学传统,将人物形象、场景描写与思想内涵融合为一。比如,伍尔夫将女性地位放到历史中去看:她虚构了一个朱迪丝·莎士比亚的形象,设想若她作为莎士比亚的妹妹,与兄长有着相同的才华,人生际遇会是怎样。结果非常令人悲伤,哥哥可以上学,朱迪丝却要干活;偶尔读几页哥哥的书,却被父母叫去补袜子炖肉;有时偷偷写东西,却要马上毁掉;哥哥去伦敦闯荡之后终成伟大戏剧家,她却被许配给不爱的人,最后抗婚、出逃、怀孕、自杀。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揭露在16世纪那样的社会状况下,具有文学天分的妇女受到种种压迫限制,最后才华消失殆尽的悲惨现实。
伍尔夫竭力呼吁人们灵魂的独立与觉醒,她在构想人与人的交流时说:“从我们灵魂的栖息之地——脊柱中央,燃起了一团火焰”,“更深邃、更晦暗也更隐秘的理性之火,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燃起熊熊的金色火焰。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伍尔夫深入地剖析男人的心理,指出“父权主义者们之所以要强调女人之低劣,其实关心的并非是她们的低劣,而是自己的高人一等”。而同时她也不主张毫无支撑毫无道理地争取地位,而要求女性首先做到不依附于男人,才能取得平等。她说:“对于男性心理这样一个危险而又诱人的话题,我希望,还是等到你们每年能拥有自己的五百英镑的时候,再去做一番考量。”这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要求,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读这本书,会钦佩伍尔夫争取女性权利的担当,欣赏她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感叹她在面对性别不平等这样激烈棘手的问题前所表现出的冷静和理智,爱上她字里行间的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她的所有捍卫与追求,都不是弱者的自我保护,而是强者的自然姿态。
再想想伍尔夫在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不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平等不是喊出来的,被歧视的人不是义愤填膺地要求被尊重就会得到尊重的,真正拥有伟大成就的人,不论以何种身份存在,都可以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受万人景仰。
总之,伍尔夫不是在声嘶力竭地要求男人尊重女性,而是鼓励女性自尊自爱,不再依附于男人,通过经济独立达到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从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赢得尊重。她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指出,妇女的心灵一旦获得解放,将会取得何等巨大的成就。
她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
《最温柔的陪伴》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最温柔的陪伴》这本书,它是韩国作家吴恩英创作的一本书,主要讲述了理解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孩子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揭示了父母只看到孩子的行为,却忽略了背后的原因和情感的重要性。
书中以孩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孩子为何会表现出某种行为、他们的内心想法以及经历的事情,并通过这些故事向父母传递了关于人性和自我认知的信息。通过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能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互动。
书中强调了父母需要保持对孩子情绪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真心话,并且注重观察孩子对父母的眼神和态度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对他们的爱远比他们想象的要丰富。只要父母用心倾听并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和孩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并促成奇迹般的改变。
总之,《最温柔的陪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能够帮助父母重新思考对待孩子的方式,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以更加温和与谅解的态度与孩子相处,还可以认识到自己在与孩子相处时的盲点和改进的空间。通过阅读书中实用的建议和故事,改善亲子关系的思考,实现更加温暖、温和与理解的陪伴。
阅读是教师成长的理论基点,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不竭源动力。在书中,我们从一个狭小的天地中破茧而出,看到更深邃广博的人生,让源源不断的知识焕发成长的内动力,用智慧和眼界助力我们一路乘风破浪、无畏前行。
一本好书
一份希冀
一段成长
我们在多彩的假期里
遇见文字
遇见书卷中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