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西安蓝宝石般晴朗的天空照样万里无云,太阳金色的光芒照得人睁不开眼,我们穿过了花花绿绿的小摊,观赏了气势恢宏的秦始皇大雕像,总算看见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大门和前来慕名参观,来自五湖四海的成群游客,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我也暗暗期待着……
正楷黄字节写的黑匾下人山人海,我们几乎在烈日下暴晒了半个小时和烤肉似乎只差一点孜然的区别。可接下来一个消息如火上浇油:一号坑因年代久而未装空调!这差点让我绝望。
我们制订的计划以一、四、三、二号坑的顺序进行。一号坑上建起了大棚,用秦小篆从右往左依次写着“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顺着人流挤入大厅,先是眼前一黑,倏尔豁然开朗起来。我靠运气竟找到一个空位,竟摸到了观俑台的栏杆。沙色的夯土墙结结实实、刀枪不入,经几千年而不塌,让我叹服。每两隔墙中间都整整齐齐地安放着一排排黄褐色的陶俑,发髻一顺儿偏右。借助手机的放大功能,我看到了有些俑浓眉大眼,有的柳叶眉、薄嘴唇,并且每一个的面部表情都细致入微且各不相同,真是“千人千面”。有的俑虽然没有头部,露出中空的体腔,但其工艺精湛和细节刻画入微也让我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惊叹。我驻足观赏,忘记了时间、人流和炎热,似乎开始了一场穿越之旅。
往坑两侧走,我看到了当年发现陶俑的井址和兵马俑的修复区。在平地上放着十来个残缺不全的陶俑,多数用绷带捆扎着。在一号坑的后部,陈列着基本修复完毕的兵马俑,远远望去如坑内的军阵一般壮观。导游告诉我们,在一号坑的土城内,还埋藏着许多军阵。我很期待它们重见天日,一展雄姿的那一天。
我们从一号坑西出口结束参观,稍作休息,又接连参观了三号坑和四号坑:三号坑似乎是军队司令部,陶俑不是象征性地面朝东方,而是围成一圈,面朝圈里,好像在开重要会议。四号坑有坑无俑,大部分回填,剩下的盖上了玻璃棚月,坑内竟有“春风吹又生”的草长出。四号坑的建造有两种说法。一是作为“粮仓"和“大军草料场”使用,二是因为秦末农民起义未来得及安置俑。三号坑还有一个惊人发现:紫色的兵马俑涂料。它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它说明了我们领先世界两千余年。相比于文艺复兴时期左右才合成紫色的欧洲,我对古代人民又有了近一步的认识。
二号坑没有开挖很多,塌陷的坑顶支撑木形成波浪状,我看到了大大小小、支离破碎的陶俑残片,这无疑增加了考古人员修复的难度。但二号坑出土的兵俑种类丰富,无可比拟。比如由三千多片“零件”修复而成的两乘铜车马,它的仿真程度无可比拟,是考古界珍贵的资料。另外,玻璃框内的陶俑也十分吸引人。“幸运儿”跪射俑全副武装,表情平静,凝视前方,似乎正在从匣里取箭。而在战术上支援“他”的立射俑正在给弩机上弦。从发迹线可以看出“他”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身着长襦,还未建功得到铠甲,神色庄重中带些俏皮。但是,我觉得“他”为国杀敌的决心不会变。
将军角腆着“将军肚”,双手似拄长剑,看样子十分成熟。“他”的助手兼领队一中级军官俑也栩栩如生。而中级军官俑旁的鞍马骑兵俑一手持弓,一手握缰绳,随时准备征战,马似乎要张嘴嘶鸣,没有马蹬(当时未发明),也如真的一样。许多人围在它们身边,靠着“走位”才一睹它们的真容。两双眼睛互视,我被大秦帝国的威严壮观迷住了………
走出二号坑,眺望着远处壮美的骊山,我仍然意犹未尽,为我们的祖国到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