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学习都是自我充电,为未来续航。疫情三年,线下参与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机会很少,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第一次参加这么高规格的观摩活动,和美课堂举办宗旨是精研课程标准,践行学科实践;聚焦任务情景,创新课堂新样态。全国小数大咖汇集,用风格迥异的课堂践行了活动宗旨。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审视名师的课堂外在特征变化明显,课件不见了,学生作业成为主要学习资源;材料少了,呈现的学习材料更简洁真实;板书多了,结构化的呈现方式等。在名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构想时,从外可窥探到内,我们在纠结于教材知识的外显特征时,名师看到的是知识的内部结构;我们还在让学习真正发生的道路上徘徊,名师已经追求让学习真正高品质发生;我们在关注学生低价思维(了解、理解、应用)的道路上刚起步,名师更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我们对新课标倡导的大单元教学一知半解,名师大单元教学呈现样态多样化。虽然名师展示的是常态课,我们却难以复制,名师视角的教学观、课程观和儿童观高瞻远瞩,这才是名师的课只可远观的主因。
贲友林老师带来的课是《比的认识》,对于贲友林老师的课,线上线下多次听过,他的课堂宗旨也比较熟悉,学为中心,以教促学,学生课堂生成的作业是组织学习活动的主要资源,而本次听课感觉贲老师的课有了新变化,课堂呈现课前学习材料,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比”,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比”,“比”与学过的那些知识有联系,关于“比”还知道什么,关于“比”,我的疑问。这是原来课堂没有的,以课前学习材料为抓手,我的思考贲老师如此调整是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正如他所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委员会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践行在自己的课堂上,课堂教学中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并且对学生的思考给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没有天花板,不给学生的思维设限。
名师慧语: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不可能完全预设。课堂教学,并没有已经绘制完毕的“地图”,只有师生彼此行动的目标与走向。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对话、启发,并有着相互发现的过程。
第一次听黄爱华老师的课,黄爱华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大单元教学,从他带来的《认识三角形》就能体现他的大局观,初中和小学知识的衔接,学习路径的一致性,课始引导学生关于三角形我们应该研究什么,定义——特性——分类——大小——性质,从四年级一直到初中阶段就围绕这个路径认识图形,不仅仅局限于三角形还有其他平面图形。
研究图形借助相关元素(如高等)和组成元素(边、角),本节课黄老师对三角形的组成元素没有过多纠结,而是围绕相关元素(高)展开学习活动,借助几何画板理解高的本质含义,感悟最有价值的知识,在变和不变中认识决定三角形大小的相对应的高和底这两个关键元素,让学生在经历中抽象概括,掌握学图形的方法,也就是三会:会认、会研、会说。这种大单元教学突破了我的认识,关注小学与初中学习知识、经验迁移的对接,义务阶段的整体统筹,关注关联建立,这样的课堂样态,何愁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渐进,结构体系的建构,认知结构的形成。
名师慧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要着力培养这样的数学学习习惯: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和自我反思。
苏明强教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节《除法复习》课,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数学运算方法、运算算理的一致性,整节课浅入深出,站位高,真正做到了复杂思考简约呈现,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改变了我对大学教授原有认知,也使得我对苏老师的研究方向魅力课堂产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不仅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也折服了听课老师,原来数学课,可以这么好玩。
苏教授谈话引入,哪个运算让你感觉复杂,学生不约而同的说除法,过渡到给卡片上的除法算式分类整理,引领学生回顾整数除法的学习先研究的是一位数除法,教师的除法算式设计是有规律的,通过被除数是一位数(你为什么算这么快?),被除数是两位数(怎么想的?),被除数三位数(怎么口算的?)被除数是六位数(你能直接写结果吗?),学生通过教师问题引领,由外及内,梳理归纳出乘法口诀是算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就是苏教授所说的装备,解决问题的路径被说成装备,我严重怀疑苏教授玩网络游戏)。同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装备就是竖式,最有价值的是苏教授的追问,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为啥不再学除数是三位数、四位数除法啦,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都可以用竖式这个装备,推理意识落地,经验得以迁移。
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整理复习沿用前面学习经验,经验的迁移有多重要,原本以为整数、分数、小数除法梳理,除法与分数的关联性,知识体系完美建构,更令老师折服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亮点(神来之笔)是苏老师让学生由分子分母约分入手,得到最简分数,进而苏老师让学生探寻(网络用语又出现一个:飘一下),这一漂对接初中整式除法(单项式除法、多项式除法),学生的思维、经验的迁移真漂到岸;再飘一下,根式除法出现,老师无数次告诫学生的运算时的注意事项,在苏老师为学生准备的装备和飘的过程中一钱不值。小学学生用小学知识经验解决了初中的除法运算问题,由此我的感悟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最终目的是经验方法的迁移,促使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这是结构化教学、大单元教学的价值性所在。
名师慧语:
教学是一项综合的修行,课堂回归自然时方能绽放出奇异的光彩,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长见识悟道理,方能让课堂焕发出数学的魅力。
不舍得结束对苏明强老师的课堂回味,感觉自己的评价不到位,由此关注了苏明强老师公众号,魅力课堂,这节课真是名符其实。平时常有老师问我,如何使自己的课堂有亮点,亮点建立在自己掌握数学本质之上,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之上,准确把握学情之上。
储冬生老师研究方向是问题驱动式教学,他带来的课是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个运动会情景贯彻课堂始终,三个问题,三个层次(第一是找策略,第二最优策略,第三策略应用),问题驱动学生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分类、列举、表达、分析,储老师教学中引导学生什么是一一列举,为什么要一一列举,怎样做一一列举、一一列举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问题驱动式教学解决了“是什么”与“为什么”,学生自主沉浸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中,观察中分类、列举中寻规律、表达中找简洁、分析中探最优。
名师慧语: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了问题、在问题中”的数学教学尝试,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着力将基础知识的习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进阶、情意品格的涵养寓于问题的提出、探究、解决和拓展的全过程,致力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认识罗明亮老师是源于读过他的一本书《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我深有同感,数学的价值是理性精神,是问难质疑,是溯源说理。罗老师的课堂也践行了他的理念,正如他说我的课堂可能不完美,但是我给予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时空,让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书本知识只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引导学生会思考,敢于思考,素养落地,何愁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实中本末倒置,紧抓成绩,灌输式教学,刷题式练习,最终导致学生高分低能。
罗老师带来的也是常态课《分数的意义》,只是名家的备课有其独特的视角。正如罗老师解读教材单元结构图时所说,分数意义的教学除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外还包括分数与除法,这并不是单元整合而是人教版教参呈现的单元知识体系图,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说明我们平时解读教材碎片化,关注知识点,从而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罗老师是从几个除法算式展开教学活动(第一题1÷4=,第二题1÷7=
,第二题7÷11=),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说理,1÷4=1/4,呈现小淘气的结果对吗?他是如何思考的,可贵的是罗老师不轻易否定孩子们的想法,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组织者、合作者,只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路径时,才当学生的引导者。学生从不知所措到会关联生活,到会画图说理,几何直观的培养显而易见,问题用直观解决困难时,学生又懵懂到理解再到归纳概括,直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含义。真是理越辨越明,聊着聊着就会了,做着做着就对了,学生思维无上限,学生解决问题呈现的多元表征的方式,展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令你惊叹。罗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开始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解决后你有什么收获。通过追问用问题驱动学生经验的迁移,引领学生深度不仅理解了因需要分数得以产生,分数的多元表达方式就呈现出学生思维的进阶。
名师慧语: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
顾志能老师展示是《图形运动的练习课》,游戏中让我理解了我们在处理教材中要关注核心概念,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翻折)是图形运动领域,而现实教学中轴对称学习时老师把它当成图形认识,而不是图形的运动,导致大部分学生知识反馈中图形运动只有平移和旋转,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握数学本质,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引领学生投过现象看本质,在翻折中认识轴对称的运动特性。听完我也深有感悟,我也意识到教师课堂存在的问题,但没找到好的教学途径,而顾老师团队实践中找到教学经验,给我们支个招。一是初次教学时,引入翻折,渗透运动。二是再次教学时,做强“找点”,凸现本质。三是综合联系时,引导“建联”,灵活运用,正如顾志能老师就采用一个书上的笑脸复原游戏,任务升级(三步、两步、一步),从课内延续至课外拓展作业,一个复原游戏学生不仅深化对刚体运动三种运动形式的认知,更多的是任务驱动下学生思维的进阶,发散性思维、空间想象、创新意识等素养的培养水到渠成。
名师慧语:把握每一个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维元素,将其明确地呈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在课堂上全力去追求这个目标的实现。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那才是高质量的、有内涵的数学教学。
吴正宪老师展示的课是《乘法分配律》,上位的素养是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在不同问题中发现本质(三个真实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根据真实情景——筛选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抽象概括,去掉不同,探究本质,建立数学模型)。
听完吴老师的讲座我更理解了结构化既体现在内容的结构性上,也体现在数学思想方法的结构性上;既体现在知识系统的结构性上,也体现在学生认知过程的结构性上;既体现在老师课堂结构、板书形式的结构化上,也体现在学生思维结构化的孕育和发展上。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名师启发了我们,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能更深的领会名师的设计构思,自己最大的期待是听名师的课,听专家对名师的点评,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向他们靠近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