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历史

妙妙
创建于2023-08-22
阅读 3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夏 

禹传启,家天下→划分九州→桀行暴政而亡

1.禹传启,家天下: 

(1)建立者: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带领老百姓治理黄河 流域的水患,因为治水有功,舜将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禹后来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朝代。 

(2)定都:相传定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带)。

(3)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王位,此时不再是民主推举的禅让制了,而是典型的父死子继,即世袭制,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父传子的世袭制代替了上古的禅让制。

夏朝建立者启的父亲大禹像

2.划分九州: 

(1)禹建立夏朝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也就是禹贡九州。九州指冀州、 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后来成为古代天下的 代名词,比如,2019 年有一部电视剧《九州缥缈录》,“九州”指古代天下。 

(2)九鼎:大禹划分九州后,让九州的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了九鼎,九鼎象征九州,将名山大川、奇异之物刻在九鼎之上,将鼎陈列在宫门之外,因此鼎象征着国家和权力,所以在中国古代将一个国家的建立称为定鼎,一个国家的灭亡 称为迁鼎。比如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是权力的象征。

九州九鼎

3.桀行暴政而亡:亡国之君夏桀。夏桀宠爱妺喜,而且夏桀非常残暴无道,最后被商汤所灭,夏朝灭亡。 

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二、商 

商汤灭夏(鸣条之战)→盘庚迁殷→武丁盛世→纣暴政亡国

1.商汤灭夏(鸣条之战):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汤。 

鸣条之战示意图

2.盘庚迁殷:商朝建立后,最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一带),因为王族内 部经常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加上黄河下游经常闹水灾,所以商朝建立后多次迁 都,直到商朝中期,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便再没有更换过都城,政局稳定了,所以商朝也叫殷商或殷朝。殷在今天的河南安阳,在河南安阳的小屯村发掘出商代后期都城的遗址,即殷墟。 

    盘庚迁殷

3.武丁盛世:武丁是盘庚的侄子,在武丁统治时期将商朝推到了极盛,史称 武丁盛世。武丁有一任王后叫妇妌,死后庙号为戊。提到戊会想到后母戊鼎,其 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是武丁的儿子为了纪念母亲戊所铸造的,“后”是伟大的意思,“后母戊”指伟大的母亲戊。后母戊鼎的 曾用名是司母戊鼎,一开始学者认为这个字是“司”,表示祭祀之意,后来学者认为这个字应该是“后”,表示伟大的意思。 

后母戊鼎

4.纣暴政亡国:亡国之君商纣王。通过《封神榜》等电视剧可以知道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好像亡国之君身上所有的特质商纣王都有。比如沉迷享乐, “酒池肉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同时非常残忍,发明了炮烙之刑;还好色,宠幸妲己。

《钦定书经图说》所绘纣王暴政及众叛亲离情形

三、西周 

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实行分封制→国人暴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平王东迁洛邑

1.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1)讨伐商纣王的部落是周。周武王联合其他部落带着五万兵力来讨伐商 纣王,商纣王听说周武王讨伐自己,但是大部队在外面无法赶回,便赶紧找了奴隶和俘虏,临时凑齐 17 万人的部队。两军在牧野交战,纣王的军队是乌合之众, 本来就军心不稳,也不想给暴君卖命,所以在战场上还未交手便临阵倒戈,调转 枪头给周军开路,纣王一看大势已去便在鹿台自刎,商朝灭亡。

(2)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历史上将这一段统治成为西周。

牧野之战要图

2.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打下天下后会分封亲戚或功臣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 帮其开疆扩土、巩固王室,比如将开国功臣姜子牙分到齐地,齐地的都城叫临淄 (今山东淄博);再如将弟弟周公旦分到鲁地,鲁地的都城是现在的山东曲阜。 所以,山东叫齐鲁之地与分封制有关。

分封制

3.国人暴动:西周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周厉王有关。周厉王实行“专利” 政策,将山川湖泽改为由天子直接控制,不让国人进入谋生,老百姓因此很不满, 周厉王便让巫师监督老百姓,如果百姓辱骂周厉王就要被杀掉,所以老百姓走在 路上都不敢说话,只能相互交换眼色,叫道路以目。大臣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即不让老百姓说话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周厉王不听,最终 爆发国人暴动,将其赶跑。“国人”指居住在都城中的人,具体时间是公元前 841 年,这也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

4.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幽王为了博美 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其他诸侯看到烽火都以为外敌入侵,便跑来救驾,后发 现被耍,惹得褒姒哈哈大笑,周幽王发现这个办法很管用,便多次点燃烽火。等 到少数民族犬戎真正攻打都城镐京时,再次点燃烽火就没有人来了,最后西周灭亡。

烽火戏诸侯

5.平王东迁洛邑:周幽王死后其儿子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将定都洛阳的统治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因为东周前后期呈现出 完全不同的政治形态,前期各个诸侯国争当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后期主要是 存亡之战,开始大国兼并,“大鱼吃小鱼”,进入战国时期。

平王东迁

四、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1)齐桓公(姜小白):姜子牙的后代。 

①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称霸的(春秋首霸)。 

②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③长勺之战:和鲁国的战争,典故: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齐桓公

(2)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打败楚国,晋文公奠定了霸主地位。典故:退避三舍,晋国主动退让三舍(90 里),但是设了埋伏,跟过来就伏击对方,后发制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诱敌深入的战役。 

晋文公

(3)楚庄王(熊旅): 

①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②问鼎中原:楚庄王向周天子的代表询问鼎的重量。鼎在当时是权力/王位 的象征,询问鼎的重量实际上暴露了楚庄王想要取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楚王问鼎在大臣王孙满处碰到“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周朝的国运还没结束,鼎的轻重不可以随便问。 

楚庄王

(4)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最后成功打败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复国成功离不开范蠡的辅佐,范蠡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而且知道只能和勾践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其在帮助勾践复国成功后立刻离开,写信给大臣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归隐江湖做生意,成为陶朱公,富甲一方。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1.从春秋进入战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三家分晋:晋国的三家卿大夫实力不断强大,将晋国一分为三,“三家” 指赵、魏、韩。 

(2)田氏代齐:齐国的国君本来是姜子牙的后代,但是后来被田氏取代成为齐国的诸侯。 

2.战国七雄: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后,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 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即战国时期有七个实力比较雄厚的国家,分别是齐楚秦燕赵魏韩,统称为战国七雄。最西边是秦,在陕西一带;最南边是楚,在湖北一带(湖北是荆楚大地); 最东边是齐,山东是齐鲁大地;最北边是燕,电视剧《芈月传》中有“此去燕国为质”,因为燕国气候冷,比较担心,在最北边;中间部分从北到南排布为赵、 魏、韩。

五、秦 

秦灭六国→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秦小篆)、焚书坑儒、 北征匈奴、南平百越、修筑长城→昏庸腐朽的秦二世→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起义→刘邦灭秦

秦灭六国形势图

1.秦灭六国:嬴政当上秦王后开始着手统一中国,当时秦采取的外交政策是 远交近攻,即暂时和离秦国比较远的国家搞好关系,先干掉离秦国近的,再干掉离秦国远的,这个顺序为韩赵魏楚燕齐。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在咸阳。 

2.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秦小篆)、焚书坑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 

(1)政治上:地方上采取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和县两级,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这样让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度指长度,量指容积,衡指重量。 

(3)文化上: 

      ①车同轨、书同文:车同轨指统一车轨,将车距统一为六尺,将车道统一, 方便全国范围内的车通行。书同文指统一文字,以前每个国家的文字不一样,现在国家统一了,如果大家写的字互相不认识不行,所以文字统一为小篆。 

      ②焚书坑儒:当时一些人提出要恢复分封制,李斯进行反驳,认为时代不同, 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所以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下令将书籍焚烧了,留了一些医疗、占卜、农书等实用的书籍。“坑儒”指坑杀术士,即号称自己能求仙炼丹从而长生不老的人,他们给秦始皇求仙失败后卷钱逃跑,秦始皇很生气,搜捕当时的术士共四百多人,将其全部活埋。在当时的意义是加强了思想控制,消 

灭了反对的声音。

3.北征匈奴、南平百越、修筑长城: 

(1)北击匈奴:匈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抗击匈奴的大将是蒙恬。 

(2)南平百越:百越指南方各部落。 

(3)修筑长城:经过北击匈奴和南平百越后,秦朝的疆域得到扩充,为了抵御匈奴、巩固北部的边防,秦始皇令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即秦长城。

4.昏庸腐朽的秦二世: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秦二世胡亥昏庸残暴。 

5.陈胜、吴广起义:秦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率先举起反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的大泽乡揭竿起义,典故为揭竿而起。当时的农民起义缺少武器,便砍了树干作为武器,削尖了竹子作为旗杆,所以后世将老百姓起义叫做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后大喊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还有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即那些称王拜相的人难道就是天生的贵种吗?这句话很有煽动性,大家听了后都愿意跟着他们。 

6.刘邦、项羽起义,刘邦灭秦: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很快被秦军主力镇压,之后又兴起刘邦和项羽两路起义军。 

(1)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一战成名,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 

(2)刘邦:因为秦军主力被项羽灭掉,刘邦便很轻松占领了咸阳,秦朝灭亡。刘邦占领咸阳后和老百姓约法三章,即进入咸阳后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只要遵守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约法三章、秋毫未犯,赢得民心。项羽觉得是自己消灭了秦军主力,是刘邦“捡漏”占领咸阳,从此项羽和刘邦二人为了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六、汉

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白登之围→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击匈奴→ 巫蛊之祸→昭君出塞→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刘秀称帝→光武中兴→黄巾大起义

1.楚汉之争、垓下之战: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所以称为楚汉之争。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是垓下之战,典故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楚汉之争的获胜者是刘邦,之后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

2.白登之围:刘邦建立西汉后想要攻打匈奴,结果被围住,叫白登之围,即被围困在白登山上差点没命了,后来陈平使用计策救出刘邦。与白登之围相关的人物是刘邦和陈平。 

3.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国家的经济不断恢复,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安定,出现了治世的局面。

4.七国之乱:在汉景帝时期发生的叛乱。汉景帝下召削藩,诸侯王不服,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最后周亚夫在三个月内平定叛乱。 

5.汉武帝击匈奴: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主动出击匈奴。 

(1)马邑之谋:一开始玩阴的,想在马邑诱击匈奴,但是匈奴没上当,失败了。 

(2)封狼居胥:马邑之谋失败后,汉武帝接着攻打匈奴,经过了三次战役,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率军深入到匈奴的腹地,将匈奴赶回老家,后在蒙古境内的狼居胥山上筑坛祭天,宣告成功,表示从今以后这个地方也是大汉的疆土。 

6.巫蛊之祸:发生在汉武帝晚年。奸臣江充得势,其借巫蛊诬陷太子谋反,太子刘据被杀、皇后卫子夫自杀,死了很多人,史称巫蛊之祸。后来汉武帝知道真相后非常后悔,修建了思子宫表达哀思。汉武帝晚年时期觉得自己这一生犯了很多错误,要反思自己,发布了轮台罪己诏,向天下检讨自己的错误。 

7.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内部混战,分裂成好几个部,其中一个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朝见汉元帝,自请为婿,要和汉朝和亲,因此就有了昭君出塞。 

8.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后期政局开始出现混乱,外戚和宦官专权,出现了王莽。公元 9 年,王莽自立为帝,建立新朝,即新莽政权,西汉走向灭亡。王莽在当时推行了很多改革,思想非常超前,比如土地要全部收归国有,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要全部归为国有,私人开采要征税和登记办理营业执照,但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改革都失败了,很多人反对他,后来爆发了农民起义,即 

绿林赤眉起义,绿林是山的名字,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有绿林好汉的说法;赤眉指起义军将眉毛涂成红色。

9.刘秀称帝:绿林起义军中比较厉害的是刘姓宗室刘秀,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王莽,一战成名。昆阳之战不仅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之战,也给刘秀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后来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在洛阳,历史上将这段统治时期叫做东汉。

10.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后,刘秀在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安抚政策,社会不断安定,经济不断恢复,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在东汉初期。

11.黄巾大起义:在东汉后期,皇帝多年幼,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吞并土地,老百姓无法生存,从而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是张角的黄巾起义,张角利用宗教创立了太平道,在农民中树立了威望,组织大家起兵造反,因为当时的起义军头带黄巾,所以叫黄巾起义。当时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已死”指东汉快灭亡了,“黄天当立”指现在是太平道的时代了,“甲子”是黄巾起义爆发的年份,公元 184 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各地的豪强地主、州郡长官趁机大肆扩充武装力量,所以在东汉后期形成了军阀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此时东汉的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 

军阀割据混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魏、蜀、吴三国鼎立→夷陵之战→魏灭蜀→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晋灭吴

三国两晋南北朝

1.军阀割据混战:东汉末期出现黄巾起义,出现军阀割据、军阀林立的局面,北方出现了曹操和袁绍两个有实力的军阀,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而发动的战争是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曹操火烧乌巢,以少胜多打败袁绍,最终统一了北方。

3.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乘胜出击,剑指南方。南方的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抗曹,从而有了赤壁之战,结果是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曹操失败后不敢轻易南下,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即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4.魏、蜀、吴三国鼎立: 

(1)曹丕称帝建立魏国,都城在洛阳。 

(2)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都城在成都。 

(3)孙权称帝建立东吴,都城在建邺(今南京)。 

魏、蜀、吴三国鼎立

5.夷陵之战:刘备称帝 3 个月后率兵进攻东吴,因为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将领打败了,所以刘备要给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也叫猇亭之战,刘备气势汹汹进攻东吴,东吴的大将陆逊以逸待劳,将刘备从正月耗到六月,天热了后刘备将军营设在深山密林里,还用木栅栏围了营寨,陆逊看到后顺风放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连营。这一战几乎让刘备全军覆没,最后逃到白帝城,就有了白帝城托孤。 

6.魏灭吴:刘备死后继承者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待诸葛亮死后蜀汉的政权更弱了,很快被曹魏灭掉了。

7.司马炎篡魏,建立晋国: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篡位,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再到司马炎,后来干脆废了魏帝,建立了新的政权,即西晋,定都洛阳。 

8.晋灭吴:西晋建立后很快灭了东吴,从此三国的格局结束,进入了统一的政权西晋,这个过程叫三分归晋。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匈奴灭西晋→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淝水之战→南北朝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1.八王之乱: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能力一般,其儿子是弱智,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有一次闹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死了很多人,皇帝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吃不上饭了怎么不喝肉粥呢,正常人不会说出这种话。既然皇帝白痴无能,其他皇族都想争夺皇位,所以在西晋后期出现八王之乱。

八王形势图

2.五胡乱华,匈奴灭西晋:八王之乱前后持续 16 年,导致西晋的国力急剧下降,少数民族看到中原混乱便趁虚而入、内迁中原,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大小 16 个政权,最后西晋被匈奴灭亡。

3.司马睿称帝,史称东晋:西晋灭亡后,皇室贵族司马睿到南方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延续了晋朝的统治。东晋的都城在南京。

4.淝水之战: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在北方先后建立了 16 个国家,其中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后来在其中一任首领苻坚的带领下快速强大起来, 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至此北方剩下前秦,前秦和东晋之间发生了著名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首领苻坚)和东晋(谢安坐镇后方是总指挥,前线是谢玄),最终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和投鞭断流。

东晋、前秦形势图

5.南北朝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后前秦的政权被瓦解,北方再次陷入混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常考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主要特征是汉化,即少数民族向汉人学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八、隋 

杨坚称帝→开皇之治→炀帝暴政,科举确立,兴修运河→农民起义→炀帝被弑

1.杨坚称帝: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原本是北周的外戚(北周小皇帝的姥爷),因皇帝年幼,故而杨坚掌握大权,最后代周为帝,即隋文帝。 

2.开皇之治:隋文帝比较有作为,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治世——开皇之治。

3.都城:隋朝建立后定都长安,当时杨坚觉得汉长安城太破,于是在原来长安城的东南建立新都大兴城(习惯上仍然称为长安)。

4.炀帝暴政:杨坚去世后其儿子杨广(隋炀帝)继承皇位。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好大喜功,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被推翻统治。

5.隋炀帝时期的贡献: 

(1)确立科举制:隋炀帝时期正式确立进士科(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开凿大运河: 

      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看美女、看美景,更多的是为了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经济上可以更加方便粮食的运输(南粮北运),政治上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正如唐朝诗人皮日休所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开凿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②起止点: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 

      ③以洛阳为中心的原因:隋文帝建立隋朝时定都长安,隋炀帝时期营建东都 洛阳,因此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修建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

隋朝大运河

6.隋朝终结于隋炀帝时期,因为其统治激起了农民起义(比如瓦岗寨起义),后隋炀帝在江都被手下勒死,隋朝灭亡。

九、唐 

李渊自立称帝,建唐朝→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则天建周→ 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亡于藩镇

1.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他与隋炀帝是表兄弟,袭封唐伯公,因此将国号定为唐,定都于长安(陕西西安)。

2.玄武门之变的相关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原本并非太子,而是秦王,不能当上皇帝,但他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杀害其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杀兄逼父后成为皇帝,逼迫其父亲成为太上皇。虽然李世民成为皇帝的过程不太光彩,但他绝对是一位好皇帝,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出现了一个治世,即贞观之治。 

3.永徽之治:李世民去世后将皇位传给其子李治(唐高宗),李治的性格比较软弱、身体也较差,但其比较有政绩,在位时期称为永徽之治。

4.武则天建周:李治不仅继承了其父亲的皇位,同时也继承了其父亲的小老婆——武则天,李治原本性格就比较懦弱、身体也不太好,慢慢地武则天掌握了大权,一路打怪升级,最终达到了男权世界的顶点——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并将国号改为周,史称武周。 

5.贞观遗风:武则天虽为女皇帝,但治理国家有一套政策,一点都没有拖大唐的后腿,其统治时期称为贞观遗风(延续了贞观时期社会前进的步伐)。武则天做得最酷的一件事情可能是其坟前的无字碑,其他的皇帝可能想要写无数的丰功伟绩,但武则天却选择了沉默,将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说。 

6.武则天去世后将皇位还给李家,到其孙子李隆基的时候将唐朝推向鼎盛,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唐玄宗的统治呈抛物线趋势,前期的时候是一位明君,将唐朝推向鼎盛;但后期开始衰落,不理朝政、专心和杨贵妃谈恋爱,同时也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此外,在军事举措上也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失当之处,将兵力集中在边防,在边防设立了许多的军政,这些军政的长官被称为节度使(比如安禄山)。 

7.安禄山是三个军阵的节度使,相当于现在北方战区的司令,手握大权,但最后仍然起兵叛唐。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前后持续 8 年,后被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复,但安史之乱仍然使唐朝由盛转衰。 

8.唐朝后期政局混乱,各个藩镇之间战乱不断,因此爆发了农民起义,比如黄巢起义。 

(1)黄巢“高考”未考上,于是带领大家起兵造反,即黄巢起义(发生于唐朝末年)。 

(2)考试的时候也可能考查黄巢所写的诗句,常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该句诗描写的是菊花。黄巢与陶渊明一样都很爱写菊花,但黄巢笔下的菊花带有杀气(黄金甲),该句诗出自《不第后赋菊》。“不第”即考科举未中,整个社会黑暗、腐败,对李唐王朝非常不满,于是创作该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反诗)

9.唐朝亡于藩镇(藩镇即节度使管辖的地区)。朱温原是起义军的将领,后投降唐朝,帮助唐朝镇压农民起义,随后被封为节度使并被赐名为朱全忠(完全的忠诚),最后也是由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唐朝于公元 907 年灭亡),五代十国的时代开启。 

五代十国形势图

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五代;南方地区也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再加上山西的北汉,统称为十国。 如上图,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于宋朝结束该混乱局面。 

十、宋 

赵匡胤陈桥兵变→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檀渊之盟→王安石变法→靖康之难→康王赵构继承皇位,史称南宋→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击蒙古→南宋灭亡

1.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统军大将(后周即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因当时后周的皇帝年幼,赵匡胤手握兵权,于是发动陈桥兵变,其手下将黄袍披到赵匡胤的身上,拥立其做皇帝。赵匡胤半推半就同意,于是废掉后周的皇帝,建立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2.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别称“汴州”“汴梁”。

3.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是武将出身,非常忌讳手握兵权的人,在其成为皇帝后开始思考如何能将兵权掌握到自己的手里,于是他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在酒桌上明示、暗示让手下的将领交出兵权,将兵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4.烛影斧声:讲述的是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的死因成谜,某天赵光义去看望其哥哥,下人远远看到宫内烛影撩动,仿佛赵光义在离座退避,不一会儿又听到有斧子敲地的声音,等第二天的时候发现赵匡胤已经去世,是一个千古悬案。赵匡胤去世后,其弟弟赵光义成为皇帝,即宋太宗。 

5.澶渊之盟:宋与辽之间签订的议和盟约。如图,北宋当时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其中一个是由契丹族建立的辽。辽当时不断南下侵犯,打到了澶州,宋真宗御驾亲征,辽方害怕,于是提出议和,双方约定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北宋每年给其送岁币。虽然该条约是不平等的条约,但保证了两国的长期和平稳定相处。

辽北宋西夏时期全图

6.北宋中期的两个著名变法: 

(1)庆历新政:宋仁宗时期(庆历年间)由范仲淹推行,最终失败。 

(2)王安石变法: 

        ①宋神宗时期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因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故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②结果:失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变法得罪了很多人,保守派极力的反对和阻挠,等保守派登上台后(比如司马光)王安石变法被废止。

7.北宋灭亡: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生活在东北地区)政权所灭。金灭北宋于靖康年间(1127 年),金人南下将宋徽宗、宋钦宗以及整个赵家皇室全部带走(《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杨康名字的由来也是纪念靖康之耻)。

8.康王赵构继承皇位:赵构(宋徽宗之子)是漏网之鱼(未被金人带走),于是其到南方建立了南宋,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9.南宋时期涌现出许多的抗金名将,最著名的是岳飞,对应的典故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岳飞力主抗金,带领岳家军不断收复失地,马上胜利在望,但赵构担心岳飞的军队不断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而且假如将金人赶跑、将徽钦二帝迎回来,赵构有可能无法继续做皇上,因此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要求岳飞班师回朝,最终岳飞在宋高宗赵构与秦桧两个人的迫害下死于风波亭。

10.在金和南宋长期对峙时期,背后有一个少数民族快速崛起,即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骁勇善战,特别能打,最远曾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在其强大后将金与南宋全部灭掉。 

11.蒙古灭南宋的时候有许多南宋的爱国大臣坚持抗元,比如文天祥。文天祥被俘虏后拒绝投降,并且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不朽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抗击蒙古失败后南宋灭亡。 

十一、元 

蒙古国创始人铁木真→忽必烈建立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在澎湖巡检司,正式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推翻元朝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如图,是元朝的疆域版图,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包括今天的外蒙、俄罗斯的广大境内。 

元朝疆域版图

2.元朝的建立: 

(1)蒙古族的首领铁木真(成吉思汗),在其带领下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 

(2)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将国号改为元,定都燕京,称为元大都(北京)。 

3.元朝的重要制度和机构: 

(1)制度:行省制。元朝在许多地方设立行省,比如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等。行省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地方政治制度开始进入了划省而治的阶段,对我国现在仍然有重大影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我国现在的行政区划是省一级的,开始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2)机构: 

        ①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②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称为琉球)。

4.元朝的统治实行歧视政策,将人分为四个档次,第一等级的是蒙古族人,最低一等的是南人(南宋统治时期的汉人),该政策激起了大家的不满,因此有了农民起义,最后朱元璋带领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十二、明 

朱元璋建明朝→靖难之役,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仁宣之治→土木堡之变→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改革→李自成起义,崇祯自缢煤山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明朝最初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 

2.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出现一个治世——洪武之治。

3.朱元璋当时将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在其去世后由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继位,建文帝随后开始削藩,威胁到了藩王的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骑兵反抗、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将自己的侄子从皇位上赶下来,自己成为了皇帝,即明成祖。 

4.朱棣迁都北京:明成祖朱棣上位后迁都北京,因为北京是其熟悉的地方,并且在地理位置上北京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是明朝著名的天子守国门。 

5.明成祖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经济,国家富强,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盛世——永乐盛世。因为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号称永乐大帝。

6.明成祖时期为宣扬国威、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于是派遣郑和下西洋(另一种说法: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因为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谣言说建文帝并未死亡,而是在海外,于是派遣郑和去打探消息)。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7.朱棣去世后其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明仁宗生性端正、纯净,而且也很儒雅、仁爱,但其长得很胖,身体很弱,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便去世,去世后其子朱瞻基(明宣宗)继位。父子二人的皇帝当得都不错,休养生息,国家出现了盛世的局面,即仁宣之治(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明初三大盛世包括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8.朱瞻基在位短短十年便去世,其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朱祁镇是一个“熊孩子”,在太监王振的挑唆下御驾亲征,攻打瓦剌(蒙古族的一个部落),但在土木堡的地方被瓦剌袭击,明军惨败、明英宗也被俘虏(这也是明朝历史上非常耻辱的事件,即土木堡之变)。随后瓦剌一直攻打至京城,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最终获得了成功,守住了北京城。 

9.在嘉靖年间,倭患越来越严重(倭即日本,日本的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的沿海地区,因此被称为倭寇),于是嘉靖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最终平定祸患。所以说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除此之外抗倭名将还包括俞大猷。 

10.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又称万历新政(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新政)。常考“一条鞭法”,即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全部都合在一起折成银两征收。其主要的好处是化繁为简、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条鞭法”政策实施后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但也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一条鞭法”也很快失败。 

11.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主要是李自成起义,自称李闯王,攻陷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当时的皇帝是崇祯帝朱由检,他并不像其他的亡国之君一样残暴,只是有点疑心,但时运不济,明朝已经走到末路,靠其一个人也无力回天,于是在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崇祯帝在煤山上的一颗歪脖树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十三、清 

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吴三桂引清入关→顺治入关→郑成功收复台湾→康乾盛世 

1.清朝最初称为后金,由女真族的统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后建立,随后其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并且将族名由“女真族”改为“满族”(满清政府 

的由来)。

2.都城:最初在盛京(今沈阳),1644 年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

3.吴三桂引清入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拒降李自成,打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 

4.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福临)。

5 在顺治年间,郑成功收复台湾。补充: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朝初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6.顺治帝后皇位传给康熙,康熙也是天选之子,曾得过天花但并未去世,获得了终身免疫,最终成功继位,其优良的基因也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子孙三人一起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盛世(也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康雍乾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帝王图

7.乾隆之后的皇位顺序:嘉庆(乾隆将皇位传给嘉庆,但嘉庆除查抄和珅外没有其他的大业绩)→道光帝(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阅读 3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