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浸透了他对人类智慧发展之谜执着的探索和追求。近100年来,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大树,都是以皮亚杰理论作为枝干而蓬勃发展的。
基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儿童游戏理论对自闭症儿童社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重要的游戏发展观点是:儿童游戏水平是基于儿童认知水平发展而来。即,儿童游戏能力并非某种单独能力,而是基于儿童此时的认知理解能力而产生的。
举例,0-1岁的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认知水平,其游戏能力特点为感官及运动游戏。此时,儿童由于认知水平限制,不可能会玩丢手绢等规则性游戏。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皮亚杰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它们分别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相对应。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exerciseplay)
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是在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唯一的一种游戏,而且日后仍部分地保留着。它不包含象征主义或任何特征的游戏方法,而是在适应过程中重复着所习得的活动,以取得欢乐。在婴儿期,练习性游戏的种种特定方式是随着初级、二级和三级循环反应的顺序发展而出现的。最初只是一种模仿性的行为,还不能称之为游戏。例如儿童偶然发现了别人摇摆一个悬挂着的物体会发出音响,他最初重复这个动作是为了适应它并了解它,但这还不是游戏。在此以后,他就一再摇摆这物体,这样的行为就变成了游戏,他重复这种行为模式是为了单纯的“功能性快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格式,它脱离了当初的适应性的摇摆动作,是为使产生音响的效果而引起欢乐这一目的而作出的重复练习。二级循环反应水平的实例有:儿童连续拉绳子以使一个玩具鹦鹉移动,看来儿童此时更注意拉绳子的动作,而不注意拉绳子的结果。在皮亚杰看来,三级循环反应水平的游戏则是不同行为的联合和重复。此时儿童也没有注意到这些行为的结合给他所处的情境会带来什么影响,反之,儿童的注意却集中在为结合而结合上,集中在“故意制造复杂情况”上,这种复杂情况对实现原有的目标乃是一种障碍,而这个原有目标却是当初促使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动力。
按照皮亚杰的见解,练习性游戏所以能产生乐趣,在于儿童感觉到他能控制自身,控制环境。在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可以看到,儿童往往带着愉悦表演、练习新获得的运动技能,沉溺于自己的能力、信心都在增长的感觉之中。
第二阶段 象征性游戏(symbolicplay)
这在幼儿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皮亚杰认为,3岁前儿童的游戏主要表现为自我模仿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如在游戏中重视自己的动作,让玩具小狗当小孩(他自己),自己出声替小狗哭。用手指着报纸念念有词,假装读报,等等。
3岁以后,儿童的游戏明显地出现象征性的组合,不再是单个动作的零散的模仿,游戏有了情节。比如玩“娃娃家”时,把家里的人物和有关的活动都联系起来。幼儿游戏中的象征性活动是个体性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意愿,任意确定“信号物”,这种活动正适合于幼儿表征活动的特点。
皮亚杰说:“在这阶段的儿童开始需要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即是一个由他构成的并能服从于他意愿的信号物体系,这也就是作为象征性游戏特征的象征体系。
这些象征虽借助于模仿作为一种工具,但并非用以正确地描绘外界现实。……而且通过象征性‘语言’,使同化作用成为可能(并得到强化),而这种象征性语言是个体自己发展形成的,且能按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变。”
也就是说,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思维的支柱,进行想象,并学会用语言符合进行思维。因此,象征性游戏反映了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象征性功能表现为能够运用信号物,即以一物作为号一物的信号或代替物。
例如:用一块积木当作“肥皂”洗手,也可以当作“汽车”驾驶等等。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展开想象翅膀。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是表征思维出现的标志之一。
根据上述皮亚杰的原话,皮亚杰还认为,象征性游戏并非是一种“货真价实”的模仿性行为,儿童并不是真正在打斗,而是好玩地装着在打斗。所以,象征性游戏也称假装的游戏。
在皮亚杰看来,象征性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 象征性活动是从儿童习得、运用和练习这种活动的实际情境中分离出来的;
第二, 象征性活动虽然是与原来的情境分开了并且变得不同了,但儿童仍然认为它们属于原来的情境。
此外,象征性游戏可帮助幼儿解决情感上的冲突。例如,倘若儿童经历了一个吃中饭的场面,一般在一两个小时以后儿童便会用玩具娃娃重新作出这种场面,并且会带来一个较为愉快的结局,如在游戏中接受了她在吃中饭时所没有接受过的东西,把中饭时没有喝完的她不爱喝的汤,象征性地让玩具娃娃喝完了它。
皮亚杰还认为,游戏也可以帮助儿童对未满足的要求得到补偿,实现角色的颠倒(如服从与权威的颠倒)和自我的解放与扩张等等。因此,游戏象征不仅具有认知的意义,而且是一种幼儿情感的投影。
第三阶段 有规则的游戏(games withrules)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渐取代了象征性游戏。它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真正的有规则游戏,如排球、田径赛等,到小学后才能进行。皮亚杰认为,进行这种类型的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因此,它表明儿童达到了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思维顺应真实世界的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规则来自集体对娱乐活动的组织,从而带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同时,儿童不经过推理上的努力是不能制订并应用规则的,有规则的竞赛要求实际参加游戏的儿童具有相应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他们是无法理解并遵守规则,更谈不上共同制订规则了。也许更重要的是,在有规则的游戏中体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的规范化反映了儿童参与有规则的或由规则支配的社会关系的能力,同时,也为儿童积极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问,有规则的游戏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皮亚杰指出,当婴儿认识到环境既有别于自身,又独立于自身时,游戏活动的可能性便出现了。最先出现的是练习性游戏,接着是象征性游戏,然后是有规则游戏。那么,这三种游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此,皮亚杰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正如一旦思维出现了,符号就取代了行动。一旦形成了社会关系,规则也就取代了符号,并且把行动统一了起来。”
很多家长朋友都在为自己的孩子不会玩游戏而着急,咱们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来制定合适的游戏,既能让孩子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又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为满足医院业务发展需求,平安康复医院特诚聘以下专业技术人才:
康复治疗师
特教老师
幼师
有多年从业经验者优先,待遇面议。
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国际商贸城C11号楼
联系电话 : 王主任:15562330019
李院长:18353797748
作者 赵立月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