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基督教历史探究--兼论埃奇米阿津三圣物之我见(下)

(上接:七、我因何要考证埃奇米阿津三圣物。5、埃馆朗基努斯之枪考。(5)我对埃馆圣矛的考证结论)。

Zhenhuan
创建于2023-08-21
阅读 11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6、埃馆真十字架木屑之考

(1)圣海伦娜与真十字架

说到真十字架(True Cross),就不能不说到一位改变了世界走向的女人---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圣海伦娜(St.Helena)和那段古罗马历史。史料记载海伦娜公元246年出生于尼科米底亚湾的drepanum(后被君士坦丁大帝改为海伦娜波利斯Helenopolis,现土耳其的Hersek),约卒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早年在巴尔干半岛服役做百夫长时,与小酒馆老板的女儿海伦娜结婚,公元275年生了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就出生在前南斯拉夫与保加利亚交界一带。另有说法海伦娜与君士坦提乌斯私通生了君士坦丁。但我采信前者,因为一直到公元292年,君士坦提乌斯靠勤奋和战功一路升迁到罗马帝国西部凯撒(四帝共治时期的副皇帝,住在西部首都特里尔),此时君士坦丁已17岁,跟着父母住在一起。而君士坦提乌斯出于政治权衡而抛弃了海伦娜以娶狄奥多拉---他的支持者和赏识者马克西米安皇帝的继女。海伦娜因此被迫离开特里尔,带着儿子前往东部首都尼科米底亚,投奔四帝之首戴克里先。有传说在这段艰难岁月中,基督教给予她帮助和藉慰,她遂成为教徒并影响了儿子。也有说法是儿子先信基督,继而影响了海伦娜。我还是采信前者。我坚信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公元305年,统治了罗马帝国二十年的戴克里先主动退位,并拉着西部皇帝马克西米安一起退,西部凯撒君士坦提乌斯顺势上位称帝,但一年就后去世了。此时已跟随父亲征战不列颠的君士坦丁被军队拥立为帝,时年31岁(公元306年),他回到特里尔的第一件事就把“奥古丝塔(Augusta意为皇后或太后)”的称号赐予海伦娜,接她到特里尔的皇后宫居住(多说两句,在对待亲属方面,君士坦丁对母亲的孝道可嘉。除此之外乏善可陈,他一生中杀了岳父、妻子、儿子、大舅子、妹夫...,除了海伦娜在耶路撒冷期间,君士坦丁听信后妻所说前妻生的大儿子性侵她,怒斩爱子。海伦娜归来后为长孙讨说法,说后妻诬告。君士坦丁又把后妻关在桑拿房闷死之外,其他杀戮都发生在王权争斗中,与中国宫廷剧无异)。在特里尔十年,母子俩留下了许多印记。例如她把居所献给天主教会,改建成德国第一个天主教堂---圣彼得大教堂,今特里尔主教座堂,至今已约一千七百年了。据说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最初也是海伦娜要君士坦丁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时间上两座圣彼得教堂难分仲伯。现在特里尔主教座堂里还有两件圣物:耶稣圣袍和海伦娜圣髑。

圣海伦娜在年近八旬高龄时去耶路撒冷朝圣和收集圣物,取得很多后世称道的成果。最出名的就是找到了真十字架和圣钉、圣袍,还发现了当年去伯利恒祝贺圣诞的东方三博士的遗骨等一批圣物,被她带回特里尔(后有部分迁至君士坦丁堡)供奉。由于海伦娜朝圣的带动,耶路撒冷逐步变成热闹的基督教城市。海伦纳找到了耶稣墓之后,请君士坦丁在耶稣空墓穴上修建耶路撒冷圣墓教堂,在她去世后三年(公元333年)建成,成为基督徒朝圣之路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现在的圣墓教堂由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东正教会共同管理,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也在教堂内有自己的祭坛。海伦娜还寻访了圣经中许多有关耶稣的圣地,例如在耶稣诞生的伯利恒,她找到了耶稣降生的洞穴,并修建了圣诞教堂。可以说,成功的君士坦丁大帝背后的女人就是他的母亲。没有海伦娜就不会有米兰敕令,就不会有基督教的今天。所以梵蒂冈把海伦娜封圣,在圣徒中居于很高的位置。


图61:圣彼得是耶稣的大弟子,在罗马布道时被暴君尼禄倒钉在十字架上处死。米兰敕令后,圣海伦娜要求君士坦丁在圣彼得墓上加盖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称老圣彼得大教堂。1506年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后来梵蒂冈教廷把圣彼得奉为第一任教皇。在圣彼得墓上方是主祭台,主祭台前是贝尼尼的杰作青铜华盖。华盖上方是巨大的教堂穹顶,有四大支柱,支柱下各有一个壁龛,分别安置四座10米高的雕像,均为大师之作。第一位是本图所示华盖西北角的圣海伦娜像。她扶着找到的真十字架,目视远方,可以想象她对儿子的影响改变了世界。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安德烈·鲍尔济于1629-1639年完成;第二位东北角的是圣朗基努斯像,中篇已说过,贝尼尼的作品;第三位东南角,身后立着X形十字架的是圣安德鲁。安德鲁是彼得的弟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在希腊的佩特雷布道时被罗马当局抓住,当要执行钉十字架刑罚时,他与彼得一样认为自己不配采用与耶稣相同的方式,与彼得的倒钉不同,他选择的是钉在X形十字架上,这也成为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尊雕像由佛兰德斯雕塑家杜奎斯诺伊于1629-1633年完成。最后一尊是位于西南角由意大利雕塑家弗朗西斯科·莫奇于1646年完成的《圣维罗妮卡》。维罗妮卡是虔诚的基督徒,当看到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地走向行刑地各各他山时,她赶在半路递给耶稣一方汗巾让他擦擦额头的汗水,耶稣接受了它,擦完汗又递还给维罗妮卡,这样耶稣脸部的轮廓就神奇般地印在了汗巾上(即中篇提到的公认圣物之一“圣帕”)。由于每篇限30幅图片,我又不想再多加一篇文章。所以下篇要删减约20幅照片,包括《圣安德鲁》和《圣维罗妮卡》等。请读者见谅。

图62:君士坦丁大帝和圣海伦娜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一是加冕之都特里尔,二是霸业之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二者我们都去过。本篇仅说说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里尔(Trier)。特里尔开埠于公元前16年,曾为罗马帝国西部恺撒(副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和其子君士坦丁大帝的都城,史称北方罗马、第二罗马和欧洲四大古城之一(另外三个为罗马、巴黎和伦敦),10万人的小城市具有傲人的9项世界文化遗产。不过中国人对其知之不多,少数知道的大都认为只是马克思的出生地。图为特里尔的地标黑门 (Porta Nigra) ,原是古罗马都城的北大门,千百年的风化、烟尘使其变得黢黑。是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宏伟、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时代城门。

图63:特里尔是历史上阿尔卑斯山北部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城市”的地方,同时逐渐发展成为早期基督教的中心和主教教区。中世纪,特里尔大主教是重要的教会诸侯。他管辖的主教辖区控制从法国边界到莱茵河的大片地区。特里尔大主教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之一,有选举和被选举为神罗皇帝的资格。图为特里尔主座教堂(Cathedral of Trier或Trierer Dom,即圣海伦娜献出居所修建的古罗马时期圣彼得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古老的教堂,也是西方文明最集中的历史见证之一。教堂最初就建在离大集市不远的地方,1700年的不断扩建维修,使其装饰艺术集古罗马时代至19世纪德国雕刻成就之大成,融入了古罗马式、萨利安式、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元素,按照教堂介绍页上的说法,是“映射欧洲历史的一面镜子”。当属最富有表现力的教堂建筑群,令人赞叹不绝。

图64:特里尔主座教堂耶稣圣袍的说明。特里尔主座教堂核心部分是主祭坛的后面的圣器室,或称“圣衣小堂”(The Sanctuary of Christ’s Seamless Robe)。两边有台阶可以上去,里面供奉的就是据传海伦娜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耶稣的圣袍。每年仅在圣袍日,圣衣小堂才对公众开放,但是圣袍不展出。历史上的公元1512年,因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要求看一下,结果开了先例,此后圣袍就不定期地对外展示一下,最近的一次是1996年。至于圣袍的真伪也说法不一,因为破损严重,已不适合做碳14鉴定了。圣经《约翰福音》19:23-24中曾提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士兵们将耶稣的外衣撕成了四份瓜分。但内衣是没有缝的,无法撕开。所以就抓阄看谁能得到。Seamless就是无缝的意思。

图65:主祭坛地下室是历代名人的墓室和祭台。据说神罗皇帝奥托一世灵柩也在里面,我们没看到。图为圣海伦娜祭台铜像,手持十字架和钉子,寓意她找到了真十字架和圣钉。铜像下的盒子里有她的头盖骨。据说在圣海伦娜日(8月18日)对信徒开放瞻仰。

图66:图为梵蒂冈博物馆“庇护-克莱门蒂诺博物馆”的希腊十字展厅圣海伦娜紫色云石棺(刻有罗马骑士击败异教徒的场面)。海伦娜去世后葬于罗马的天坛圣母教堂(另说葬于君士坦丁堡使徒教堂的皇家墓室。因梵蒂冈有海伦娜石棺及其女儿的石棺为证,我采信前者),后来在战乱中陵墓被毁。石棺移存于梵蒂冈博物馆,海伦娜头盖骨移存在特里尔主座教堂。

(2)海伦娜的朝圣与圣物收集活动对后世的影响

有种说法,圣海伦娜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朝圣者、考古学者和圣物收藏者,我对此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上述活动对后世造成很大影响。包括她去世700年后发生的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下面我以自己在三大朝圣之路及十字军之路的游历为例对此简要论证。

天主教的朝圣活动在旧约时代就开始了。上篇说到信徒去阿克苏姆的锡安圣母玛利亚教堂朝拜金约柜和中篇说到对夏娃墓的朝拜都是旧约时代之朝圣的延续。后来耶路撒冷成为三大宗教共同的朝圣中心。米兰敕令发布后,罗马帝国疆域内的基督教会和教徒从地下到公开,如火如荼般发展起来。基督教徒以圣海伦娜为榜样,以有生之年能去耶路撒冷朝圣为心愿。后来形成了三大朝圣中心:a.耶路撒冷(以圣殿哭墙和圣墓教堂为代表);b.罗马(以圣彼得、圣保罗教堂和梵蒂冈为代表)c.西班牙圣地亚哥。到九世纪时,因为耶稣门徒圣雅各布(西语Santiago 圣地亚哥或圣迭戈;英文St. James 圣詹姆士)的圣髑在西班牙被发现,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成为另一大朝圣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区的朝圣中心。例如中篇说到的亚琛、米兰和本篇将说到的米歇尔圣山、以弗所、科隆和布鲁日等。

到了中世纪,教廷规定申请修建地区或国家级的主座教堂要有圣物镇堂。这使得以真十字架(木屑)为代表的圣物变得弥足珍贵。各地信徒在朝圣活动中的捐献赎罪,使得教廷和有圣物的教会教堂财源滚滚。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崛起。四大哈里发时期的穆斯林迅速向半岛以外的地区扩张,中东的格局改变。而此时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萨珊帝国因多年战争而两败俱伤。穆斯林在公元636年于约旦击败拜占庭军队,638年占领了圣地耶路撒冷,称之为古都斯。其后的三百多年间,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和非穆群族尚能共处,但1009年起发生了巨变:暴君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哈基姆(Al-Hakim bi-Amr Allah)下令摧毁包括圣墓教堂在内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犹太会堂,加强了对非穆群族的迫害。基督教徒到耶路撒冷朝圣的路被封锁。在近东,朝圣者受到新入主西亚的突厥人侮辱的消息传至西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立气氛更加紧张。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赛在被穆斯林军队围城岌岌可危之际,不得不向罗马教廷求援,引发了持续近两百年的九次十字军东征。本节仅简述与真十字架有关的前三次东征,“还我圣城!”是十字军最响亮的口号。“还我真十字架!”令十字军骑士热血沸腾。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1099年),各国参加者约有10万人,兵分4路,1097年会合于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进入小亚细亚,为拜占庭帝国收复了尼西亚等地,于1099年7月15日收复耶路撒冷,按拉丁十字国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占地区建立若干封建国家。第一次东征在历次东征中唯一一次达到了目标:解救拜占庭帝国和收复耶路撒冷。

第二次东征失败后,1187年,穆斯林军队在萨拉丁统率下于哈丁击败了拉丁王国的十字军,夺取了真十字架(下面再谈),再占耶路撒冷。

在神罗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率领下(1189—1192年)进行了第三次东征。腓特烈率德意志军团沿上次远征的陆路穿越拜占庭。法国人和英国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进,途中占领了西西里岛。虽然十字军内部矛盾重重,但此次东征让中东十字军国家继续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德意志十字军在科尼亚战役大败罗姆苏丹国,冲过了整个小亚细亚,但巴巴罗萨在亚美尼亚横渡萨列夫河时溺死,其军队也就大部瓦解,只剩下少数人继续东征。法王腓力占领了阿克拉(阿克)港后,于1191年率部分十字军返回法国,留下了一些士兵。英王理查在人数劣势的情况下数次击败萨拉丁,攻陷了巴勒斯坦沿海的所有穆斯林城镇,但是因为国内政变而于1192年与萨拉丁签订和约。据此和约,从提尔(今苏尔)到雅法的富裕沿海地区归耶路撒冷王国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但基督徒可以去朝圣,且被允许传教。特别是萨拉丁归还了被打碎的真十字架残片。

图67:古往今来,有许多信徒从世界各地踏上了去罗马朝圣的道路,从英国坎特伯雷去罗马朝圣的千年古道——法兰契杰纳大道(Via Francigena)就是最著名的一条。圣米凯莱修道院(Sacra di San Michele)建在法意边境阿尔卑斯山脉苏萨山谷隘口(Valle di Susa)的一座千米山峰上,建筑与山石浑然一体,巍然高耸。圣米凯莱修道院与法国著名的圣米歇尔修道院同名,也是同一建筑师帕拉迪奥设计的,但意语和法语发音不同。这个中世纪的千年修道院与其他国家的七处供奉旧约的大天使长米歇尔(米迦勒)的同名修道院(爱尔兰、英国、法国、意大利2处、土耳其和以色列),被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宗教、历史、艺术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法兰契杰纳大道是真正的朝圣之旅。神奇的是,这七座圣山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我从1996年去坎特伯雷开始,断续走过法兰契杰纳大道的几段。图示的五年前这次旅程就是从法国去都灵大教堂途中的记录,我身后的圣米歇尔天使长铜像是镇院之宝。

图68:我和雷诺冒雨赶到收藏耶稣裹尸布的都灵大教堂,却被告知圣物每世纪仅开放四次,下一次开放在2025年。耶稣裹尸布在圣物榜单中仅位于金约柜之下,地位崇高。又称“都灵圣体裹尸布”,直接冠上“都灵”,说明无人与之争锋。相传耶稣死后三日复活过来,剩下曾经包裹着他的尸体的裹尸布,长十四尺五寸、宽三尺八寸,布上隐隐约约有一个人的前身和后身的影像,就如同照片底片一样。这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保存得最严密,曾被专家研究最仔细的圣物。据说耶稣受难复活后,这块圣体裹尸布被人藏起来三百年之久。圣海伦娜朝圣寻宝后它在拜占庭帝国宫廷一直保存到1240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十字军抢去了裹尸布,运到法国杜斯省的贝桑松大教堂里安放,教堂1349年失火几乎把它烧掉。 到了1432年,有人把它奉献给萨夫瓦公爵。公爵府中又失过一次大火,把它稍微烧损,然后转移到都灵大教堂,圣裹尸布从1578年起一直保存到今。

图69:网传的都灵裹尸布透视。

图70:土耳其爱琴海畔的以弗所(Efes)又译艾菲斯,位于塞尔丘克镇西北部,距离伊兹密尔大约50公里。是地中海东部保存的最好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城市,也是古罗马时代的第二大城市。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建筑,阿尔忒弥斯神庙里供奉着被希腊人称作阿耳忒弥斯的“以弗所女神”,遗址就在以弗所。另据史料记载,埃及艳后(克丽奥特拉)为了帮助罗马将军安东尼对抗屋大维,曾率领2000艘大船来到以弗所,策划战事的同时,也在此度过了一段极为甜蜜的二人时光。他们停船上岸后,观赏世界最古老街灯,手牵手走过港口大道、图书馆,进入古城。

图为圣约翰教堂(The Basilica of Saint John)遗址,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据考证,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圣约翰在当年被驱逐出耶路撒冷后,公元37-48年之间,陪伴圣母玛丽亚一起来以弗所,为玛丽亚养老送终。第二次来到以弗所是他死之前在Ayasuluk山写《约翰福音》,圣约翰在这里将基督的生涯和教导写成《约翰福音》,即《圣经新约》的一部。他去世后就埋葬在这里。公元六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在圣约翰的墓地上建成了这座宏伟的教堂——圣约翰教堂,这里也因此成为基督教的朝拜圣地。

后来教堂毁于大地震,从仅存的残垣断壁仍能清晰辨识出教堂的布局,古老的大理石台阶和宏伟的大门向人们讲述着它昔日的辉煌。

图71:图中的古罗马房舍为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避难和终老之所加上圣约翰大教堂,使以弗所成为近东---耶路撒冷朝圣之路的重要一站。

图72:西班牙瓦伦西亚是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的起点之一和重要圣地。瓦伦西亚大教堂的圣杯是朝圣者的目标。大教堂最开始是一座古罗马神庙,后来变为清真寺,它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式,保留了从古罗马到巴洛克时代许多不同时期的元素。关于宣称镇堂之宝的“最后的晚餐”中耶稣的圣杯,和所有自称是真身的圣杯故事一样,瓦伦西亚圣杯的来龙去脉也颇为复杂。大教堂讲解员讲解了瓦伦西亚圣杯大约在2000年前是如何流落出耶路撒冷的过程:“第一任教皇圣彼得把杯子带到了罗马。当时教皇是唯一能举行主持弥撒的人,鉴于耶稣曾用过这个杯子,圣彼得和历任教皇也就在弥撒的圣餐礼中使用这个杯子。之后,从公元257年开始,罗马皇帝瓦勒良(Emperor Valerian)开始迫害基督徒,圣杯放在罗马已经不安全了,便送往西班牙的休斯卡(Huesca)。圣杯在休斯卡藏了几百年,直到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倭玛亚王朝征服西班牙,为防圣杯被掠夺,基督徒又将圣杯转移到西班牙北部,藏于圣胡安德拉佩纳(San Juan de la Peña)的悬崖修道院中。关于瓦伦西亚圣杯最初一千年的漂泊之旅传闻,没有任何人、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其较为可靠的记录首次出现在1399年。这年瓦伦西亚圣杯出现在阿拉贡国王马丁一世的圣遗物匣中。根据大教堂的记录,1416年阿方索五世即位后,遗物匣运到了瓦伦西亚,后来交给大教堂以偿还债务。尽管历代战争时期,圣杯曾数次神秘失踪,最终还是宿命般于1939年回到瓦伦西亚大教堂,此后再未离开”。如今,这只东方玛瑙小杯在大教堂的牧师会礼堂供信徒和游客参观。虽然梵蒂冈至今未把这个杯子列入圣物榜,但由于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本笃十六世都曾在正式仪典用过这个杯子,所以相对于现今欧洲200多个言之凿凿的圣杯而言,瓦伦西亚圣杯的受信度相对较高。另一个曾经受信度很高的“圣杯”于18世纪初在叙利亚的一个古井里被发现,现存于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

在1920-1930年代,这件物品被当作圣杯在美国、英国等许多城市巡回展览,甚至参加过1933-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1950年入藏大都会博物馆,但最终专家鉴定为公元500-550年间的拜占庭作品。目前大都会博物馆对该物品的命名是《安提阿“圣杯”》(The Antioch "Chalice")。有机会去纽约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图73:瓦伦西亚圣杯

图74:以神罗皇帝、德意志王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巴巴罗萨)、英王理查(狮心王)和法王腓力二世为首的天主教国家发动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是我追踪的重点之一。附图为我在英格兰专程探访第三次东征的出发点--诺丁汉城堡脚下的老耶路撒冷之旅(Ye Olde Trip To Jerusalem)酒吧,英格兰最古老的酒吧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189年。“狮心王”从此地率领十字军东征,奔赴耶路撒冷。该酒吧就是以此事件为名,见证并记录着狮心王十年征战,宁丢王冠不丢圣城的铁血传奇。他在第三次东征中德意志十字军和法兰西十字军掉链子情况下,率英格兰十字架孤军深入,以少胜多,向萨拉丁追回了真十字架(残片)。

图75:伊斯坦布尔是历史上的真十字架等诸多圣物的长期栖身之地。也是波斯、塞尔柱突厥、阿拉伯穆斯林、鞑靼蒙古以及拉丁十字国家觊觎的宝地。还是近东朝圣(耶路撒冷)的重要一站。我曾两次去伊斯坦布尔寻访第三次东征时两个罗马皇帝(拜占庭伊萨克和罗马帝国红胡子)空前绝后的见面之处而未果。 在蓝色清真寺和圣索非亚大教堂附近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给这座无冕之都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伊斯坦布尔地下宫殿为数众多,但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而这些石柱据说均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古希腊神殿中搬运过来的。图为20年前我和小玲、儿子陪老父母去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参观有1500年历史的东罗马帝国水宫。巨大的石柱压着邪恶的神灵——古希腊蛇发女妖美杜莎头像。这个大型的地下水库是东罗马在千年历史上多次围城战中从未发生水荒的保障。古罗马地下工程比我们今天的面子工程还经得起历史检验,令人汗颜。

在本节关于基督教圣物与朝圣的内容结束之前,我还想向亲友们介绍一个小众旅游目的地,不仅可以有保障地以宗教形式朝拜参观圣物(非博物馆/图书馆的参观形式),而且该地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她就是比利时布鲁日(Bruges)。早在19世纪下半叶,布鲁日就成为世界第一批观光胜地之一,在欧洲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吸引了富有的英国与法国游客。2000年布鲁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布鲁日也获得了2002年欧洲文化之都的头衔。市政厅西侧的圣血圣殿是布鲁日最著名的朝圣地。它最早为佛兰德斯伯爵迪耶德里克(Diederik van de Elzas,1099-1168)于1134-1157年请人修建的圣巴西略礼拜堂,底层用于供奉他的大舅、佛兰德斯伯爵罗伯特二世(Robert II,1065-1111)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从凯撒利亚带回的圣巴西略遗骸。圣巴西略(Saint Basil the Great,329-379)是来自小亚细亚的一位基督教圣人。二层供奉基督圣血瓶。在每天的11:30-12:00(周五日11:00起)和14:00-16:00接受公众敬拜。

图76:圣血圣殿(荷兰语:Heilig-Bloedbasiliek,法语:Basilique du Saint-Sang)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这座教堂收藏有亚利马太的若瑟收集的圣血遗物,由弗兰德伯爵阿尔萨斯的蒂耶德里克从圣地带回。兴建于1134年到1157年,1923年升格为次级宗座圣殿。关于圣血的来历,正式的《福音书》中并未提及,但传说亚利马太的约瑟在埋葬耶稣时保留了一小块耶稣的血衣。亚利马太的约瑟就是将原本为自己准备的墓地献出来用于安葬耶稣的那位信徒,对此四本《福音书》中都有记载。圣血圣殿后方的花窗亦有所描绘。上边一层分别为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中祷告、耶稣受鞭刑、耶稣受难、亚利马太的约瑟用杯子接耶稣的血;下边一层是鲍德温三世将圣血瓶交给迪耶德里克,并由他带到布鲁日。主祭坛后方壁画的下半部讲述了圣血传递到此的全过程:佛兰德斯伯爵迪耶德里克1147年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帮助耶路撒冷王国抵御穆斯林侵袭。他同时也是当时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Baldwin III of Jerusalem,1130-1163)的姐夫。鲍德温三世为感谢姐夫的征战,将耶稣的圣血赠与他(可见真圣物不是能轻易得到的,有钱有势的佛兰德斯伯爵抛家舍业、万里征战、出生入死,加上djz是国王,才有机会得到圣物)祭坛背后左边的画面描述的就是这一场景。1150年迪耶德里克回到布鲁日,亲手将装有圣血的瓶子交给这里的神职人员。从祭坛右侧的画面中可以看到,他的身后跪着妻子西比拉,她是鲍德温三世同父异母的姐姐。自从这里保存了圣血瓶,便改名为圣血礼拜堂。

图为2014年我从敦刻尔克赶到布鲁日圣血圣殿,等候开门

图77:我们进入教堂后,会听见用5种语言轮番广播“再过5分钟,你们就可以见到圣血了”。远道而来的游客无论是否信仰基督教都会为之动容,因为他

们将要见到一个历史巨人为理想献身而流的血迹。

接着,游客们来到主殿的大理石祭台下等候。一位牧师走上祭台,手持一个包裹,轻故在祭台上。等他打开红缎子,人们会看见一个镶金的水品瓶。这时,广播里会说:“现在您可以瞻仰圣血了”。游客们顺序走上祭台,亲眼一睹圣血的真容。由于圣殿规定不能对圣血瓶拍照,所以只能拍个远景。

(3)圣海伦娜之后的圣物去向之谜

综前所述,圣海伦娜在耶路撒冷朝圣和收集圣物,找到了真十字架、圣钉、圣袍及东方三博士的遗骨等一批圣物,被她带回特里尔(后有部分迁至君士坦丁堡)供奉。也谈到都灵裹尸布、真十字架、圣袍、圣帕、圣杯和圣血的一些情况。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圣海伦娜之后的圣物去向之谜。还是先说真十字架。圣海伦娜在耶路撒冷找到的真十字架后来供奉在君士坦丁堡。她去世后,出于各方诸侯对真十字架的渴望,公元348年真十字架被分成多个部分,我认为后来出现在圣墓中的、君士坦丁堡的、斯塔夫罗特修道院的和哈丁之战被萨拉丁俘获的真十字架(残片)都源于公元348年真十字架的分解。所以今天许多教堂都声称拥有真十字架的残片。

1187年7月3日清晨,随军的阿卡主教手捧“真十字架”(注:这枚小巧玲珑的十字架存放在镶着珠宝的盒子里,基督徒打仗时带着它,其他重大场合也展示它。作为神圣的标志,阿拉伯传记家称之为基督教信仰的最高象征),和这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拉丁王国军队向太巴列进发,在哈丁山坡被萨拉丁包围。主教被杀,真十字架被穆斯林俘获。不久耶路撒冷被萨拉丁攻陷,守卫圣墓的圣殿骑士团顽强抵抗最终全部被杀,圣墓中的另一个真十字架被破坏。存在君士坦丁堡的真十字架又有不同说法,一是后来被拉丁十字王国派人偷走,不知所终;二是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拉丁十字军在公元1204年攻破君士坦丁堡抢走了真十字架。此说反证了公元348年把原装真十字架分解重做了多个组装真十字架,以满足更多需求。史料记载在1187年的哈丁之战被抢走了真十字架,后来在1192年狮心王理查于雅法大破萨拉丁,双方签订和约,萨拉丁归还真了十字架残片。由于真十字架被信徒所崇拜,在历次劫难中被破坏的真十字架碎片也是圣物,交易频繁。因此,中世纪基督教势力所及之地,教会(教堂)总以拥有一块真十字架碎片为荣。在基督教传统中,真十字架作为耶稣为人类带来救赎的标志,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正如很多基督教徒自己所说,全世界声称的“真十字架”残片加起来,都可以做一条船了,所以绝大部分“真十字架”的残片都是赝品。下面我举例说几个我认为比较靠谱的真十字架残片之所在。

图78:梵蒂冈广场方尖碑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阿蒙涅姆赫特二世(约3900年前)时期的文物。根据两千年前的老普林尼记载,此方尖碑原在赫利奥波利斯,后安置在亚历山大。这一独石方尖碑是公元37年由卡利古拉皇帝从埃及掠来运到罗马的,起先立在附近的尼禄赛场。1586年,建筑师丰塔纳接受教皇西斯廷五世的命令,用了整整5个月的功夫,才把这座重达350吨的方尖碑竖立在广场的正中。1740年,教皇克莱蒙特十二世又在方尖碑柱顶放了一块据说是耶稣被钉死的十字架的木块,以供信徒膜拜

图79:我在摩根图书馆看到的金神龛是基督教的圣物,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拜占庭皇帝把十字架碎片和耶稣墓的泥土作为圣物,制作了圣匣盛放。1155年到1156年斯塔夫罗特修道院的院长去君士坦丁堡时发现了圣匣并带回。最后被老摩根收藏了。神龛中间较大的门里是耶稣十字架碎片,门上有君士坦丁大帝和圣海伦娜的像。中间较小的门里是耶稣墓地的泥土和圣母玛利亚的衣服。圣匣左下图是君士坦丁睡梦中见到神谕十字架。左中图他按神谕把十字架作为战旗,在米尔维安大桥决战击败与之争帝的马克森提乌斯。左上图他接受了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的洗礼。右下图圣海伦娜在耶路撒冷与犹太人对峙,要求他们说出耶稣十字架的位置,否则处死。右中图圣海伦娜监督犹太人挖出真十字架。右上图真十字架使死人复活。

图80:维也纳霍夫堡真十字架残片是霍夫堡宫珍宝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我见过的最大真十字架残片,上面还有一个圣钉之孔。

图81:图为巴黎圣母院的镇院之宝---荆棘冠的网络图片。《新约.马太福音》上说,耶稣受难时头上被罗马士兵戴上用长满尖刺的荆棘编成的圈状冠,遭到无情的折磨,痛苦不堪。由此,人们用“荆棘冠”比喻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折磨。这件圣物及真十字架残片和圣钉是如何来到巴黎圣母院的?123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1214─1270年)听闻第四次东征后建立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1204─1261年)皇帝鲍尔温二世(1228─1261年在位),因帝国财政濒临崩溃边缘,准备将“荆棘冠”出售给外邦人,路易九世认为,若能得到圣物,不但能满足虔诚之心,并能享有巨大的荣耀。当他派出的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交涉时,急需用钱的鲍尔温二世却已将“荆棘冠”作为向威尼斯商人借钱的抵押品,所幸特使在抵押期限内将荆冠赎回。不过,威尼斯商人有个要求,荆冠在送回法兰西前必须先到威尼斯供信众瞻仰,特使也表示同意。希腊东正教会得知荆冠会以海路方式运送,打算劫走圣物,不过最终未能得逞,荆冠平安运抵威尼斯,在圣马克大教堂展出。最后在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1194─1250年)派出帝国护卫队的护送下,荆冠经由陆路运达法国,存放在巴黎圣礼拜堂。公元1239年,路易九世如愿以偿用重金向拜占庭帝国购得耶稣荆棘冠和真十字架残片与圣钉,请注意八百年前国王想得到圣物,除了权势还得重金!说明那时候圣物已经极为珍贵。三宝(荆棘冠、真十字架和圣钉)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都在巴黎圣礼拜堂。大革命动乱中三宝被移往巴黎圣母院保存至今。 现在只有在重大宗教节日及每个月第一个周五下午15:00,巴黎圣母院才会向公众展示圣物。遗憾的是我和小玲两次去巴黎圣母院,都不是开放时间,无缘目睹三宝。多说几句,圣母院还有一件路易九世长袍,也属圣物。因为众多法王之中,只有他被教廷封为圣人。路易九世和狮心王查理一样,是狂热信徒。他1248年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但为埃及军队所败,且被俘虏。获释后于1270年发动第八次东征,在途中染病身亡。

限于篇幅,本节最后说说圣海伦娜发现的东方三博士圣髑。据说海伦娜老人家不仅发现了真十字架,还发现了当年去伯利恒祝贺耶稣圣诞的三位东方博士的遗骨,带回君士坦丁堡,后供奉在米兰八百年。1160年,在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支持下,米兰同盟又一次反抗神罗皇帝腓特烈红胡子,亚历山大三世还革除了红胡子的教籍,于是红胡子第三次出兵意大利,进攻米兰,经过两年的围攻,米兰投降,城市被毁,米兰同盟瓦解。红胡子不希望三博士圣髑留在意大利,于是圣髑在1164年被他送给科隆大主教,为此还建起了著名的科隆大教堂,制作了供奉三博士遗骨的金棺,作为科隆大教堂的镇堂之宝。从此科隆大教堂也成为信徒朝圣目的地之一。

图82: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是我经访最多的大教堂,前后共五次!但每次都在修修补补,真是古董。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是简称,全名“查格特·圣彼得和圣玛丽亚大教堂”(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德国科隆的天主教主教座堂和地标。在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为安放东方三博士圣髑而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

图:83:东方三王圣龛,宽约43英寸(110厘米),高约60英寸(153厘米),长约87英寸(220厘米)。它的形状像一个长方形教堂:两个石棺相邻,第三个石棺坐落在屋顶上。石棺的末端完全被覆盖,因此在石棺之间看不到任何空间。它的基本结构是木制的,上面覆盖着金银饰品、珐琅和1000多颗珠宝。

(4)我对埃馆真十字架木屑的考证结论

第一维度:关于发现真十字架的确实性。从圣经和罗马史书的记载,我认为有一定可信度。

第二维度:真十字架(残片和木屑)传世的可能性。我认为同第一维度,有一定可信度。如果圣海伦娜发现真十字架成立,则真十字架和其残片木屑传世是必然的,因为公元四世纪之后,基督教从合法化到主流化,圣物崇拜与收藏之风劲吹千年。真十字架分解残片化后,流传比失传可能性更大。当然,木料造假是很容易的,目前存世众多的所谓真十字架(残片木屑)大多数都是赝品。

第三维度:埃馆之真十字架木屑是真品吗?答案是无法给出结论。理由如第二维度。同时埃馆并未给出两块木屑展板的出处(流传史料),也没有理化鉴定的报告。所以存疑,但我也无法就此否定。从政经历史的角度,我理解亚美尼亚国家和使徒教会对拥有真十字架残片的渴望,这对长期处于孤立的小强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抚慰。就像公元301年提里达底三世接受洗礼,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家都相信深坑修道院的故事。但我从政经历史的角度分析,波斯贵族后裔的提里达底三世,不想作为萨珊王朝的傀儡,尤其不想让波斯拜火教成为亚美尼亚的统治宗教,才主动拥抱对其统治有益无害的基督教。这是根本原因,却不能公开。他把格里高利从深坑解救出来(当然也是他投进去的,此一时彼一时也)就成了明智之举,一举多得。

至此,我从政经军历史、宗教、艺术、考古与文物诸方面对埃馆三宝做了一些考证,为论说深入浅出,把相关的古罗马、中世纪和近代史问题做了简要解读,重点围绕亚美尼亚转变为第一个基督教国家后到十字军东征的近千年间基督教(包括圣物崇拜)对欧洲和西亚历史的影响。通过考证,我们可以认识到圣物崇拜这一社会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产物,又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和进程,直至今日。需求决定供给,也决定了“圣物”的存世量。当我们站在存世的“圣物”之前时,需要用审慎的眼光,冷静的思考去观察。避免人云亦云。

八、亚美尼亚宗教遗址重点考(续)

我此行参观亚美尼亚的七个宗教遗址,已在上篇、中篇写了加尼神庙、深坑修道院和埃奇米阿津主座教堂三个。本节将续写其余四个。

1、亚美尼亚的“圆明园”?探寻公元七世纪的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传牌上写道:埃奇米河津教堂与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Cathedral and Churches of Echmiatsin and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Zvartnots)形象地展示了亚美尼亚圆顶四瓣形教堂的发展演变过程,对该地区的建筑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注意,不是我写错别字,真的错写为“埃奇米津教堂”!

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距离埃奇米阿津主教座堂不远,是一组7世纪中期在埃奇米阿津附近兴建的古建筑群,在10世纪末期的大地震中化为一片废墟。圆弧顶的古迹为兹瓦尔特诺茨教堂,又称永久灵验教堂,据称当时比埃奇米阿津教堂还要宏丽。因早期如此规模的圆弧顶教堂在全世界是已知的第一座,故在宗教建筑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是7世纪亚美尼亚艺术思想和工程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证据,也是亚美尼亚1500年建筑传统的见证。在兹瓦尔特诺茨教堂西南侧是总主教的宫殿所在地,如今是一片废墟。兹瓦尔特诺茨教堂遗址后面是博物馆,据说面积不大,但内容很丰富,最精彩的是附近出土的一系列浮雕和工具、对亚美尼亚宗教建筑风格演变的梳理、以及兹瓦尔特诺茨的考古研究历史,很有必要看看。不知为什么导游没有安排我们入内参观,可能还是因为时间不够吧。也许这就是跟团游的最大弊端。


图84: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现为一片废墟,所以导游词上说是亚美尼亚的“圆明园”,其实它与圆明园没有多少可比之处。圆明园是19世纪的大清国皇家园林,而兹瓦尔特诺茨大教堂是公元 643 年在教会指导下,为了献给“启蒙者格列高利”而建造的,它位于提里达底三世和启蒙者格列高利的会面地点。当时亚美尼亚刚摆脱波斯萨珊王朝二百年的统治,又面临阿拉伯人的铁蹄践踏。这座特色鲜明的建筑分明是在宣示亚美尼亚人自己的宗教文化和建筑传统;圆明园是巴洛克建筑的舶来品,而兹瓦尔特诺茨教堂是美尼亚建筑的原创典范。    这种中间尖顶、四周圆形风格的教堂对当地的建筑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和埃奇米阿津宗教建筑群一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高加索眼泪中的诺旺克修道院

亚美尼亚的塞凡湖(英文Lake Sevan,俄语Ozero Sevan)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形象的比喻为高加索的眼泪。位于塞凡半岛上的诺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始建于公元9世纪,建筑群包括低处的圣使徒教堂和高处的诞神圣母教堂,后者规模较大,保存的古迹也比较多。而东侧的复活教堂毁于苏联早期的无神论运动中。塞凡半岛以前是一个岛,因上世纪前苏联的引水工程,将塞凡湖水引到别的地方发展农业而导致水位下降,水位下降20米后孤岛变成为与陆地相连的半岛。上山的坡道两旁有不少地摊,出售塞凡半岛及修道院的风景画,还摆放着亚美尼亚特有的一种刻有十字架的宗教石碑---十字架石,上面通常还刻有蔷薇、缠枝等附属图案。在亚美尼亚竖立鱼形巨石和石碑的传统始于远古时期,有意思的是这本来是属于多神教的宗教形式,公元9-10世纪开始,人们将这种传统与基督教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石碑类型--十字架石,它体现了亚美尼亚人民的创造活力与基督教的文化特性。


图85:纳旺克修道院始建于公元874年,是由Ashot一世的女儿Mariam公主主持建造,当时的亚美尼亚正试图摆脱阿拉伯的统治。修道院最早是为了那些有罪的埃奇米亚津修道士所建立的,供他们在这里赎罪祈祷。

如图所示修道院由三座教堂组成,东侧即我们站立处的复活教堂毁于苏联早期的无神论运动中,现存低处的圣使徒教堂和高处的神圣母教堂。这两座教堂的外形非常接近,顶部外形都是正八面体鼓状,它们以红黑相间砖石为特色,刚劲与柔美并济。历史上诺旺克修道院曾遭受阿拉伯人、波斯人、塞尔柱人、蒙古人和其他敌人的多次袭击,每次战斗都有僧侣帮助亚美尼亚军队阻止敌人上岛,英勇地保卫修道院。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亚美尼亚南部曾经发生强烈地震,原建筑严重损毁,在最后一个修道士离开后,两座教堂都被关闭了,今天看到的这两座教堂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后重修的

图86:神圣母教堂规模较大,保存的古迹也比较多。如图所示在神圣母教堂门内北侧,有一块全世界仅存的带有蒙古元素的十字架石雕。相传13世纪时,蒙古人入侵,烧杀抢掠,为了取悦蒙古人,于是将石雕上的圣人刻成蒙古人的样貌,十字架的周边也有蒙古花纹,以求躲过鞑靼人的毁坏。这种刻有十字架的石碑最早是为了救赎死者的灵魂,后来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教堂的建立等等,大多放置在教堂和墓地之中。蒙古人入侵时,当地人将教堂上诸多精美的十字架石取了下来反扣在地下,最终幸免遭破坏。苏联解体后,这种代表着亚美尼亚传统文化的雕刻艺术又再次复兴。2010年,“亚美尼亚十字架石的象征与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哈格帕特修道院&萨那欣修道院(Haghpat & Sanahin Monastery),《孤独星球》形容它是修道院里的明珠。以上摘自导游词。遗憾的是我们这次旅行,萨那欣修道院又被扔掉了

哈格帕特建筑群坐落在阿拉韦尔迪地区,圣尼山教堂是哈格帕特修道院的主教堂,这座拜占庭式的基督教教堂建造于公元967年至公元991年。一百年后拜占庭统治终结,塞尔柱人成为占领者,其后格鲁吉亚成了亚美尼亚的主人,13世纪初始,高加索木结构寺院便陆续围绕着它建了起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寺院建筑的巧妙结合,是10世纪至13世纪之间亚美尼亚宗教艺术最杰出的典范。1996年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长达3世纪的不断扩建中,哈格帕特修道院内相继建成了20多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4个附属建筑、钟楼、研究大楼、藏书馆、餐厅、画廊、墓地、廊桥和其它纪念物,还有很多住房和服务设施(具有工作、学习、宗教和生活场所,是修道院与教堂的区别之一)。全盛时期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内有500多名僧侣,是基督教文化、艺术、建筑的主要传播中心之一。

补充一下萨那欣修道院的信息。虽然我们没去成,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不要漏掉有价值的景点。离哈巴特修道院3公里,有个叫做萨那欣的村庄,你可别小看这个山村,这里居然出了两位世界名人。村里的米高扬博物馆是为纪念苏联著名飞机设计师阿尔乔姆·米高扬和他的哥哥苏联著名政治家阿纳斯塔斯·米高扬而建立的。

哥哥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亚美尼亚资格最老的布尔什维克之一,全程经历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代,最后任职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苏联最高层担任要职达55年之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1978年米高扬逝世后,没有葬入克里姆林宫的城墙,而是埋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2008年我和小玲陪父亲去莫斯科时看过他两兄弟的墓。弟弟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Artem Ivanovich Mikoyan)米格飞机设计局的两位创始人之一、米格飞机的设计师(“米格”的“米”就指他)。萨拉欣小山村不但出了名人米高扬兄弟,还有世界文化遗产—萨拉欣修道院。萨那欣修道院在一个树木繁茂的山坡上,离米高扬兄弟博物馆不远。萨纳欣修道院建于10世纪,亚美尼亚语为“这个比那个更古老”,大概是指比邻近的哈格帕特修道院更古的意思吧。这两个修道院所在的地方相似,但哈巴特修道院位于阿拉韦尔迪地区,萨纳欣修道院位于萨那欣地区,它们被一条很深的峡谷相隔裂。

 

 

图87:哈格帕特修道院的建筑都围绕着中心庙宇,形成了完整的建筑群。但相对于中轴线而言是不对称的,这使它们看起来错落有致,使建筑群整体紧凑和谐。每一个新的建筑都充分考虑到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风格,整个建筑群不仅在不同建筑的结构特征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也有共性。

看似和谐的修道院建筑群是亚美尼亚苦难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最初的拜占庭式修道院于1105年被塞尔柱土耳其摧毁,1233年又遭蒙古大军侵略,1241年再度遭劫。13世纪末陆续动土新增建及修复,到17世纪进行大规模的扩大整建。修道院曾遭无数次地震及外敌入侵毁坏后重修再建,才得以保有今天的景观。

图88:哈格帕特修道院图书馆的设计很独特,有很强的耐震性能,地上挖洞放入陶瓮,用于藏书(羊皮卷)及粮食,安全隐秘,可防潮、防火和天灾人祸。穹顶中央有四方形天窗,使室内有明亮的光线。

4、格加尔德修道院(Geghard Monastery)

格加尔德修道院,因其大部分建筑物在岩石中开凿而成而,又称岩洞教堂,是世界建筑中的经典和奇迹。位于亚美尼亚上亚扎德流溪谷(Upper Azat Valley)。据传在4世纪,格里高利发现了能治病的圣泉,遂在此建修道院。可悲的是,老修道院在10世纪被入侵的阿拉伯军队所摧毁,遗失了大量手稿。重建后在周围增加了防御工事,以预防外来的入侵。但防线后来又被塞尔柱突厥攻破了。公元1200年,格鲁吉亚女王塔玛拉派遣军队最终将塞尔柱人驱逐出境,成为新主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格加尔德修道院得到了重建。游客看到现存的修道院,就是公元13世纪格鲁吉亚统治期间,由亚美尼亚的大贵族扎卡里德(Zakarids)的封臣普罗尚(Proshyan)家族修建的。包括一座中心教堂,两座岩洞教堂和一座王公寝陵。中心教堂建于1215年,迄今保存完整。一座岩洞教堂建于13世纪40-50年代,在中心教堂门廊西北;另一座岩洞教堂建于1283年。寝陵位于第一座岩洞教堂斜上方,有外廊,12米见方。4排列拱作“井”字形交叉。4个交叉点为4根粗壮的石柱,中间棉花顶上是天窗,叹为观止。寝陵及其外廊均建于1288年。特点是倚山临水,气势宏伟。13世纪修道院建好后,迎来了镇院之宝---传说的命运之矛。使修道院声名大噪,一时信徒云集(关于圣矛,前已详述)。我们团队的地接小导游莉莉也是在此受洗。

与宏伟主教堂相邻的是洞穴圣殿,在这里可以找到当地人认为具有神奇疗效的天然泉水,人们排着长队用手舀一口喝,以求赐福。

图89: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Frank Lloyd Wright)的名言:建筑是艺术之母,没有我们独有的建筑,我们的文明就没有灵魂

(The mother art is architecture. Without an architecture of our own we have no soul of our own civilization)。亚美尼亚虽是撮尔小国,但亚美尼亚有其独有的建筑,她的文明便有了物质的传承载体。图为我们在格加尔德修道院和亚美尼亚师生合影。

图90:岩洞修道院的很多房间都是直接从天然岩石中雕凿而成,其外观和风格不同于在亚美尼亚遇到的任何其他修道院。墙壁上雕刻了许多精美的图案,人们认为是13世纪一位名叫加尔扎克(Galdzak)的建筑师的作品。在其中一个房间里,我发现一个神秘的图案,一只老鹰抓着一头公羊,两侧还有两只狮子。我在基督教教堂里从未见过这种符号,经查资料,它是扎卡里德(Zakarids)封臣普罗尚(Proshyan)王公的祖先纹章,他就是修建格加尔德修道院的金主!所有一切都是刻在天然岩石上的,建造师和雕刻师绝对没有犯错的余地!

九、亚美尼亚之行的感悟:至此,我根据时代顺序把游程中的七个亚美尼亚宗教遗址穿述了一遍,便于读者从中了解从古罗马到中世纪,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从君士坦丁到巴巴罗萨的历史脉络,特别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作为世界第一个基督教国教,1700多年来和国家一起所遭受的起伏跌宕。对于特定历史产物的圣物崇拜和朝圣之旅,我很想通过自己的旅行经历和思考,抽丝剥茧,揭开重重的历史迷雾,发现还原其本来面目。无奈受制于个人的能力、学识、视野和社会环境制约,这将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愿望。但这不妨碍我和亲友们一起去追求。更多的人一起追求真相与真理,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全篇完。

阅读 11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