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楼
清水转角楼位于府谷县清水川和小南川沟(宋称乌龙川)交汇处,当地人称"口子",是明代长城内外往来经过的出入口之一,这里墩台紧密相连,高大雄伟,为长城建筑之精华部分。墩台附近兵营遗址依稀可辨。
明长城转角楼简介
明长城转角楼位于府谷清水川和小南川沟交会处半山腰的一个石山茆上,背川面山,左陵右壑,地处要塞,雄伟壮观。
转角楼底边长11米、顶边长9.8米、高13.5米。站在楼顶,极目四望,天高云淡,宽阔的清水川尽收眼底,长城从对岸山头过来,接转角楼前山坡而上,距离转角楼百米处的小山上又置一座营堡,与转角楼相呼应;往东,堑土埋谷,元代芭州城遗址轮廓分明,长城再蜿蜒而上,烽火台一座连着一座,高墩密布。这里眼观六路,踞关为塞,曾是重兵把守的要地。
历经几百年沧桑巨变,明长城转角楼虽遭受一些风吹雨打,局部破损严重,但整体保存较好。为更好保护文物古迹,弘扬历史文化。2013年府谷县政府划拨230多万元,精心组织能工巧匠,参照北京八达岭等地的戍楼原样进行维修。为了使修葺后更接近原貌,县上专门组织工作组深入老百姓家中,把流失到周围老乡家中的砖墙以每块13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回来,共计收回40x20x9型号老城砖1万多块,又以每块16元收回36x36老方砖数百块,这样才使修复后的台楼更接近于原貌。进入转角楼里边,云梯搭至6.5米处,沿着云梯攀爬上去便有1米宽、2米高的石洞门,门口有大串棍墩,这是防止敌人窜上来的设施。一层和顶层之间,犹如房屋般大空间,中间用有3个拱洞门隔成前后房,分两进,大约可容纳20来个兵士;进到里间,左墙角有一个土石台小床,应为带班的长官休息之处,右墙角有灶台,可供生火烧水做饭;有库房,可藏兵器之类。四壁共有14个高80公分的半圆形小拱门,有小窗为瞭望口,每一小窗平墙底下筑一尺见方的小口,如果有敌人欲攀墙而上偷袭,严阵以待的武士们便将长枪伸出小口把来犯之敌戳将下去,对于接近楼台周围的来犯之敌,则可通过小窗放箭射杀之。
登台瞭望,仿佛看到当年戍边的将士冒酷暑、顶严寒,昼夜坚守于此,或在风沙弥漫、黄云滚滚之际,正与
入侵之敌沙场鏖战。不由想起古人写于府谷的长城诗来:
"谁筑长城亘古今,春风秋月总关情。莲花缠外黄云暗,楼子营前百草生。战士三冬仍卧甲,将军五夜未鸣金。当年韩范留奇迹,犹使余威塞外钦。"俱往矣,数民族和睦,正是今朝!
古炮
共三蹲
不远处的烽火台
后加的铁梯
斑驳的墙面
进入塔内
通往瞭望台的陡立台阶
瞭望孔
瞭望台
不远处的屯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