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有路,荡舟前行
——2023年山东省初中历史骨干教师培训侧记
李义昌
最美八月天,浅秋胜酷夏。为切实提升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水平科研高质量教学,在这万物葱茏、花香弥漫的八月,来自全省各市、县区的50位骨干历史教师相聚在美丽的水城聊城,进行为期四天的培训学习。
8月15日8点30分,山东省教育学院的王伟院长与聊大历史文化及旅游学院的赵少峰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本次培训活动的重视及新时代下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希望每位教师都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民族大任。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实践,而实践离不开理论学习。
上午9时,来自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历史教研员张逸红老师,从四个方面即中学历史课程思政的把握与实施,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理解与把握,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大单元、大概念等新理念的把握与实施来阐述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把握与实施,给我们参训老师提供了今后历史教学的正确方向。
张老师特别强调在有限的课堂里,要让学生尽量多地掌握基础知识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进行大单元推进、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张老师最后指出历史课程一定要落实中央精神,培养家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此次培训中,段进生老师、高怀举老师、翟明龙老师、张维宪老师和王宗彬老师的报告都着眼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评一体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里我以高怀举老师的《新课标的变化及对教学的挑战》为例以管窥各家观点。
高老师从总体上高瞻远瞩梳理新课标,按照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的顺序,对老师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在新旧课标的对比中寻找当前历史教学的突破口,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震撼和惊喜。
高老师分析到,中外历史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其中“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以“点”连“线”、以“线”穿“点”循序渐进展开叙述。中考不是单纯对“点”的考察,教学也不是对“点”的单纯记忆。其实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要注重大概念教学,注重线索的明朗性和主题的贯穿性。
新课标的发展是教师、教材、学生、课标以及命题的一致性,一旦割裂,课标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也正是2022年后,历史教学不在设教学大纲的原因所在。新课标增加的第七项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引导学生围绕着某一研究主题展开,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占用的时间长,花费的经历多,最好放在初一。
高老师说,新课标视域下对教学的挑战集中在教育理念上,要求我们注重其育人功能,将五大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集中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我们育人注重思想和方法,并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课堂和学生;集中在教学技能上,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实施等。
无疑高老师从一定高度上指导了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如烛,师德如光,师道远而学无涯,善若水需勤不倦。学习是最美的姿态,培训是最大的遇见,成长是最美的风景。本次教师培训的师德师风建设安排在8月17日上午8时,来自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李春迪老师为老师们做了一场《究竟要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的精彩报告。
李老师强调良好的职业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师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只有真正的关爱学生,给学生以德性的关照,才能真正成为有温度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出有温度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要求老师们要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恪守师德师风的相关要求,以一颗仁爱之心加持教师的底色,实现自我价值,展现新时代教师风采。
李老师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与学生共在共生共长,与学生一路求真一路探索一路喜悦。爱不是一种情感选择,而是一种使命担当,让教师身份意义始终在场。
实践活动安排在8月17日10时,老师们来到聊城大学,参观了校史馆、中国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太平洋岛国中心。聊大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精神,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全力推动高质量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环境幽雅,湖光山色,翠竹葱葱,教学相长,学风浓郁,不愧享有“学在聊大”的美誉。
在聊城大学的大运河研究基地,我们看到了历代运河的变迁及其区域运河流向的展板。从春秋的邗沟、隋运河到元运河及其现在国家对运河这一流动文化的开发和重视,这无一不带给我心灵的激动和震撼。难能可贵的是聊城大学将这一文化保存了下来,御砖、石碑、书籍、圣旨、工艺品等等,这些沉默的物品见证着运河的盛衰,见证着一段段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我是学历史的,生长在运河边,对运河和文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也曾有心去研究运河文化,无奈杂事繁多,错过了数不胜数的资源,甚为遗憾,好在有名师引路,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不晚,一切可以从头开始。
与专家交流,小组交流花絮。
所做笔记。
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寻,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经过四天的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会不断学习八位专家的材料,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会和我们县的历史教师深入探讨,研究,美美与共。四天的培训,认识了那么多德高望重的专家,认识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历史同行,甚感欣慰。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是教育人,在未来的教学大潮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携手走下去。相遇虽暂,缘足珍贵,瞬间亦可永恒;求学犹远,得真价值,千里不负相约!
最后,感谢组织此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因你们的精心组织让我们找到了新课改的突破口;感谢聊城大学的相关教授,因你们的辛勤付出使我们的活动井然有序;感谢卓雅世纪缘的工作人员,因你们的暖心服务使我们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