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学习  一路成长|行走在教育科研的路上

余国源名师工作室
创建于2023-08-20
阅读 205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怀揣着对教育科研的热情,在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曾亚琼带领下,来自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渝北实验小学、渝北区两路幼儿园的22位教师,于8月18日来到贵阳市第十九中学,参加为期5天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习。

    PART 1

专家引路  |  从实践者到实践家

8月18日上午,简短的开班仪式结束后,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温文儒雅的江苏省教科研研究员,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明远教育书院委员成尚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教育科研:从实践者到实践家”的精彩讲座。

整个讲座没有PPT,但成尚荣老师富于层次性、逻辑性又不乏风趣幽默的讲述深深吸引着全体学员,让大家在聆听中反思同行,意犹未尽而体味深远。

接着是由成尚荣老师主持,来自重庆市渝北区、两江新区、永川区、开州区、四川邻水县等五位学员代表参与的学术沙龙: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突破。

在成尚荣老师行云流水般的主持风格带动下,五位学员代表围绕“如何对待课程改革中的新概念?”“在课改中哪些问题最难?怎么解决?”“回去以后想做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思维碰撞,生动展现了“反思是精神生活的内核”。渝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所所长曾亚琼代表渝北区参与学术沙龙并精彩发言。

下午,成都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陈大伟老师以“课程意蕴与开发”为题,借助多种形式为全体学员分享了他对于课程的理解和系列研究与思考。案例丰富、有趣,见解独特多元,启发学员从多个视角审视自己对课程意蕴的理解,审视自己与课程与学生的真正关系,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教育言行等。虽然对于课程的研究已是比较广博和深邃,但陈老师的讲座内容及形式无疑能带给大家别样的思考。

接下来四天的学习中,研修团队还聆听了陈静静、王月芬、祝庆东、李冲锋、李更生、李政涛、李大圣和徐猛老师报告,从构建学习共同体、作业设计、科研选题、教育论文写作、实践性学习、高质量教学、研修文化建设、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整体把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交流。

PART 2

学员探索  |  方向和努力同样重要

学员参训掠影

学员参训掠影

学员参训掠影

学员参训掠影

学员参训掠影

曾亚琼所长同专家互动

学员李静与专家互动

整个学习过程中,研修学员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积极思考,在与专家的碰撞交流中,每位学员的思想冲击已然发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就靠着大家脚踏实地去践行,去努力探索,真正做到 从“实践者”到“实践家”的转变。

PART 3

学习反思  | 升华精神生活的内核

初秋刚至,暑气未消,在凉爽的林城,开启了一天的学习。

上午听了成尚荣专家的讲座《从实践者到实践家》,全程无讲稿,除了题目无一张PPT,讲了好多个故事,感觉就是和一群人在聊天,很吸引人又令人深思的故事。在听故事中让人明白教师是站在教材和学生之间,但又不仅仅是中间人,而是反思型的实践家,需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经验的超越。又或是在给一群人上课,他是思想的提供者,更是思想的促进者。他认为要成为实践家得研究4个问题:回应、回归、回答、追求。回应时代的要求;回归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回答因材施教;追求个人主张个人风格。

下午听了陈大伟教授的《课程意蕴与开发》,在讲座过程中给我们看了好多电影片段,来启发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开发途径。“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观者所悟之竹,又不是板桥所画之竹。”“晨起看竹”是正式的课程,“胸中之竹”是领悟的课程,“手中之竹”是运作的课程,“观者所悟之竹”是经验的课程。

两位专家给我最深的印象一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拥有海量的知识,他们博览群书,古今中外的大家、名家的著作或教育理念张口就来,为自己的表达助力,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时我深深感受自己是井底之蛙的窘迫;其次是他们的专家思维撼动着我,在上午的沙龙现场和下午的现场提问,专家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能够顺畅智慧地提取信息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让我想到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像专家这样的人就是具备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啊,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呢?从实践者到实践家吧,我们一线教师是实践者,有经验,但无理论,没有经验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经验是麻木的。从实践者到实践家跨度大,到达的路径就是学习、实践、复盘、反思、再学习,带领学生从“座中学”到“做中学”。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方青)

昨天有幸聆听了两位教育专家的讲座。一位是出生于1941年,现在已年过八旬的老教授成尚荣先生,他的讲座题目是《从实践者到实践家》,讲座结束后还观摩了他主持的学术沙龙《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突破》。另一位是现年60岁的当代教科院名誉院长陈大伟教授,他分享的内容是《课程的意蕴和开发》。     听完讲座,我有以下几点感受想分享一下。

1.好的老师本身就是教科书。

   在现场,两位专家化身为我们亲切的老师,他们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家由浅到深进入思维的过程。他们面带微笑,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从主持人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两位专家成就非凡,但两位专家却没有给大家带来高高在上的距离感,他们亲切、友善,富有耐心和智慧。现场营造出温暖的、安全的氛围,所以大家都积极思维,用心倾听。发言的老师也都畅所欲言,此时的专家们又抓住发言者的内容核心,及时助推发言者思维,帮助他们把观点提炼,思维进一步提升。这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和我们平时教学的过程是如此相似,但两位专家的教学效率却非常高,此时我真正感到,这就是智慧老师的专业引领。

2.正确面对新课标下的新概念。现场有老师提出新课改下的新概念让很多一线老师茫然不适。经过现场老师的分享和专家们的点拨,我们知道了新概念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名词,它们是新的时代背景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些新概念与之前的要求有重要的关联,是之前要求的延伸、扩展、深化。只要我们一线的老师认真去学习解读,深入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要求,就能很好地落实课标,提高课堂效率。

结合以上感受,我对自己今后教学的思考。

1.课堂上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做法:带着温暖的笑容走进课堂,尽量在一堂课上近距离靠近学生,尽量鼓励每一个学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大拇指、一个眼神。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喜欢自己。

2.每一堂课解决的问题更明确,用少而精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利用晨读或午会时间,每天讲一个温暖的小故事或念一句话温暖的话送给小朋友。

我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成长。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樊利)

这次讲座的专家各有风格,但他们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乐于学习、善于总结、无比自律……站在台上的他们魅力无穷,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学习课程,让人好佩服!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陪伴学生的时间很多,我们有很多学生成长变化的案例,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困惑,这些案例、经验、困惑,我们在课余时间和同事讨论交流,但常常没有及时记录。虽然每天都做了很多工作,处理了很多事情,挺忙挺累,但可能一学期快结束时,还拿不出一篇成型的论文。

在上学期,我有了多写论文的想法,这个想法来自于我们学校领导的引领:她组建了一个读书群,老师们自愿参与,群里的每位老师自主开展阅读,每天阅读的时间自定,读完后以文字的形式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心得字数也不限。在这样的阅读共同体里,自己读的书以及记录就多了很多。学习的同时,也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思路。

这次学习,让我更加下定决心要多写论文,甚至还有了试试课题研究的想法。科研意识的增强和科研方法策略的了解是这次学习很大的收获。

 “科研是每一位老师的必由之路。”“学会反思,就是走向理论,超越经验。”“课改必须改课。”“造成基本问题的原因是忽略了基本问题。”“超越大单元大概念的是因材施教。”“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好多笔记都划上了横线。

在满满收获的同时,记录两个小困惑:

1.为什么没有良好教育,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更大?是天赋的差异吗?

2.“登山课程”就是班上学生个个努力,人人进步,这是很好的状态,非常赞同也在努力做。但电影里的老师将作文评分标准降得很低(大大低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只要写了题目有标点分了段就得满分。老师以此激发了后进生的写作兴趣,但优生的进步呢?从电影中也看出优生以及优生家长的不满,后面老师用了什么策略平衡没?后进生要关照,优生的发展也要关注。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  邓 宇)

听陈大伟教授的《课程意蕴与开发》课程后,我深受启发和鼓舞。陈大伟教授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生动的讲解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使得我对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

课程中,陈大伟教授讲述了课程的定义、历史发展、设计以及实施等方面,让我对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我明白了课程不仅仅是一种学术概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讲解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陈大伟教授强调了需求分析和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他指出,课程开发应该基于对学习者的了解和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应实际需要的课程。此外,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以便于评估和反馈。

课程中的案例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陈大伟教授通过分析具体的课程开发案例,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和技巧。他指出了课程开发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得我在实际开发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总的来说,陈大伟教授的《课程意蕴与开发》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了解了课程的基本理论,也掌握了一些课程开发的实用技能。我相信,这门课程对我今后的教育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刘钰洁)

文案|李    静  方   青  邓    宇  樊    利

图片|刘钰洁   张  西  周祥雯

编排|李法兵

审核|曾亚琼

阅读 20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