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4 日至 7 月 16 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黄镇栖 驾峪村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实践调研——深入农村一线,讲好乡村振兴 故事 ”实践团队在山东省邹城市栖峪驾村开展为其 3 天的暑期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团队深入乡间了解栖峪驾村发展现况,调 研栖峪驾村的乡村振兴成果。我也作为其中一员,背起行囊,来到这 个文化底蕴深厚、物产丰饶地的村庄,入户调研、体味发展,将论文 写在祖国大地上。首先,我来到了实践第一站——栖峪驾村村委会科技科普馆。
图1 团队参观栖峪驾村科技科普馆
一进到展厅我就被一套“好玩 ”的设备吸引了,脚踏车连着一块 大电池和一盏小灯,这是什么新奇的玩意儿?根据展板上的指引,我坐上脚踏车开始蹬,眼前的小灯突然亮了起来,我停下,小灯就熄灭。仔细看展板说明,原来这是“脚踏式人力发电机模型 ”,脚踏板是人 力发电的源头,当人踩踏板时,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递到发电 机,发电机将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将其储存到电池中。其中电 池起到缓冲调节的作用,将不稳定的电能转换成稳定的、空用的电能, 最终通过电源输送到用电的设备上。我们的动力通过这台小小的人力
发电机模型转换成了可用的电力资源,实在是有趣得很!
除了这套设备之外,科技科普馆中还有身体健康的小知识、氢能 源的产生科学模型、道路安全标识、地震台体验……前不久德州地震 后,我就打开了手机的地震预警,这次亲身体验震感后,更是意识到 了地质灾害的恐怖,科学的确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起 到了重要作用。参观科普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富有启发性和充满 乐趣的实践经历。我也会把自己所经历所见闻的,分享给身边的人, 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微弱力量。同时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对 真理的追求,不断探索下去,学习下去。
来到大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绿地植被和数座大棚。在达到之前,我曾想过大棚中应该是瓜果满园、绿意盎然。但是,现实却是光秃秃的一片,地上排布着许多的水管,水管被有规律地戳了洞, 并且从中滴着水。我好奇地问了大棚的负责人,这种“破洞 ”水管是 一种灌溉方式——滴漏。运用这种灌溉方式,不仅能使种植的蔬果汲 取充足的水分,同时能够避免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与传统的喷灌相比 环保很多。科技助农发生在每一个小细节上,从耐温防老化、除尘无滴的长寿膜到无人机喷药,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释放了劳动力。
在对智慧大棚 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分成三个小组 进行入户宣讲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进行 入户实践,而这次 调研对于比较害羞 的我来说,更像是 人生道路的一堂思 政课,这趟思政课 由许许多多温柔慈 祥的人们为我授课。 村民都十分耐心,
特别支持我们的社 会实践活动,也让 我们的问卷调查向 前大步迈进。
图2 团队调研当地大棚
我负责的宣讲 板块是土地流转规范政策。一位爷爷说:“儿子儿媳在城里工作,我 年龄大,把地都包出去。”在整个调研中,我发现家中青壮劳动力大
多去外地工作,土地大多数租给家里少地或有年轻劳动力的家庭,土地流转状况较多。但普遍存在务农者对相关信息发布平台了解不全面、士地流转过程不规范、土地种植成本高收入少、土地流转价格低、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认识模糊、土地流转监管力度不够以及土地流转民间化、 口头化、短期化、随意化等问题,对此,当地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与监管力度。
这次乡村实践活动让我感悟颇多。首先,我深刻体会到这个小村庄的发展历程,从一个贫穷的农村到如今的脱贫先锋,这得益于村民 们不甘落后的精神,他们努力 改变家乡的面貌。其次,我对 乡村振兴模式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集体经济这种模式让我 意识到,在乡村振兴中,新的产业模式和科技应用能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福利。最后,我被乡亲们深深感动。他们对我 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在调研过程中逐渐放松并充满自信。他们的热
情和朴实让我感到亲切,也让我对乡村振兴这条道路充满了信心和激情。
这段特殊的行程前,我设想过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情景,想象 着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但这里的乡亲,朴实热情,十分支持我们的 调查研究工作,使我们感到亲切和鼓励。今后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 保持激情、不断地施展出属于自己的光和热,把小溪流注入乡村振兴这条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