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湛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飘在天空中,草地、湖泊和珍稀动植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绿草如茵,牛马成群,微风不燥,但是在这些风光背后却隐藏着一种长期存在的古老而凶险的烈性传染病——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 (简称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14世纪被称为“黑死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了3248例鼠疫病例,其中584例死亡。我国历年来也不断有散发的鼠疫病例报告(例如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鼠疫杆菌寄生于小型啮齿类动物体内,常见于非洲、亚洲和美国的农业或半农业地区。在我国,鼠疫被列为法定甲类传染病,临床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鼠疫患者,必须立刻报告疫情,同时需要严格的隔离治疗。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鼠疫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其中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最为常见也最为凶险。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啮齿类动物。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染源是黄鼠属和旱獭。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类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外出旅游时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不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动物,不接触动物死尸,使用驱虫剂,做好防止跳蚤叮咬等措施。
在疫源地内进行野外活动时,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防蚤手套,穿防蚤袜,并且不在野外坐卧,在脱防蚤袜前,应先喷洒灭蚤药物,防止蚤类攀附在防蚤袜上。
居民应主动学习“三不三要三护”为主的鼠疫防控知识。
疑问一: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为了防止鼠疫传播,需避免与咳嗽者密切接触(相距2米以内),并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逗留时间。在鼠疫流行地区不要接触死亡动物,并使用驱虫剂。
疑问二:如果我怀疑自己感染了鼠疫,该怎么办?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痛或呼吸困难、咳嗽和/或血痰,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曾在鼠疫流行地区旅游的人应将这一情况告知医务人员)。除非由医务人员进行了诊断,否则应避免自行用药,包括使用抗菌素。
疑问三:鼠疫是如何被诊断出来的?
医务人员根据症状进行诊断。确诊以血样、痰液(从肺内咳出的液体)或炎性淋巴腺脓液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为依据。
疑问四:鼠疫应该如何治疗?
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如及早治疗则多可治愈。在鼠疫疫情暴发地区,有症状病人应到卫生院进行诊断和治疗。肺鼠疫患者必须由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隔离和治疗。
疑问五:鼠疫疫情暴发地区,戴口罩做自我保护是否有效果?
这取决于与患者的接触程度。生活在疫情社区的人根据个人愿望可以戴口罩,但必须妥善使用和处理口罩,避免因口罩使用和处理不当使自己成为感染源。患者(减少飞沫传播)和医护人员(保护自己)正确使用口罩,可有助于减少肺鼠疫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