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只为一件事

李玉林
创建于2023-08-20
阅读 3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编者按:

       日前,吕官屯村首位荣誉村民、乡村振兴特聘专家田晓,在金秋助学活动仪式中点评发言,经本人同意,现将点评文字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十年只为一件事

    (2023年8月16日)

田 晓

 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金榜状元、各位来宾、各位镇村领导:

 大家上午好!

       作为荣誉村民,我受村两委的邀请,一年后再次回到村里,参加咱们村第十一届“金秋助学活动”,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

       也许大家并不熟悉我,但从我成为吕官屯村首位“荣誉村民”开始,就在时时刻刻关注着这片村庄和土地的发展变化。

       此时此刻算不上点评,但的确有几句感言与大家共勉:

       第一句: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格外不平凡。大家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京津冀经历了一个甲子都不曾遭遇的洪灾,作为“九河下梢”的天津,静海、西青、武清、北辰、宝坻、蓟州、滨海等区,成为天津行洪下泄的重要排海口。尽管我们村不是行洪重点区域,但王口镇、台头镇等本区和全市一线灾区的安危,始终是大家日日夜夜的牵挂。我知道村里的朱杰和雅晶书记,他们夜以继日率领村两委和党员骨干,组织人力募集资金和救灾物资,一线慰问,为全市抗洪救灾贡献力量。

       据媒体报道,截止目前,天津行洪过程平稳,取得阶段性成果,而这些平稳可控的背后,是多少人在默默坚守和付出。

       今天,来到我们现场并与大家互动的就有参加救灾的英雄子弟兵代表。他们双腿的泥巴尚未洗去,一身的汗水还在流淌,为护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一方平安,他们不舍昼夜、不眠不休连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

       我提议,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致敬!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尽管还在末伏,但天空已是云卷云舒,一派秋色。据市应急管理部门发布显示,截至到8月12日,在全市转移安置的86484人中,已有13118人返回家园。未来,灾区还面临着清淤消杀、家园重建、恢复生产的挑战和重任。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正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日前,我在一段视频中看到一位接受采访的灾区老人。他说,这次洪灾与他经历的1963年的水灾不一样,“真的不一样。”当时缺衣少食安置困难,如今吃喝无忧食宿有安。只是家没了、庄家毁了、大棚淹了。但人活着,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所以,各位“状元”同学、家长朋友们,“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就显得格外不平凡。”希望我和你们有着一致的感同身受。

       第二句: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只为耕读传家。据我所知,我们村从2013年开始举办“金秋助学活动”,如今已坚持11年。十年,坚持一件事;十年做好一件事;十年,只为一件事,那就是耕读传家。

       耕读传家,始终是我们吕官屯村的传统文化标签。去年,我曾在《吕官屯村乡愁乡魂乡风探源》的案例报道中,专门挖掘推介了咱们村耕读传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在“耕读传家‘诗’在田园”“以耕养读‘诗’在庄户”“以读馈耕‘诗’在乡贤”板块中,详细解读了吕官屯“状元村”的由来、成长和传承。去年,我在全市的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上,反复引用和讲述了我们吕官屯村的三组数据故事,其中,有两组数据来自吕官屯村尊师崇教、重视乡村教育的历史记载。

       如今,来到吕官屯村参观学访的人,一定都会到那个“耕读之家”陈列馆参观。在那个不足百平米的农家小院,不仅弥漫着满满的农耕渔捕的烟火气息,还有庄户人家对“勤耕立家、苦读荣身”的坚持,有吕官屯村一代又一代人耕读传家的理想追求。因为我们懂得,只有刻苦耐劳、读书勤耕,人生就会有可能创造更多的成功机遇。

       刚才,胡毅老师再次解码了我们村深入骨血的文化基因。我曾多次翻阅胡毅老师编著的《吕官屯村史》,从吕官屯村第一家私塾的出现到乡村学校的诞生,从乡村小学到乡村中学的发展,再到规模化的乡村学校教育,唤醒了一代又一代吕官屯人的民族意识、家国情怀和耕读自觉。

       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发展,但我们的耕读精神和教育传统从来都没有改变。正像刚才大家的心得与故事分享一样精彩。

       最近网上一段视频故事,说的是云南大山里的一个男孩,正在泥泞的雨水中背着一麻包生姜干活,此时他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邮递员说:“小姚,向你道喜”时,他当场泪雨交加,说“爸爸肢体有残疾,这份录取通知承载着我们全家人的希望。”

       所以,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岁岁年年,此时此刻,“金秋助学”,我以为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仪式,更是一种耕读励志、祝福寄予和文化传承。

        第三句:家乡越美好,青年更有为。在此刻,我更想聊两句“青年未来与家乡发展”的话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乡土重建》一书中,曾经对乡土文化重建和人才流失深表忧虑,认为“乡土损蚀 始于人才的流失。”而“人才流失始于教育失当。”由于传授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灌输概念和社会风气的流变,使得“乡间把子弟送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回不去。”他希望耕读文化的循环传承能够滋养出桑梓情谊,形成叶落土地化春泥的传统,他提倡“人次不脱离草根,使中国文化能够深入地方,人才来源充沛浩阔。”让晴耕雨读、终老乡音、代不乏人。

       令人欣慰的是费老“乡土重建”的遗愿,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正逐渐变为现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针对鼓励吸引乡贤,制定了人才回流乡土的政策。我了解到,未来我们镇村两级政府也在推进完善乡村人才振兴的方案,将突出耕读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不断完善吸引人才回流机制,以塑造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胸怀天下、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1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的回信中写道:“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去年4月,习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再次提到他在“梁家河大学”的七年时光,希望年轻人情有所归,心有所寄,身有所往。希望大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贯穿于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这,也是我今天特别想跟大家交流的一个话题。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能用你们的知识、能力、亲历或回归,反哺家乡,感念运河,感恩父母,感怀乡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点亮青春,振兴乡村。

第四句:高度赞同“志愿联盟”的倡议。为什么这样讲?我想“志愿联盟”一旦成立,必将释放和赋予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多更强的活力,其意义如下:

      1.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持。

      2.从价值愿景看,创新思路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我认为,“志愿联盟”的倡议是村两委在志愿服务顶层设计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大家知道“志愿联盟”无疑是期待吸引更多有热心、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为乡村振兴募集资金、吸储人才、保障物资,搅动一池春水。

     3.从管理目标看,可优化我们现有的乡村振兴共建模式,让乡村振兴主题战略下的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和组织化。

     未来,“志愿联盟”应着力推动共建合作,为我所用,实现双赢、多赢和共赢;未来我们可通过“联盟”机制,接受不同类别和形式的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更多更优服务,包括技能培训、项目孵化、品牌培育。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开展项目展示、质量评估、表彰奖励,优胜劣汰,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4.从使命达成看,相信“志愿联盟”的成立,会围绕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总目标,搭建起更广阔的平台,为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求新,为乡风文明建设再谱新篇。谢谢大家!

来源:吕官屯村点亮工作室

编辑:李玉林 

https://mp.weixin.qq.com/s/571S1WAR_4Qmu4wfwNfmHQ                                                    

阅读 3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