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记得五年级时书上说过:“观三国硝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看过了硝烟弥漫的三国战争,认识了梁山上的各种好汉,感叹了取经路上的艰难,我唯独对《红楼梦》还是很陌生。
寒假里我捧起了《红楼梦》,不禁叫绝于王熙凤精明泼辣的鲜明性格,伤感于宝黛爱情的悲惨终局,沉湎于昏暗封建的社会现实。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人物众多,关系也错综复杂,其中我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最感兴趣,她让我深深的震撼。
刘姥姥进大观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大观园上上下下都对她有好感。她是众人的开心果,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逗得众人哈哈大笑,体现了其风趣的性格,夹鸽子蛋时的“撮”,尽显憨态。她是精明圆滑的,为了给自身谋利益,到贾府攀亲,面对凤姐和鸳鸯让自己出丑讨贾母欢心时,她看破不说破,还卖力表演。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赞叹曹雪芹太有才了,竟能描写出这么多种笑来:史湘云笑喷了饭,林黛玉笑岔了气,宝玉笑得滚到贾母怀里,王夫人笑得指着王熙凤说不出话来……末了,鸳鸯向刘姥姥赔不是时,刘姥姥笑道:“我要心里脑,也就不说了。”如此我才明白,刘姥姥心里可是什么都懂的。一个古稀老太如此被戏弄,她不以为窘,已属难得,竟还能顺势凑趣。也许有人会认为她是“为了打秋风”而自我作贱,我不认同。她第二次进大观园时带了各色乡下的瓜果蔬菜,是来回报恩情的。后来荣国府衰败后,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义救巧姐儿,可见刘姥姥才是大观园里最知恩图报的仁者。这个为了生计,为了报恩,不计姿态的姥姥,她才是生活的智者,勇者。
书中有一段王熙凤详细回答刘姥姥茄子做法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对这一道菜的详细描述,突出了贾府的奢侈豪华;还通过刘姥姥的外孙——板儿,这种初见世面的农村小孩儿好奇顽皮的形象,与大观园的丫鬟们个个知书达理,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反映封建制度的腐朽。从板儿身上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在农村,因为教育资源的缺乏和贫穷,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在政府积极行动,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其实现在还有许多贫困山区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我们少吃一次肯德基,少看一场电影……把省下的钱来资助他们,他们就可以走进明亮宽敞的教室,和我们一样学习知识,为祖国的明天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