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如船上的两只桨,需要协同用力,才能达到理想之岸。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孩子一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成长。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成长的三个重要场域,也是幼儿成长的三维主要环境,它们都对幼儿的成长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学前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园、社区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也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认为,树立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观,已开始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2023年8月18日,育才幼儿园组织全体家长学习“立德树人与家校社协同育人”----2023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七讲节目《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特邀嘉宾:
张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丹丹:首都博物馆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研究馆员
#观点分享#
专家观点一:
认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的“叠加”现象
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发力,但“叠加”现象不容忽视。“叠加”现象忽视了三个主体功能之间的差异,没有“打配合”,过分强化、放大单一主体的功能。 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孩子传递文化知识,使他们实现很好的学业进步,家庭则更多的是支持孩子们的品格发育和个性化兴趣培养。如果家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业训练方面,家庭的育人功能就和学校产生了“叠加”现象;如果把社会教育窄化为校外培训和补习,社会的育人功能和学校也产生了“叠加”现象。这种情况下, 家庭、学校、社会 虽然在育人过程中都在发力,但做的事是单一的、叠加的,给孩子提供的教育则是不完整的。
专家观点二:
社会资源育人平台的育人功能无处不在
社会资源育人平台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载体,具有灵活性、广泛性、补偿性的特点,其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博物馆是比较典型的公共教育平台,在协同育人中发挥其独有的社会职能,同时具有共性和个性的差别。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并非只是单纯地为参观者讲述一件文物,而是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想法各有不同,在注重突出共性化特征点燃孩子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去感受个性化的发展,达到社会教育的育人效果。
专家观点三:
充分认识社会育人的优势
家长们要 充分认识社会育人的优势,并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比如,父母带孩子来博物馆时,要鼓励孩子自主探究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来博物馆里寻找知识。博物馆的学习是孩子把学科领域中的原认知带到博物馆后,通过参观建构起来新的认知。比如,当讲解员讲建筑格局时,孩子想到的可能是建筑承载的力学,也可能是榫卯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而并不是认识这件文物是什么。或许孩子在博物馆当天并没有找到答案,但孩子们带着这种思考回到学校,或是在其他的研学科目中,通过思考去寻找答案。这样社会教育才能真正起到弥补或助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才是真正点燃、延伸孩子思考的好教育。
专家观点四:
合理利用博物馆云资源开展教育
对于家庭而言,博物馆开发制作的云上数字资源为孩子在博物馆外开展学习提供了可能和帮助。家长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结合孩子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在家里搭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是孩子找到兴趣的一个开始,通过博物馆推出的云讲解、云展览提前了解展览和博物馆,点燃孩子的兴趣。
#线上学习#
两位专家老师详细讲解,家长朋友们十分珍惜这次授课的机会,每一次知识能量的吸取都来源于认真的倾听与学习,看着家长们专注的眼神,你有没有想要加入进来呢?
通过专家的讲解,家长们受益匪浅,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都善于记录笔记,快来看看家长们的学习记录吧!
只有树立正确家、园、社区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共育的最佳途径和模式,主动拓宽家、园、区间的有效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有机结合 “请进来” 和“走出去” 策略,使协同育人向着规范化、全方位、深层次的方向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