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自然,同享成长——记《教室里的自然课》教师赋能培训

创建于2023-08-18
阅读 17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其中有自成装饰的风景,有极富生命力的动植物。为了将大自然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我们于8.16—8.18在湖北武汉开启了为期三天的《教室里的自然课》教师赋能培训。

8月16日第一天的培训内容如下

一、《教室里的自然课》项目介绍

    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简称一个地球),其宗旨是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足迹、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一个地球对环境教育课程进行了开发,“生机湿地”、“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原野之窗”、“守护蔚蓝生命长江”、“留住江豚的微笑”都是其开发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介绍

    在听了课程内容的介绍之后,我们对《教室里的自然课》这一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了解到了课程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我们教师授课课堂的依据和目的。

三、《教室里的自然课》公开课

    下午我们至武汉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观看了一堂精彩的《教室里的自然课》公开课。

    在朱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对这堂课充满了兴趣,大家都积极踊跃地举手发言。还有一些孩子能够勇敢地站在讲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武汉解放公园湿地科普导览馆

    在工作人员细致地对导览馆进行科普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长江江豚贝贝;知晓了长江江豚的数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锐减,在2022年才有增加的迹象;也清楚了江豚的食物种类。

五、武汉解放公园夜观

    夜幕降临之际,我们随着小熊老师一起进行解放公园夜观活动。

    在夜观活动开始前,小熊老师给我们科普了公园中一些常见的物种。在对生物有了基础的认识后,我们开启了夜观活动。

  在夜观活动中,我们每个人手持手电筒,去寻找大自然中的生物。

    我们找到了甲壳很像瓜子条纹的拟布甲;在树干上找到了蒙古寒蝉留下的蝉蜕;在草丛中寻觅到了黑斑侧褶蛙的足迹;学到了给青蛙“催眠”的方法;寻到了满身绿色的短额负蝗;学到了分辨小龙虾雌雄的方法;还遇到了其实并不可怕的中华蟾蜍。

   

  在这次夜观活动中,我们都是大自然的留心观察者,汲取着关于大自然的点滴知识。

8月17日第二天的培训内容如下:

一、《教室里的自然课》配套教材使用介绍

    《教室里的自然课》共有四个单元:“你好!球球”、“了不起的熊猫”、“翻滚吧!江豚”、“低调的雪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和一个主要的驱动问题,教师根据主题和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教室里的自然课》课程中配套的材料包的使用,老师也用图文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我们也欣赏到了孩子们制作的手工。

二、天鹅洲观察野外江豚

    下午,我们乘车前往天鹅洲观察野外江豚。

    天鹅洲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良好发展,江豚种群数量有一定的上升。

    幸运的是,我们如愿在此看到了长江江豚,看到了江豚吐水而露出的小小脑袋,用相机定格下了这个美好的画面。

8月18日第三天的培训内容如下:

一、参观江豚保护区科普馆

    在江豚保护区科普馆中,我们看到了白鱀豚和江豚的标本,认识了被誉为 “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也深刻地意识到“守护长江,保护江豚”的重要性。

二、观察网箱江豚

    网箱里有几条人工喂养的长江江豚,使得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江豚,听到江豚发出的“噗呲噗呲”的声音。

  此次《教室里的自然课》教师赋能培训活动,让我们对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体会到了大自然的乐趣,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将带着这份全新的体验,在今后的自然课中分享给我们的学生,愿同学们也能够爱上自然、保护自然。

阅读 17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