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商家与不法分子注意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并对其进行发掘,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滥用、泄露等现象时常发生。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具体包括:
1.个人身份信息:个人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件种类号码及有效期限、职业、联系方式、婚姻状况、家庭状况、住所或工作单位地址及照片等;
2.个人财产信息:包括个人收入状况、拥有的不动产状沉、拥有的车辆状况、纳税额、公积金缴存金额等;
3.个人账户信息:包括账号、账户开立时间、开户行、账户余额、账户交易情况等;
4.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5.个人金融交易信息: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支付结算、理财、保险箱等中间业务过程中获取、保存、留存的个人信息和客户在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发生业务关系时产生的个人信息等;
6.衍生信息:包括个人消费习惯、投资意愿等对原始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所形成的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
7.在与个人建立金融业务关系过程中获取、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
1.存有个人信息的设备或介质中了病毒:电脑或者手机中了木马病毒;使用了黑客设置的 WIFI 或者自家的 WIFI 被黑客破解; 通过伪基站短信等途径访问了钓鱼网站,导致重要的账号密码泄露。
2.掌握个人信息的单位员工倒卖个人信息:掌握个人信息的单位主要有通讯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快递公司、房产公司、中介公司、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这些机构存在部分不法员工利用职务便利,获取个人信息非法牟利。
3.借各种 “问卷调查” 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他们宣称只要在 “调查问卷表” 上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以及简单的 “勾挑式” 调查,就能获得不等奖次的奖品,以此诱使群众填写个人信息。
4.随意丢弃各类单据导致信息泄露:物流单据、火车票、机票、纸质对账单等未经处理便随意丟弃。
5.社交细节导致信息泄露:社交网络中随意传播、分享含有个人信息的消息、图片等。
6.网购平台泄露信息:网上购物平台需要注册信息、如手机号、QQ 号码等。通过这些,不法分子可以从 QQ 资料、空间等渠道获得更多个人信息。
7.有奖活动泄露信息:商家通过调查问卷表、购物抽奖等活动收集个人信息,可能由于保护不当被不法分子利用。
8.海投简历泄露信息:大部分人找工作都是通过网上投简历的方式进行,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9.打印资料泄露信息:打印店、复印店为了牟利,会将客户信息资料存档留,然后转手转卖。
10.个性化服务” 泄露隐私:很多个性化服务都需要个人信息,不少商家与社交网站合作,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用户位置,从而推送商品或服务。更为可怕的是用户被实时 “监控”,这为诈骗、绑架勒索等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日常生活中切勿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被盗;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号码、手机短信和邮件。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在任何情况下,法院、警方都不会要求您告知银行账户、卡号、密码或向来历不明的账户转账,如遇到此类情况,应予以拒绝,必要时立即报警。
银行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保管者,则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客户的隐私权。日常要针对消费者积极开展个人信息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网点大堂区域摆放的折页向来往消费者讲解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以培养消费者日常消费行为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