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小学数学高年级组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研活动小记

用户12208665
创建于2023-08-16
阅读 52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整体提升全体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23年8月12日,育人小学高年级数学组对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与交流。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新课标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后,感触颇多。通过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积蓄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智趣。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多观察勤思考,认真钻研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出发,在研究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当前教学注意“度”的把握,提高教学质量。“双减”政策指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新的课程标准内容则向“广而深”的方向演变。因此,教学需要站在“双减”的背景下把握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且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达到动态平衡。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前进行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认真研究教学的关键点完成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主线,适当对知识进行“拓宽”和“化”,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后,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1、修改和完善了数学课程的根本理念

《标准》提出的根本理念总体上反映了根基教导改革的方向,对个别表述的方式举行了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导,不 相关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

2、理清了《标准》的思路

《标准》中设计思路表述的不够明显,修改稿对设计思路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对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 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做了 明确的阐述。将“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导阶段数学教导的关 键词,给出了较明显的表述。

  数学新课标中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下降,在实践运用方面难度有所提升。新课标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升。2022年对于五到六年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2011年对于七到九年级的要求。一句话总结就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变少了,但对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如何串联,乃至于题目的表述,你是不是能看懂,就成为了未来拉开差距的地方。很多孩子现在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刷题的孩子很多基本生活常识是缺失的,那如何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2022年版课标》把“三会”本身作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应当是进阶的,低年级更具体、更侧重于意识,高年级更抽象、更侧重于观念和能力。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基于经验的感悟,观念是指基于概念的理解,能力是指基于实践 的掌握。数学新课标中的“三会”是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指能从现实世界中提取数学信息,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现象和问题。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指能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经验去分析、解释、概括、推断某些数学象,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本质属性。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指能使用数学符号、图形、模型等来准确地描述某些数学现象,以更好地把握他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各个学段的表现应当具有进阶性,即:低年级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偏于具体,更加侧重于意识方面;高年级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偏于抽象,更加侧重于能力方面。基于这样的思想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就把数学教育所应形成和发展的核心素养,数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那些描述研究对象性质、关系和规律的术语都是抽象了的数学符号,这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源于现实世界,来源于人们的经验,是数学思维抽象的结果。数学抽象的对象主要是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抽象的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数学上具体表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首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要求之一便是学生能够在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抽象出数学研究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情境应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具有代表性的;结合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情境还可以与其他学科产生联系:以本学科知识为主,借鉴其他学科情境的同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参与与努力的重要性。其次,针对“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需要我们做到结构化的备课。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存在联系,只有把知识结构化的教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的认知结构,才有可能在不断建构数学对象之间得联系中培养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意识。新课标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结构化的思路,教材修订时也给出了结构化的课程。但要找到结构化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那一部分还是需要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努力探索。总之新课标的出台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一次改革,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享受“快乐数学”。

  新课标中在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的中的数学。

  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今后数学教学的方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阅读 52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