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犹未尽,忽觉秋已来”。时下,很多小伙伴陪伴家人、孩子选择爬山、野外露营等方式,愉快地度过假期,然而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被蜱、蚤等类昆虫叮咬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不同的地方潜伏着不同的虫媒传染病。
了解虫媒传染病及其防治知识,对于小伙伴们开心健康郊游十分必要哦!今天带小伙伴们一起打开脑洞,了解虫媒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一、虫媒传染病是啥东东?
说到虫媒传染病,我们对这个名词还是比较陌生的,虫媒传染病离我们很遥远吗?我们先了解一个病例:人民网科普2023年8月9日报道:广州深圳的李婆婆回老家因为喝了一周山泉水进了ICU[1]。
不久前,在深圳居住的李阿婆(化名)回了一趟老家。在老家期间,李阿婆的生活用水基本来自于老家这些山泉水,平时泡茶煮饭等。
然而回来深圳没多久,李阿婆就突然出现了畏寒、发烧的症状,还伴有头晕、头痛的情况。原先李阿婆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没想到两天后情况突然急转直下,李阿婆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人都不太清醒了,家人立即将李阿婆送到深圳人民医院急诊科。
医生经过体格检查及化验检查结果显示,阿婆的症状,与一个叫“钩端螺旋体”的病菌有关,应该跟阿婆喝的“山泉水”脱不了关系。
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1]。
二、虫媒传染病档案
虫媒传染病属于媒介生物传染病,它是以蚊、蚤、蜱等节肢动物(俗称虫子)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疾病,有很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
常见的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鼠疫、登革热、恙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森林脑炎等[2],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蚊、蚤、蜱等媒介生物主要通过叮咬吸血,使病原体由血液进入人体并大量繁殖,侵害各器官、组织,导致发病。
三、流行特征
虫媒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主要与虫媒生物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有关。目前,我国虫媒传染病的报告发病例数、死亡病例数仅占传染病总发病例数、总死亡病例数的1%~3%[2]。
01 季节性:
是虫媒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流行特征,因为媒介节肢动物是变温动物,其繁殖和生活常受环境影响,因此夏、秋季是虫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例如我国乙型脑炎流行季节7—9月,登革热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8—10月。
02 地方性:
虫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虫媒种类的地理分布有直接关系。南方主要有蚊虫传播的疟疾和流行性乙型脑炎;长江流域有鼠传的、并和水体相关的钩体病及由钉螺传播的血吸虫病;在西部和北方地区,鼠传、蚤传和蜱传的流行性出血热、鼠疫、莱姆病和森林脑炎等的疫源地广泛存在[3]。
四、常见的虫媒及传染病分别有哪些?
01 “嘤嘤作崇”--蚊子
国内外常见的蚊媒传染病有登革热、疟疾、西尼罗热、基孔肯雅热、黄热病、乙脑、圣路易脑炎、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寨卡病毒病等。
我国常见的蚊媒有按蚊、库蚊和伊蚊,它们分别是疟疾、乙脑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02 人类疾病的“潘多拉魔盒”--蜱虫
蜱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属于吸血类昆虫。
草爬子本身并不存在致病的微生物,但是草爬子会吸食不同动物的血,依靠吸食宿主的血液生活,血液中若存在病原微生物,草爬子就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和贮存宿主,所以草爬子被称为人类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蜱虫常通过叮咬及吸食人或动物血液传播疾病。如果蜱所寄生的动物血液中存在病原体,蜱会将病原体与血液一起摄入体内,然后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蜱媒传染病主要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斑点热、莱姆病、森林脑炎和巴贝斯虫病等。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死率高,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10%~30%。
03 鼠类
鼠类能通过蚤、蜱、螨等体表寄生虫传播30多种疾病,其中危害严重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恙虫病等[2]。
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需要注意的是,在鼠疫流行区,除了鼠类,旱獭、野兔、狐狸、骆驼以及一些家养动物如猫、狗、羊等均可传播鼠疫[2]。
五、外出旅行携带“防护五宝”
出行前,小伙伴们应根据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查询相关注意事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虫媒传染病的风险,送给小伙伴们“防护五宝”。
01 第一宝: 准备“驱避剂”
市售驱避剂产品可以防蚊,有些活性成分浓度较高,亦可防止蜱虫叮咬。野外活动时可以将驱避剂喷涂于手臂、腿部等裸露肌肤,避免接触眼睛、嘴唇和粘膜部位,一般每3-4小时须重复施用[5]。
注意:驱避剂一般会含有酒精成分,切勿接触明火,勿与防晒霜混用;如果同时使用驱避剂和防晒霜,应先用防晒霜再用驱避剂;不要在潮湿的树荫下、草地上、凉亭、垃圾站逗留、水边坐卧,可随身携带驱蚊水、清凉油、中药驱蚊香囊等驱蚊产品增加保护。
02 第二宝:淡色长袖衣裤
我们在外出游玩,尤其在野外活动、接触植被的情况下,建议身着长袖衣裤、覆盖脚踝的短袜等物理防护,避免蚊虫、蜱虫叮咬吸血。蜱和跳蚤出没的地区应穿适当的鞋类保护足部,并将裤腿掖入袜子。
离开草坪、树丛或探险结束时,记得要及时检查一下全身,避免蜱虫停留在身上和衣服上。
03 第三宝:注意卫生
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不喝生水。
04 第四宝:不要接触野生动物
尽量不要接触野生动物,以防感染鼠疫、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一旦有外伤,务必及时、正确处理伤口。
05 第五宝:接种疫苗
① 黄热疫苗
前往流行区居住或旅游前必须接种黄热病疫苗,预防黄热病,唯一全球强制接种疫苗的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黄热病疫苗预防接种的免疫期自接种后第10日起生效[5]。
我国已获批疫苗,由于我国并非黄热病发病区,黄热疫苗仅供9月龄以上赴黄热病疫区的国际旅行人群接种,接种剂次为1剂。
② 接种乙脑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2剂次)接种: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4剂次)接种:8月龄接种2剂次,第1、2剂次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6]。
③ 钩端螺旋体疫苗
目前中国钩体疫苗通常选择当地主要流行菌型的钩体菌株,经培养、杀菌后,制成单价或多价疫苗,并推荐在发生钩体病疫情或发生洪涝灾害可能导致钩体病暴发流行时,对重点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流行地区内有可能接触疫水或动物的7~60岁人群,共接种2剂次,间隔7~10d[7]。
④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高发地区16-60岁人群、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的人群,建议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基础免疫2针,于0天(第1天,当天)、14天(第15天)各注射1剂疫苗。基础免疫后1年加强免疫1剂次[8]。
⑤ 森林脑炎疫苗
用于预防蜱传脑炎,适用于在有森林脑炎发生地区居住的,以及进入该地区的8周岁及以上人员。
对于职业暴露者(如林业作业人员、森林调查员、地质勘探员等)、危险地区的居民、动物饲养员、喜欢户外运动的驴友及国际旅行爱好者而言,疫苗接种是必要的保护措施。
接基础免疫为2剂次,于0天(第1天,当天)、14天(第15天)各注射1剂疫苗[9]。此疫苗的抗体水平通常仅能维持一年,故每年在流行季节前均需加强免疫1剂。
接种森林脑炎疫苗后,人体要经过1.5—2个月后免疫力才达到最高,因此,建议大家在流行季节前去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提前预约接种。
由于当今全球变暖,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变化及交通与物流的便捷,为媒介生物繁殖、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
加之夏秋季节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昆虫媒介的生长繁殖和病原体的传播,因此在高发季节小伙伴们一定要警惕“虫媒传染病”哦!出门携带“防护五宝”,保障好自己及家人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