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乐亭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寒假读书活动(中年级组)

和美二小·文明校园
创建于2022-02-11
阅读 1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一个晴朗的午后,端上一杯香茗,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句话,每个字……

  阅读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撇开喧嚣,拨开冗务,于小楼一角仔细的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品味书中的灵魂,体会人生的百味……乐亭二小中年级组教师利用假期开展了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滋润心灵,涵养静气。

书籍展示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读后感

马冬艳

       本学期,我校推荐了郑英老师的《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老师把自己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生活汇成经验,把班主任的智慧集聚于这本书中,用自己的细致到位和大家分享。我感受到了,她是一位睿智的老师,以细腻、包容的情怀,将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郑英是如何把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过她的书,可以找到答案。“在细微处用心。”正如郑老师所说,优秀教师第一条是“记住学生的名字”。在她眼里,一个个平淡无奇的名字都充满了生机,一个名字是一首歌,一个名字是一段情,一个名字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寄托着父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她用学生的名字做藏头诗,她为学生量身定做谜语,她将学生的名字编入习题,她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备品,她把学生的名字作专利称号,她还为每位学生制作了精美的书签,她把学生的名字用到了极致,成为了教育艺术。这是老师走进了学生心灵的第一步,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纽带,是教师赢在起跑线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多么细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师啊!极其简单的细心,却有着不简单的内涵,从中透射出人文关怀。

        不仅要学会在细微处用心,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而且在必要时要学会惩戒学生,当然善用、慎用这把双刃剑。郑英老师书中提到惩戒的规则需要明确,“丑话”说在前,给学生一个“可视”的标准,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错误的几率。同时惩戒也需要留有空间,给学生自选性的惩戒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灵活机动地选择自身能够的方式承认并改正错误,而且能尽量地确保学生一旦犯错,就早有思想准备,起不到惩戒的效果。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这种做法,学生在出现错误,进行惩戒的时候,这种可选性的方式的确让孩子更乐于去接受,同时也竭力维护规则的权威。

        我非常欣赏书中这样的一段话:“用你对生活的态度去对待你的学生,你会发现另一片场景。学生也许会不尽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会回报多少。我们也许要的不是回报,但那种酸乱苦辣之后满满成长的喜悦,这将是一种过程中最幸福的事。作为班主任体味的就是这样一种有着涅槃的成长幸福,你和学生一起,不会孤独。”

        郑老师她所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很多现主任都在做的,只是她在常规工作中多了一份细心、一份用心,并注重积累。书中介绍的郑老师班主任妙招,真可谓“一线班主任的实用宝典”,班主任开展班级常规工作时,可经常翻翻这本书,对做好班主任工作大有裨益。

《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读后感

                         屈哲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陈大伟老师的《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感触颇多。书中,陈大伟老师用案例讨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他告诉我们:“教师是面对实践的教育情境工作者;教师工作实践需要情境性知识;教师的情境性知识在情境中获得,连同情境存储,通过情境唤起和运用;教育情境中蕴涵的知识就是案例知识。”是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多种素养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其中,教育案例的撰写也是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的一种能力。

        陈老师在写“教师写作教育案例的意义”这一部分时,提出这样的观点“教育叙事中的讨论和反思”。对于反思,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据有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 朱永新教授说:“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还记得曾有人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教学,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心的去反思。我觉得反思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教学反思能让我们教师每天都在教学中成长,每天都在成长中进步,也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反思之后有更大的收益、更好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自我反思早已成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每一次反思的经验便意味着教师资源库的丰富,也为教育案例的撰写,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素材。

        读了这本书,我还感受到了,撰写教育案例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案例的价值与意义没有人怀疑。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教育案例是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到孩子的某个表现,从而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阐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总结出有效的措施。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有趣,引人入胜。同时还要具有故事性、典型意义、普遍性和问题性这四个特点。要写一篇教育案例要具备哪些内容:它主要由引言、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评析这几部分组成。在写作手法上形式可以夹叙夹议式、先叙述后议论和随想式,形式可以多样,可是目的要明确,案例不要用学生的真名。

        从《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中让我感受到,可以通过借鉴学习他人的教育案例,获得案例知识,来改进自身实践。通过研究他人的教育案例,还可以增进对教育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教育理论。对教育案例进行研究,还可以有效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质量,推动实践进步。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周凤婵

        从《走在教育的边缘》中我读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宽容”,介绍了老师平时是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操作,老师又是如何地做学生的表率, “我仿佛看到了黄老师那温柔的眼神,看到了学生学灯渐渐抬起的头,嘴角露出的一丝笑意,看到了学生华灯那开心的笑容”等等之类的话,整本书看下来,环绕在脑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话“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本书的主题的话,那就是爱;推而广之,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形容教育的本义的话,那就是爱。

      行文至此,似乎学校布置任务的目的已经达到,接下来要做的你我都懂,就是要提高认识,把学到的心得用在工作当中,合上厚厚的书,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在我脑海里闪过,从这些故事中,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艰辛与幸福。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借鉴一些名师的宝贵经验,取长补短,让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以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去解读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心去温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工作中要如何做一二三云云。但我还是很疑惑,教育就是爱?爱是职业的要求,还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爱是教育的全部,还是教育的要素之一?

      教育,我们现在很熟悉的单词就是education,不过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却是从didactica到pedagogy。从拉特克的didactica到夸美纽斯的didactica到赫尔巴特的pedagogy,pedagogy的词源是希腊语中的教仆,是由“儿童”,“指导者”与“学问”的后缀合成而来的词。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两书都用了pedagogy。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为了维护教育学的学术地位和大学研究的声誉,便出现了由“education”一词取代“pedagogy”一词的倾向。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词语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教育的专业化的道路。因此,在教育史上发生过几次对于教育性质的争论,一是关于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是关于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争论的结果,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出现了联合国对于教师是专业地位的承认的一份宣言。而现实依然让人沮丧,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智商无关,与教师的学历程度无关。因此,我们就拼命强调教育的“爱”的意义,但是我们都知道,“爱”并不是教育专业化的正确道路,甚至我们可以断言:教育向左,爱向右。因为拼命强调“爱”的后果使得教育事业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严重降低,正如我们无法强调说物理学最重要的是爱,化学最重要的是爱,医学最重要的是爱一样,这些都不能阻断教育的专业化之路。

《放大教学细节:优化课堂的35个微创意》读后感    

赵胜男

       近期,品读了《放大教学细节:优化课堂的35个微创意》一书,读后感触很深。这本书很好的帮我再现了自己在课堂上所遇到的一些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创意,让人眼前一亮。

       本书共七个专题,每个专题介绍4—6个微创意,围绕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要素,从教学导入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促成、教学方式的调动、小组活动的组织和课堂练习的设计这七个方面加以介绍。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其教育观念;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其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教学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成败。在构成课堂的众多因素中,教学细节是最小的基本单位,然而细节虽小,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却不可低估,它们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书中介绍的是35个教学微创意,创意虽小,但作用不小。教学微创意虽然立足于实践,但却着眼于启迪,背后是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育。要通过这35个微创意,发现课堂教学的无限个可能,要学会从恒常的课堂中跳出来,用新颖的观察角度和新鲜的心理状态去捕捉课堂中的变化之美、创新之美、生成之美。并学会把这种新的心态保持下去,一天一点地去发现,去积累。

       书中是以实际的教学创意案例引入的,在案例的创意展示之后,还有创意描述、创意原理、创意应用等环节。我们要学会从案例中浅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但一定还要学会从理论中深出。学会让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让我们的教学实践舞台越来越宽广、越来越自信。

       教学细节在课堂上像一只精灵,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细心把握。教学细节很细微,往往能折射出新理念、大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我会利用一个个微创意,关注细节,师生共同协商,合作建构出充满智慧和能量的生机勃勃的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课堂更闪光。

读《我在美国教书》的感悟

  吴荣华

       本书描述了作者多年来在美国一线做教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了课堂上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展现了形形色色的美国教师和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文笔生动幽默,在叙述中穿插了大量有趣的细节,同时又在故事中理性地分析了美国教育的可取之处与两国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异同。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学生往往上午九点才上学,下午两三点就放学;所有学生按地区入学,没有中考,甚至全国统一的高考也没有;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假期,玩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多得多,几乎没有负担。

       美国人还发明了苹果手机、安卓系统、微软视窗等,创造出了很多改变人类生活的产品。美国每年获诺贝尔奖的人数也居全球各国前列,可以说,美国人的创造力执全球牛耳。这不都是美式教育的结果吗?

     于是,希望学习美式教育的人就想了:管你那么多,我直接把美式教育复制到我们这里来!你按照学区招生,我也按照学区招生;你用走班制,我也用走班制;你搞“建构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讨”,我也“以学生为中心”;你没有高考,我也取消“联考”;你三点放学,我两点半放学……可是,结果为什么会失败?

      有没有人想过,“既想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有没有可能实现?不怎么读书,可是却能拿诺贝尔奖、发明苹果手机,这完全是违反常识的啊!

       那么,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第一,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奉行精英教育哲学。对绝大部分公立学校的学生来说,“能平衡收入与支出,会投票”,就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不一定非要学会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但是,整个社会有一个系统,可以保障和满足精英阶层的孩子成长的所有需要。

       于是,美国有要求严格的私立寄宿学校,专门培养有能力的有钱人的接班人;有各种要通过严格考试才能进入的公立重点学校,让穷人中的精英可以出头;有荣誉班、大学先修班这样的重点班,让只在某些科目有特长,其他科目成绩一般的学生受到特别的照顾。同时,还有社区大学可以让学有余力,但是所在学校无法开设某些大学程度课程的学生直接修读大学的课程。各级政府有专门的部门安排中学生参与政府机构的运作,各级研究机构、大学和一些大公司,也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接收中小学生参与研究或实习……真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落实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发烧友!

      我们经常看到,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一直在兴高采烈地玩。其实,在一个班三十个学生里面,很可能只有一个学生能在这个“玩”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然后狂热地爱上这一门课。这就足够了,因为有太多途径可以让这个学生继续深造,挑战自己。最后能够进入美国顶尖大学的,基本上都是疯狂地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人:他们愿意钻研功课到凌晨三点;他们愿意为了进自己心仪的大学、学心仪的专业,在“社交、睡觉、作业三样只能选择两样”时放弃社交;他们也会主动去上很难的课程挑战自己。

       精英教育和培养发烧友才是美国教育的本质。我们看到的所有美国教育的表面现象,包括被称为“素质教育”的表面现象,其实都是为这两个终极目的服务的。假如我们的教育目的跟美国不一样,却把美国教育表面的东西引进来,其结果就很可能是失败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感悟

岳建辉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放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邱学华怎样教数学》读后感

贾庆华

       这本书介绍了邱学华很有名的小学口算表和尝试教学法。因为小学生经常算错,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出了小学口算表,邱学华并没有在此止步,小学口算表进行了多次修改,足可以看得出他在教研上的执着和勤奋,这个口算表可以改变成多种形式应用于教学中,很适合我们教师。看到邱老师的尝试教学法以后觉得邱老师太神了,让学生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自己先尝试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很适合我们现在所要求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尝试中建立自信,在尝试中培养主动,在尝试中成功。

 《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后感

张茁

       当我拿到《站在孩子的视角谈教育》一书时,不禁想到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孩子。认真阅读后,我被顾明远老先生对教育的热爱与投入深深打动。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行大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在这本书中顾明远老先生这样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尊重、是理解、更是信任。他曾经问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回答说:最不喜欢的是说话损人的老师”。其实我们的爱不应该只是权威的体现,更应该让孩子们感受到平等、自由、选择和尊重。所以做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爱我们的孩子。

       顾老在书中还提到教书育人在细微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时老师不经意的、无心的一句话,恰巧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他就会记住一辈子。鼓励的话会记住一辈子,批评的话也会记住一辈子。所以,老师的言行要慎之又慎。是的,我们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眼光去推断孩子的行为。所以无论在教室或者校园里,我都提醒自己换位思考之后再做评价。随着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每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变化,再加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这个职业特别要求认真负责、充满爱心与耐心。一点点事情、一丝丝心情变化都要被老师看在眼里,抓住教育契机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引导。

       当然,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师发展这一篇章,顾老先生提出。当好一名教师是很不容易的,不是有了一定的学历就能当好,也不是一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就能成为一名好教师的。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要不断的锤炼,怎么锤练?就是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其实看到这段话,我想到了一本书。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这本书记录了他数十篇的教育随笔。课堂上的小发现,他会记录,学生的奇思妙想,他也会记录。名师们还一如既往的在学习中实践中反思。而我们呢。可能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但我们缺乏的,或许就是那份坚持不懈。正如顾老先生所说,遇到问题,遇到矛盾,进行学习,进行反思。长此以往,必然将悟出点道理来。

        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有苦亦有甜。此刻,我们慢下来、静下来去阅读、去思考,阅读先贤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书籍。对比思考,缓解自己在教育中的焦虑。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教育的本质,蓦然回首时发现,爱是唤醒灵魂的催化剂,是我们教育旅途中的心灵驿站和港湾。

       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教育,心怀爱心,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就不会无助。让爱充满我们的心灵,做一个纯粹的教育工作者。细细品味顾老先生这本书中的五个篇章,不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梦想。在这条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扬帆远航。

  读书是一种幸福,让人增长知识,使人明白道理,令人憧憬未来,叫人品味生活,给人益处多多,这种幸福别无取代。

阅读 1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