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W春日防卫队
每逢端午,温州的水乡河道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人如织,各地均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的热闹场面。这就是我们一年一度的龙舟盛景。
听父辈们讲,温州的龙舟历史源远流长,他们小时候总是喜欢趴在桥头,蹲在河边,翘首期盼那五颜六色的龙舟驶来远去。如今,温州的龙舟文化越发浓厚,今年的杭州亚运会的龙舟竞赛项目还将赛场安在了温州瓯海龙舟运动中心,这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骄傲。
可是,中国的造船史是怎么样的?劳动人民是怎么发明和发展的?我们温州的龙舟又是怎么制作的?包含了哪些科学原理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科学小分队准备一探究竟,将心得体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温州传统龙舟
中国古代造船的科学认知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了一艘船受浮力、阻力、船型等多种因素,决定了他可以行驶在哪种水域,速度多快,外观如何。
浮力
原始社会时期,劳动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木排、竹排和独木舟等,对水的浮力就有初步的认识 。后来,随着水上活动的不断增加,对水浮力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首先,人们发现浮力的大小跟水的多少和深浅有关,水多水深浮力大,水少水浅浮力小。虽然很粗浅,但是它对造船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在水少、水浅的水域里只能航行小船,只有在水多、水深的水域里才能航行比较大的船只。比如大家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反映了一个事实:负载物体的同一只船,如果吃水量相同,那么不管它所载物体的体积、比重有什么不同,重量一定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人们已经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跟船只所排开的水量多少有关。
由此,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对船的容积和载重量有了比较确切的量度,知道建造多大的船可以载多少人或者多少物资,甚至用载重量来衡量船的大小。在唐朝以后的万斛船、二千料(斛)船、千料船、二百料船等等,就是这样量度的。“斛”和“料”都是我国古代的容积单位,相当于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斤,那么万斛船的载重量就相当于六百吨,它在古代世界中可以说是巨大无比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浮力的测量公式就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全部或部分)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流体的重力。即F浮=G排,计算可用它的推导公式F浮力=ρ流体×g×V排开流体(ρ液为液体的密度,单位为kg/m³;g为地球表面的引力场强度,等于重力加速度,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取g=9.8N/kg,粗略计算时可取10N/kg;V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为m³)。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能轻而易举的算出一艘船的浮力是多少啦!
阿基米德在想什么呢?
阻力
我们从船型还可以看到古人对水的阻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如果说,瘦长的独木舟是由于受到天然原料限制的话,那么在木板船出现以后,所有船的形状都是长比宽大,而且首尾都比中间狭窄,这就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了。也就是说,人们在航行实践中,已经意识到船在航行中要遇到水的阻力,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有意把船体造成两头狭的瘦长形状。
从水中遇到阻力的公式F阻力=1/2×C×ρ×v2×s也可以知道。(ρ为密度,v为速度,s为垂直方向横截面积,C为阻力系数)。
船型
不同的船型适应不同的水面。例如,在杭州湾以北的港口和沿海航线上,由于水浅、沙滩多,所以一般建造和使用平底船舶;在杭州湾以南,沿海的水比较深,海湾狭长,岛屿也比较多,所以一般建造和使用尖底的海船。中国古代的船型种从船首形状大体来分,可以分成尖首和方首两大类;从船底样式来分,可以分成尖底和平底两大类。在历史的演变中,福船是最著名的尖首、尖底船型的代表,沙船是最著名的方头、平底船的代表。
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首尖尾方,两侧有护板,船舱是水密隔舱结枃。尖首尖底利于破浪;底尖吃水深,稳定性好,并且容易转舵改变航向,便于在狭窄的航道和多礁石的航道中航行。
而龙舟便是福船的一个支脉,尖底尖头的船形、贯穿全船的龙骨与福船相似。
福船图
温州龙舟的历史
既然中国造船的历史这么悠久,那我们温州的龙舟又是何时开始起源的呢?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龙舟”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2012年,温州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中国龙舟名城”。
1960年10月,温州自来水厂扩建工程时在工地中发现了独木舟。最终判断独木舟应是东晋时期制作的。有专家认为,由于双体舟留下实物连同图像资料却屈指可数,西山出土的双体舟对研究我国双体舟发展历史提供新的实物资料。而且最近正在发掘的朔门古代商港遗址出土的船舶也属于福船一类,更加佐证了温州造船历史的悠久。
温州的船文化悠远深长。这其中,龙舟文化是温州船文化中的特别存在。
东晋独木舟
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沉船
温州龙舟造船工艺科学认知
温州龙舟之所以能够美名远扬,必定有其独特的奥妙之处,那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科学原理呢?
温州龙舟船型
温州的传统龙舟有18档,划手共需36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12人,就需48人。整船呈长条形,两侧较为平坦,两端窄中间扩大,有利于提高船的速度和稳定行,同时减少水的阻力。
结构图(一)
结构图(二)
结构图(三)
选材
温州龙舟的制作材料主要有木材、竹子、漆等。其中,木材是龙舟的主要材料,常用的有杉木、樟木等。一只船基本要用到六棵树,选料是最难的,因为需要挑选大小合适,比较平直的杉木和樟木。
而且杉木在干的情况下,密度大约为0.4,质轻浮力大,船速就快一点,而樟木密度大,木质硬,可以让固定船身。竹子则用于制作龙舟的桨和舵,漆则用于保护龙舟表面,增加其耐水性和美观度
制作工序
温州龙舟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首先要选用优质的木材,经过干燥、切割、雕刻等工序,将两块整杉木连接在一起,俗称接龙骨。然后,要使用锯、钻、斧、凿、刨、尺、锤等工具,还有一种温州独有的工具“板契”(谐音)来保持船身两侧船板不倾斜。
工匠精神(一)
工匠精神(二)
工匠精神(三)
各种工具
独有工具“板契”
标准化制作
如今,温州龙舟的制作需要按照标准化制造以增加龙舟的安全性。除了材料和工艺,在尺寸和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如船头、船尾、船身等部分的比例应该协调、合理。一般来说,温州龙舟的长度在19米左右,头尾宽度在0.45米左右,中间高度在0.5米左右。这样能有效保证龙舟的行驶安全。
龙舟标准化
新时代龙舟
赛龙舟背后的物理知识
龙舟前行是典型的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且重心平衡向后用力划船,船向前进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重心平衡
因为龙舟上坐的人比较多,稍有不慎就会侧翻,所以龙舟各档分坐左右两人,能够有效的维持龙舟的平衡。特别是龙头龙尾的装饰也能够保证龙舟划行时不会一边倒。
速度前行
为了增加龙舟的前进速度,可以增大桨叶以增加桨和水的接触面积。并增加划桨时的吃水深度。同时,在前进时大家频率一致,整齐划一能够有效的保持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前行。
我们的感知
汪茗萱
这次的龙舟探索之旅让我对“龙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印象。最让我深刻的是里面手工的乐清首饰龙,在温州乐清、永嘉等地,盛行着一种叫"首饰龙"的龙灯。它是依照鱼船结构,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龙身"上有5-7层楼阁。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栩栩如生, 首饰龙的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我发现从龙舟既可以在水里划,也可以在陆地上欣赏。原来,龙舟不仅是速度的象征,还是美与精致的象征。
管圣桐
我参观了龙舟文化博物馆,龙舟的制作过程十分艰难,不仅要选择合适的木材还要进行干燥,切割,雕刻等工序,非常复杂。当我了解到当时温州的工匠特别利用了一种温州独有的工具“板契”来保持船身两侧船板不倾斜,让我非常敬佩他们的智慧。在古代就出现了龙舟,智慧的劳动人民知道如何将阻力和浮力运用到龙舟的制作中。龙舟前进的动力来源于船桨,船员划桨时对水的作用力使龙舟前进,而且船员们的划桨频率一致才能有最大的合力让龙舟更快速的前进,对于龙舟的比例和尺寸也有非常高的规定。“同舟共济,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和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一脉相通,这也是温州被评为中国龙舟名城的主要原因。我们是新时代的生命力,要把龙舟精神传承下去。
李丞潇
通过学习,我对制造龙舟所包含的科学奥秘愈发兴趣。我知道了造船技术需要考虑浮力、阻力、船型等因素。我也学习到了关于力的科学公式和道理。我感叹古人的伟大,龙舟看似简单,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术,需要精确的标准,否则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造船技术已走在前列,世界领先,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等新型舰船。可以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造船技术必将日新月异、独领风骚、保卫国家、造福人民。
科技强国!科技兴国!
通过本次科学小课题研究,让我们对龙舟背后蕴藏的历史和科学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感悟。
我们衷心希望传统民俗文化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和科技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也祝愿温州龙舟继续发扬光大。
小伙伴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