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纪行:之十九,时光里的沙溪

王文军
创建于2023-08-15
阅读 2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走进沙溪古镇,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青瓦、泥墙、砂石板路,曾经的岁月似乎被定格在这一方天地,一起被定格的还有小镇安详的气质和山清水秀的环境。

沙溪古镇位于大理和丽江之间,四面环山,黑惠江自北向南流经全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这里的交通算不上便利,距大理130公里,距丽江80公里,距离剑川县城还有32公里。因为相对偏避,游人不多,少了些热闹,多了份闲适,显得十分古朴、安逸。

到达沙溪,已是下午两点,放下行李便步行前往寺登街。寺登街位于镇子的东北部,虽然只有300多米,却是古镇的精华所在。这里拥有众多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街巷的走向、尺度也保留了原貌。据说,古街的修复来自一个瑞士团队,整个项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历时9年才告完成。比起那些重新规划,大拆大建的所谓古镇,这处“世界濒危建筑遗产”无疑有着更加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寺登街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两队马帮相向而过,小街两旁古树成荫,渠水潺潺。这里的建筑与香格里拉比较近似,土墙木架,雕花门窗,临街多为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间或有几栋土坯建造的马店,斑驳的墙体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小街上店铺众多,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应有尽有,但最多的还是咖啡厅和茶室,店主人往往闲坐门旁,既不兜售也不叫卖,一副宠辱不惊、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的商业气氛并不浓厚,显得既温和又随意,很有些文艺气息。

真正的民居大多隐藏在古巷深处,曲折狭窄的小巷内土墙林立,不时有几座精美的门楼映入眼帘,那是茶马古道上马锅头们的私家豪宅。其中,位于三家巷内的欧阳大院最为典型。大院坐西朝东,占地1300平米,由三座相互连通的院落组成,均为白族传统的“三坊一照壁”样式。南院是主人日常生活的地方,雕梁画栋,宽敞典雅,堂屋正面的木格子门精心雕刻了100个寿字和100个福字,每个字的写法都不一样,其雕工之细,构思之巧,令人叹为观止。中院和北院分别是供马帮住宿的马店和马廊,各自还附带了一个小型花园。整个大院布局精巧,装饰华丽,体现了白族建筑的精湛技艺。

    古镇的四方街位于东寨门内,是旧日的商贸和文化中心。石板铺就的平坝上一株古槐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几乎遮盖了半个广场。四方街东侧的古戏台建于清代,台面高约2米,单檐歇山顶,背后是三层的魁星阁,整个建筑造型精巧,装潢富丽,飞檐叠角,灵动飘逸,令人过目难忘。如今,它已成为沙溪古镇的标志和名片。

古戏台的对面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兴教寺,为国内仅存的白族“阿吒力”密宗佛教寺院。寺院格局为一进三院,其中大殿、二殿为明代建筑遗存。兴教寺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山门外威严壮观的金刚塑像,二是大雄宝殿宽阔的回廊和深远的挑檐。整个寺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构线条精妙流畅,堪称白族古代建筑的技术高峰。

四方街作为沙溪的心脏,自然有几条街巷如血脉一般辐射开去。若往南行,穿过幽深的南古宗巷便是土坯垒筑的南寨门。当年滇西四大盐井出产的食盐就是从这里被运进古镇,成为马帮争相采购的货品。

    由四方街向北,穿过长长的北古宗巷便可踏上通往西藏的茶马干道,完成采购的马帮从这里启程,走向遥远的青藏高原。

四方街向东,不远处就是东寨门。这座寨门同样由土坯建成,造型像一座四柱三间的小牌楼,门楼的屋脊呈弧形,两端上翘,简约却不失优美。整个寨门看上去有些单薄,狭窄的门洞也仅能容纳两匹马通过,但它却是古镇三座寨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原装古迹。

    东寨门外是静静流淌的黑惠江,两岸杂树丛生,风光旖旎。沿江而下,一边是黄墙青瓦的民居,一边是杨柳依依的江岸,高原的阳光纯净而热烈,硕大的月季花像娇艳的少女迎风起舞,点缀着这片“有风的地方”。

玉津桥是古镇著名的打卡地,位于南寨门外的黑惠江上。古桥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当年马帮由大理进入沙溪的重要通道。民国年间,原有的木桥年久失修,当地村民集资修建了这座造型优美的单拱石桥。石桥本身并不出奇,但环境却足够唯美,青山、绿水、古道、村镇,一派岁月静好的田园景象。

    沙溪是一处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地方。在百年的老树下品一杯清茶,于寻常的巷陌中赏一簇繁花,在粮库改造的书店里读一本诗集,或者坐在河边的石椅上,任清风拂面,看云卷云舒,放空大脑,独自享受难得的恬谧时光。这才是古镇应有的宁静与美好,慢煮光阴,惬意安然。当然还有大理特有的各色美食,乳扇、生皮、豆粉、饵块、土八碗……,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带给你味蕾上愉悦和满足。

    漫步古镇,与历史做一次对话,让心灵开一朵兰花,告诉自己,生活,真好。

更多内容请看下集《探幽石宝山》

阅读 2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