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太行小学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七夕”今宵话“乞巧”

创建于2023-08-14 阅读812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七夕节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它承载着关于牛郎与织女的古老爱情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大东》里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最早出现“牵牛”、“织女”二词的记载,但没有故事因素。据考证,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是以牛郎织女为题材而情节又较为完整且最早的作品。曹丕《燕歌行》也有“牵牛织女遥相望”之句。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载曰:“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可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还有另一层意义,被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林杰这首《乞巧》,使我们领略了古时对月穿针乞巧的盛况,这也是过去年轻女子最为看重的节日。

  描绘这种乞巧习俗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南朝梁代诗人刘遵写有《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拜月,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源于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崇拜,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愿。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唐代诗人李端的这首《拜新月》,描绘的即是小女儿拜月祈愿的纯真情态。而七夕礼拜那一弯新月,叙说心中掩藏的心愿,更是古时少女们的传统风俗。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这首《幼女词》写出了小女儿拜月乞巧的那份天真与执着,读来不由令人怜爱。

  乞巧,不仅是向织女学习穿针引线,也学习纺纱织布的技艺。南朝文学家萧统写有这首著名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写出了织女纤纤素手、札札织布的辛劳。正因为织女的技巧和勤劳,才使得女子礼拜学习。

  古时候乞巧很隆重,“仪式感”是相当强的。首先要早早预备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文化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灿烂的光辉和无穷的魅力,也彰显出它顽强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我们现代的传承和演绎下能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阅读 8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