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2023年8月13日,第二届新化县谭铭容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三组的读书分享会于腾讯会议召开。
本次读书分享会的内容是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课》25-36课,共分为四个环节,首先由刘芳露、康妍娇老师分享读书心得,其次由唐竹平、刘志琪老师进行点评,再由组长肖建芳老师发言,最后由首席谭铭容校长总结发言。
“书海无涯,书香四溢。在这无边的书海里,有人寻找智慧,有人寻找梦想,有人寻找自我。每一本书都是一片灵魂的花园,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的历程。让我们共同携手,走进这个花园,去感受书香的芬芳,去聆听心灵的呼唤,去体会生命的美好。”在主持人袁群不急不徐富于诗情的话语中,分享会拉开帷幕。
第一位分享者是刘芳露老师。
刘芳露老师分享的主题是“从古诗词中,获得重塑自我力量”。在《古诗词课》这本书中,叶嘉莹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词人的穷达,大半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她认为,理性词人就是不同于纯情词人将自己心灵感发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将心灵的感受上升为理念的思辨,经过哲学提炼之后,聚结为智慧的光照,并通过诗篇折射出来。他们既具有社会人的权衡和操持,同时还保有自然之子一颗真诚的锐感。
刘芳露老师以《浣溪沙》和《山亭柳》两首词作为引,解读出晏殊其实天生锐感,以其细密的观察和幽微的感受显著。而他的人生顺遂其实也赋予了他珠圆玉润的词人特质,作品中也是少见牢骚悲愤,如玉一般温润,珠一般的圆洁。而苏轼一生坎坷,却于苦难中怡然自得,自在洒脱,不局限于一时浮沉。身陷囹圄,依旧追寻内心的淡然,纵使漂泊无定,永远活在当下,充满能量。
刘老师最后提出,诗词人的作品风格大多取决于他们的性格。个性不同的人,即使同在一起读书,同读一本书,尽管所接触的内容相同,但每个人的收获却不尽相同,这是由人的天性禀赋所决定的。
第二位分享者是康妍娇老师。
但凡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是用全部生命来写诗,并用全部生活来实践其诗篇的。叶先生认为辛弃疾的词作不仅正面地表现了他忠心报国、收复中原的志意理念,而且艺术地再现了他心灵本质中的那一份深厚强大的生命力。康老师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在事功方面既然全部落空,于是把词之写作,当做了他发抒壮怀和寄托悲慨的唯一的一种方式”,而辛词虽以悲慨为主,但其内容与风格却是丰富的,叶嘉莹先生将其归纳为“一本万殊”。
康老师又为我们介绍了辛词“一本万殊”演变的特色。
康老师还提出,叶先生的《古诗词课》通过讲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伟大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一次再生的机会,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和听众的灵魂得到一次升华,得到一种强大的兴发和感动的力量。
刘芳露老师和康妍娇老师的分享让人深感启发,在第二个环节中,我们邀请了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独到视角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来解读这些分享背后的教育智慧和人文情感。第一位点评人是唐竹平老师。
唐竹平老师分享了白岩松的一段话:“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从中的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更期待的那个自己。”她认为这段话在今天分享读书感悟的两位老师身上印证了,在她们独特的解读中,为我们展示了更全面的晏殊、辛弃疾、苏轼,也展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二位点评人刘志琪老师则认为,从妍娇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发现辛弃疾的词,有他独有的演变与特色。而刘芳露老师分享的观点,则这让她联想到百家争鸣时期,各路学者身处同一时代,但观点却不同,我们也能够从叶嘉莹先生提出的这个角度出发,寻求突破口。
在第三个环节中,肖建芳组长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看法:通过叶老先生的指引,康妍娇老师发现,是蓬勃的生命力成就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是他融入血液式的读书方法成就了他词作中信手拈来的典故。通过叶老先生的指引,刘芳露老师发现,不仅是人生经历成就了惊世的词作,更是性格品质成就了不朽的作品。同时肖建芳组长还提出,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考点的训练,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多点个性的表达、情感的内化和生命的思考?
第四个环节中,湖南省最年轻的正高级名师,也是我们这次读书分享会的发起人谭铭容校长给此次读书分享会做了点评总结。
谭校长认为,在分享会中感受到诗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字面上的感受,更带给我们人生的思考。我们要走近作者,走近书本,更走进自己的内心。最后,谭校长用一段话做了总结:书读多了,你会发现自己会经历一场蜕变,你在读书上花的每一分钟,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你回报,所有认真读过的书,都会融进我们的灵魂,沉淀成智慧,静静待在我们心中,只要被触碰,就会喷薄而出。愿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路与书香同行,成为真正研究型的阅读者。
古典诗词是一个遥远的梦,同我们之间隔着岁月的鸿沟,而叶嘉莹先生的解读是一座桥梁,带我们涉过时间的长河去翻阅尘封的悲欢离合,再会诗人的生命心魂,使我们这些读者得到一种生生不已的力量。
读诗吧,愿我们在古诗词这一宁静之地中,用心捕捉生命的律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
编辑:杨颖
一审:肖建芳
终审:谭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