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圆缺变化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变化引起的。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的一个变化周期叫做朔望月。
每个月农历的初一,月球和太阳位于地球的同一侧,二者同升同落,在太阳光芒的掩盖下,这一天看不到月亮。这一天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会引发地球上的天文大潮。如果三者的中心夹角很小,月球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太阳光,会产生日食现象。
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日地月三者出现一定的夹角,月球晚于太阳升起,在农历的月初,会在傍晚的西南天空看到一轮弯月,由于月亮光亮的面积在加大,此时叫做新月。
每个农历月的初七八,日地月三者呈直角关系,月亮西侧一半亮,傍晚挂于天空最高的南部天空,逐渐向西落下。
在农历月的上旬,月亮会越来越大,越来越亮,接近满月之前叫凸月。
每个朔望月的十五六,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三者的中心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夹角很小,地球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太阳光,此时产生月食。海洋中海水产生天文大潮。这一天,太阳和月亮是此起彼升的关系。
满月在中国比喻为团圆,是美好的象征。但是月盈则亏,随后,月亮又变为凸月。
下旬的凸月21:00从正东升起,黎明位于西南天空。
朔望月的二十二三,日地月三者又位于直角关系,潮汐为天文小潮。午夜12:00从正东升起,黎明位于正南天空。逐渐向西部天空落下。
农历二十七八,月亮在凌晨三点从正东升起,黎明位于天空的东南方位,并逐日变小。此为残月。
当日地月三者又位于一条直线时,完成一个朔望月的周期。
请同学们用你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也来画一画月相的变化吧!
朔望月的意义在于计时,产生农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一个朔望月被朔望两弦四个月相分为四份,一份为一个星期,这就是星期的由来。
关于月亮,浪漫的中国人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希望同学们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了解大自然的规律,成为博学的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