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庆教授讲座主题为“乡村振兴新征程 ‘千万工程’再出发”,围绕“乡村振兴工作法及浙江黄岩实践探索”作了生动、精彩的讲解,我受益匪浅,结合近年来自身的所见所想所感,特别是对于以下几点,颇有感触:
——“文化定桩法”之“寻找到村民的文化认同点”。村庄是村民的村庄,承载着世世代代村民的传承与记忆,在祖祖辈辈的历史承袭中,必定有着最为深刻、最为集中、最为认同的文化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庙、祠堂、风俗、手艺等。如果一味地将外地甚至城市的文化模式强硬地搬入村庄,必定打造不了特色的、协调的、长久的乡村文化。
——“点穴启动法”之“乡村建设尽量避免‘大拆大建’”。乡村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尽量在村庄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发展,避免搞花架子、空架子,一方面既保持了乡村原有的风貌、迎合并传承了村民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也大大节约了乡村建设的成本。
——“柔性规划法”之“让当地村民参与建设施工,不断磨合共识”。杨教授说得好:“在乡村建设中,一张蓝图很难绘到底”。乡村土地、房屋产权关系复杂,村民价值观念多元,可谓错综复杂,在实际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困难,规划建设者的审美、理念与村民的审美、理念也必定会出现经常性的碰撞。因此,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投入到建设施工中来,规划建设者与当地村民边商量边建设、边调整边完善,避免简单粗暴式的建设推进,才能最终顺利完成乡村规划与建设。
——“功能注入法”之“给乡村注入现代化的宜居功能”。记得杨教授讲座上说过:“如今乡村很多人往城市去发展了,但乡村发展下去必定会有人群回流,是一种价值回流。”对于这种价值回流,我的理解是一些拥有乡土情怀、寻求乡土归属以及在乡村中寻觅商机的人士,他们不是回乡村靠种亩田维生的人群,他们对于生活、对于创业,有着更高的品质要求和更为超前的思维理念。所以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宜居功能跟不上,哪怕是城市人群带着孩子来乡村旅游体验一晚,都是没有回头客的。
——“功能注入法”之“不搞低质‘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这让我想起近年来去过的一些农家乐及乡村旅游点,并没有带来非常好的印象及感官:有些乡村纯粹只是引进了一些游玩项目,吸引了部分游客,但一两年过后势头便急剧下滑,甚至无人问津,原有的建设、投入便成了一堆废铜烂铁;有些乡村房屋建设不错,但环境清洁、厕所卫生让人作呕,不会再想去第二次;有些乡村转了一圈,没有留下任何印象,因为乡村没有特色,既没有文化凸显,也没有产业打造。高质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必定是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昙花一现的。
——“适用技术法”之“吸收乡村智慧,注重就地取材”。在村居建设中,村庄中的碎石、瓦片、砖块,山林里的绿植、花种、石块,很多都是可以就地取材或者加以改造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发展本地产业,支持本地企业,另一方面能够保持原有材料的性能完好,与周围景色合二为一,形成特色亮点。
另外,杨贵庆教授还深入阐释了浙江美丽乡村规划的启示,总结概括了美丽乡村规划需要避免的五个误区,非常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受自身专业及认知的限制,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及领会,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融会贯通。(龙岩市武平县农业农村局 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