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课标,优化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8月13日上午,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武维民老师为我们做了《读懂课标,优化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的专题讲座。武老师从课标的整体结构简析、课标引领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落实课标的具体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课标的整体结构简析
第一层含义告诉我们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推理,它还是工具、语言,承载着人类文明。第二层含义所阐述的是数学课程的教育功能,也就是从学科走向教育。第三层含义让我们知道如果学生有了兴趣、有了好奇心、有了求知欲,那等于孩子在数学学习时注入了内驱力,学习过程中就有了追求,就会主动学习、思考、探究,最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理念,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武老师提出评价要达成两点,一是指向学习的评价,二是改进教学的评价。把评价镶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我们的教学。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课程目标从双基关注知识和技能,到三维目标关注学科的功能,再到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关注人的发展,也就是关注数学课程整体的育人目标和价值。
对于量感的培养,武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在整体把握中发展量感。比如长度、面积、体积虽然在不同学段学习,但是在它们在结构上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在要素(对象、工具、单位、结果)构成上具有内在逻辑性。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体会单位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要从度量、核心概念的角度整体建构,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抓住度量的本质,培养量感。从度量的维度培养量感,让学生体会线、面、体都具有可测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都是通过度量得到的,都是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度量,它们的本质都是单位的累加,也就是度量具有可加性,运动的不变性,要让学生感受到。长度、面积、体积的学习内容具有共性,都要经历概念的建立、方法的运用、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单位的产生等,以结构化的方式整体认识,变点状的学习为系统的认识。培养量感还要从直观感知走向度量认知,培养学生从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课程内容,四大领域,七个主题,三个学段。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按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也就是学什么;学业要求主要明确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简单点说就是学的怎么样;教学提示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和达成相关关核心素养而提出的教学建议,阐述怎样学的问题。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整个学业质量评价中,要关注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为统领,做到四基与核心素养的结合;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与情景做到四能与核心素养的结合;同时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实施及附录,课程实施包含五大内容以及附录中的案例和行为动词。武老师指出基于新方案新课标背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可以提炼出两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是指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则强调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
对于附录中的案例,武老师说要认真对应课标进行阅读,有的案例可以开发中课堂教学的活动,也可以把案例开发成一节课,还可以把案例开发成实践活动。用好案例,不仅仅是在学课标中用,在实践中也要用。
二、课标导向下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如何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武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武老师说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不可或缺的素养,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具有终身学习的连续性。素养是可以培养的,是不断形成的,不断发展的。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是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特别是根据情况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就得到了锻炼。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分享交流、批判质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得到了锻炼。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与总结、梳理与建构,学生的系统性就得到了发展。
二是要激发儿童主动参与,要引导儿童自己能自觉地想一些问题,鼓励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有了自主意识,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把学习作为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在挑战中感受学习的兴趣。
三是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儿童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问题链”中产生深刻思考。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问题提出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探究,让学生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数学表达、概括归纳、迁移运用等学习过程,体会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增强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问题是思维的载体,“问题串”是思维活动的主要源泉,“问题串”不仅要儿童掌握知识,更要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使儿童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又是生成问题的过程,让儿童学会思考问题,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串”由浅入深,激励儿童在“问题串”中深度思考,环环相扣的问题由表及里,使思维得到延伸。
如何基于优化学习方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武老师提出要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使儿童不被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所束缚,在任务驱动中以“主题式”开展学习,综合知识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对于落实课标的具体建议
武老师指出要更加强调“心中有人”(儿童);更加强调“深度理解”(学科本质);“抓住核心、整体结构、凸现本质”更加强调“学科融合”(综合);在任务驱动中以“项目”开展学习,综合知识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
倾听了武老师的讲座,让我对数学新方案、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全新的认识,但是也深刻感受到对新方案、新课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理解。武老师还提到:人的学习一是认知的发展,二是感知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必不可少。认知的发展是明理,知道道理,知道理论,知道规律,但是我们又要转为感知、行为,要把课标中的思想、内容、方法不仅要转化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还要转化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打磨自身,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成就精彩课堂,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