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人群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商河县白桥镇卫生院
阅读 4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跌倒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伤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跌倒可预防,要提高老年人防跌倒意识。

3.加强平衡能力、肌肉力量、耐力锻炼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4.穿合身衣裤,穿低跟、防滑、合脚的鞋有助于预防跌倒发生。

5.科学选择和使用适老辅助器具,主动使用手杖。

6.进行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减少环境中的跌倒危险因素。

7.防治骨质疏松,降低跌倒后骨折风险。

8.老年人跌倒后,不要慌张,要积极自救。

9.救助跌倒老年人时,先判断伤情,再提供科学帮助。

10.关爱老年人,全社会共同参与老年人跌倒预防。




二、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1.近视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近视会导致眼睛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等,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有些专业和工作对视力有严格要求,近视有可能影响升学和择业。近视还会增加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风险,严重的可导致失明。

2.坚持充足的白天户外活动。

应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每天开展2小时以上的白天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应少于3小时。

3.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不正确的读写姿势会增加发生近视的风险。应为孩子提供 适合其坐高的桌椅和良好的照明,并经常提醒、督促孩子读书 写字坚持“三个一 ”,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 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读写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超过40分钟。教师应指导学生每天认真做眼保健操。

4.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

做到不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使用电子产品。

5.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学校使用电子产品的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 30%。课余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 放松10分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 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6岁以下儿童要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和电脑。家长在孩子面前应尽量少使用电子产品。

6.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

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是保证视力健康的基础。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要达到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儿童青少年应做到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少吃糖,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7.一旦确诊为近视,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配戴眼镜,并定期复查。

8.警惕近视能治愈的虚假宣传。

截至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的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近视加重。

三、高血压患者核心信息

自测血压正确方法、频次及时间安排

(一)方法: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上臂式家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血压计、手指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电子血压计使用期间应定期校准,每年至少 1 次。精神高度焦虑患者,不建议家庭自测血压。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 5 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 22-26 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 1-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 SBP 或 DBP 的 2 次读数相差 5 mm Hg 以上,应再次测量,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 1 分钟和 3 分钟时测量。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二)频次及时间安排:对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血压不稳定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 2-3 遍,取平均值;建议连续测量家庭血压 7 天,取后 6 天血压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可每周自测 1-2 天血压,早晚各 1 次;最好在早上起床后,服降压药和早餐前,排尿后,固定时间自测坐位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降压治疗的获益主要来自血压降低。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药物,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的治疗策略,以取得最大的心血管获益。

降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降压治疗策略:

1.降压治疗的目的。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降压治疗试验显示,DBP 每降低 5 mmHg(SBP 降低 10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 40%和 14%;SBP 每降低 10 mmHg(DBP 降低 4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分别降低 30%和 23%。

2.降压达标的方式。将血压降低到目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除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外,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应根据病情,在 4 周内或 12 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稍快;老年人、病程较长,有合并症且耐受性差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可稍慢。用药后 1 个月血压达标者比此后达标者可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3.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超过 140/90 mmHg 和(或)目标水平的患者应给予药物治疗。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对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的临床疾病进行综合治疗;中危患者,可观察数周,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则应开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则可对患者进行 1-3 个月的观察,密切随诊,尽可能进行诊室外血压监测,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改善生活方式,如血压仍不达标可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三)中等强度运动可改善高血压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有氧运动能平均降低 SBP 3.84 mmHg,DBP 2.58 mmHg。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定期锻炼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因此,建议非高血压人群或想降低血压的高血压患者,除日常的活动外,每周运动4-7 天,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阻抗和伸展等。以有氧运动为主,无氧运动作为补充。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每天累计30-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中等运动强度评估:常用运动时最大心率来计算,中等强度运动为能达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次/分钟)= 220﹣年龄】的 60%-70%的运动。高危患者运动前需进行评估。

(四)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发病,并且血管壁长期承受着高于正常的压力,会导致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等严重的疾病。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压力增大,不仅伤害血管,还会损坏身体各个器官,对脑、心脏及肾脏的损害尤其严重。许多高血压患者最终死于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衰)以及肾功能衰竭(肾衰)。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高血压最主要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也会导致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等并发症。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 40%以上,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 250/10 万,冠心病事件的年发病率为 50/10 万,脑卒中发病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 5 倍。血压水平与心力衰竭发生存在因果关系。临床随访资料显示,随着血压水平升高,心力衰竭发生率递增。心力衰竭和脑卒中是与血压水平关联最密切的两种并发症。长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构成一条重要的事件链。高血压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心房颤动-脑栓塞构成一条重要的易被忽视的事件链。长期临床队列随访发现,随着诊室血压水平升高,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四、 糖尿病患者重点核心信息

(一)自测血糖正确方法(毛细血管血糖检测) 1.测试前的准备:

(1)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2)检查试纸条的

有效期及调码(如需要)是否符合。(3)清洁血糖仪并妥善保管。

(4)检查质控品有效期。

2.毛细血管血糖检测:

(1)用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皮肤穿刺。(2) 采血部位通常采用指尖、足跟两侧等末梢毛细血管全血,水肿 或感染的部位不宜采用。在紧急时可在耳垂处采血。(3)皮肤穿 刺后,弃去第一滴血液,将第二滴血液置于试纸上指定区域。 (4)严格按照仪器制造商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和操作规程进 行检测。(5)测定结果的记录包括被测试者姓名、测定日期、时 间、结果、单位、检测者签名等。(6)使用后的针头应置专用医疗废物锐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监测时间点及频次安排原则

血糖监测的频次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 定。患者可以请医生帮助确定自己监测血糖的具体时间、频次,并使用血糖监测表记录每次测量的血糖值。

监测时间点主要包括起床(空腹血糖)、三餐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22:00前)、夜间( 一般为凌晨2:00- 3:00)。

监测频次建议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如无医生建议,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把握以下原则:

1.血糖控制不佳或病情较重的,应每天监测4-7次,必要时增加次数,直至病情稳定;

2.血糖控制达标且稳定的,可以每周监测1-2天,每天4-7次;

3.使用胰岛素治疗初始阶段应每天监测5-8次,达到目标后可每天监测2-4次;

4.使用胰岛素治疗达到目标但空腹血糖仍高或疑有夜间低血糖的,应监测夜间血糖。

(三)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策略

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监测、教育是自我管理的“五架马车”。

饮食方面,患者应当控制热量摄入、保持清淡饮食、远离高糖高脂、适量鱼肉蛋奶、确保营养均衡。

运动方面,一般每天应当坚持 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药物治 疗方面,应当坚持服药,并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医生指导调 整药物,不能自己随意增减或更换药物。监测方面,应当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教育方面,应当提高健康素养,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舒畅情绪,掌握疾病控制和治疗的知识,不要误信某些保健品、偏方、“神药”的虚假宣传。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等综合因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处理。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 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开始药物治疗。

(四)抗阻运动

1.抗阻运动方式: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推、拉、拽、举、压 的动作,可自由负重(如毛巾、矿泉水瓶等),或借助器材完成。 抗阻练习的动作举例:肩部推举、下拉,臂屈伸,俯卧撑,仰卧起坐/屈膝两头起,蹬腿和深蹲,平板支撑等。

2.运动强度:低中强度。自我感觉“较轻松”至“有些费力”,在每组练习的最后一次,肌肉仍无明显疲劳和不适感。

3.持续时间:每次针对胸部、肩部、背部、腹部、臀部和下肢等不同肌群,初期每个肌群运动1组,逐步提高到2~4组,每组动作可重复8~12次。

4.频率:每周进行2~3次抗阻练习,间隔48小时以上。

(五)低血糖预防

1.如果患者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如独居老人、驾驶者等)则尽量选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2.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 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

3.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 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4.患有慢性肾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应加强血糖监测,如有低血糖,应立即处理。

5.在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时,应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及低血糖知识的宣教,尤其是对发生低血糖风险、危害大的患者。

(六)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 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卒中等。

阅读 4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