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乐趣十足,幼儿喜欢玩、愿意玩是它最大的优势。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自主建构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简单、浅显的,但教育并不是一味的“随波逐流”、“任意生长”,在“建”有乐趣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激发幼儿更多的思考、让幼儿由浅入深获得更丰富的知识经验,让建构活动“构”有深度。在本次户外建构区的活动中,幼儿从萌生建构主题《我们的城市》,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次建构过程中,不知不觉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学习,也形成了《我们的城市》这一幼儿本位的户外建构课程故事。
一、故事的缘起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绘本《野猫的城市》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野猫用踩斑马的身体、给花奶牛挠痒痒、在大河马嘴里上厕所等“特别”的方式向小动物们介绍了城市,使小动物们对城市有了不好的印象——城市是个很疼、很痒、没羞的地方。看了绘本后,孩子们着急地向小动物们解释着城市的真实面貌,用手比划着城市里的马路、高楼、桥梁、学校等等。洋洋说:“城市里的高楼就是高高的呀,喏,外面就有。”逸逸说:“高架就是一条一条在空中的路。”熠熠说:“老师,大家这样还是说不清,小动物们又要理解错啦!”那可怎么办?我们身边有什么可以将城市的样子展示给小动物们看呢?聪明的成成大喊:“有办法!去建构区搭出来!”
幼儿从阅读绘本到户外建构,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活动因为一条情感线索串联到了一起,有了情感做建构“地基”,幼儿便会有持续活动以及探索的愿望,《我们的城市》是一个值得建构的主题,成成的想法得到了小朋友们的支持,活动正式启动了。
二、故事的开展
1. 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
【幼儿的表现】
来到户外建构区,伊伊拉起岳岳的手说:“我们一起搭吧!”岳岳说:“好呀。”辰辰、乐乐听见了,也跑过来说:“我也要一起搭!”四个人便站到了一起。伊伊说:“我们搭城市里的马路给小动物们看,怎么样?”岳岳说:“没问题。”辰辰、乐乐也点点头。四个人去搬来了一些KT板和一筐小积木,伊伊将KT板铺在地上连接起来,岳岳和辰辰将几块小积木竖起来放在两边,乐乐在一边没有做什么。岳岳突然拿起一块积木,笑嘻嘻地对着辰辰说:“砰!”,并用手做出了冲击的动作,辰辰见状,也拿起一块积木说:“砰!”两块积木碰在了一起,两个人也笑了起来。伊伊说:“你们在干什么呢,快来帮忙呀,我们需要更多、更长的马路。”岳岳没有回答伊伊,他继续用积木碰撞着辰辰手里的积木,边说:“砰!砰!”两个人又哈哈大笑起来。乐乐在另一边拿起了长积木,先横着摆,再竖着摆,又拿了一些小积木叠在上面。伊伊看看自己的马路,又看看他们,转身自己去搬了些积木,一个人搭了起来。
【分析与反思】
《指南》的社会领域中指出:“大班幼儿应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在活动时应能与同伴分工合作。”上述活动中,伊伊主动向同伴发出一起搭的邀请,吸引了岳岳、辰辰和乐乐与她组成建构小队。她的角色意识较强,尽管同伴在建构过程中去玩别的游戏了,她仍然能一个人坚持完成自己的活动。岳岳、辰辰和乐乐三个小朋友也有初步的合作意识,活动开始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但在具体如何合作建构、如何分工这些方面的经验是比较欠缺的,这也导致了本次建构活动中“各玩各的、一盘散沙”的情况。
【支持策略】
1. 组织一次集体讨论,引导幼儿围绕建构活动中发生的事进行积极的回想、表述。以“你搭了什么?”、“你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搭的?”、“你和谁一起搭的?”向幼儿提问,让幼儿思考自己是否按照预想的计划进行建构了、是否与同伴进行了合作,结果如何,从而感受到按计划建构与合作的优势,产生制定计划以及相互合作的愿望。
2. 进行一次集体活动——《我们的城市建构计划》,通过表征记录的方式帮助幼儿将零散的建构想法汇成一个具体的建构计划。活动中幼儿分成小组绘制了关于《我们的城市》具体的建构设想,通过对这些表征记录进行有意识观察、分析,利用投票的方式选出了五幅可操作的、有特色的建构图纸,张贴于“我们建构什么”墙面上。
3. 给予幼儿选择建构什么、与谁合作的机会。小小建筑师们在小卡片上写上了自己的姓名,贴在自己心怡的建构图纸后面,既自然地进行了分组,又进一步督促了大家按计划搭建,形成了一份真正有“凝聚力”的建构计划。
【幼儿的变化与成果】
再次来到户外建构区,只见岳岳根据自己之前的选择来到了建构幼儿园的小组。他搬来拱形的积木,问身边的年年:“这个做幼儿园的大门好吗?”年年说:“让我看看。”说着她看了看图纸,对岳岳说:“不错!我们之前也是这么设计的,就用这个积木吧!”岳岳露出笑容:“好的!那再去拿些砖头砌墙。”另一边,伊伊在建构马路的小组,她手里拿着图纸,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根据图纸,这里可以搭高一点哦,你去拿方块的积木,我去拿长条的积木。”辰辰和乐乐则在建构高楼的小组里将积木一块一块进行叠高,叠了一会儿,乐乐看了看图纸,歪着脑袋说:“好像还不够高。”于是辰辰跑回教室搬来了小椅子,站在椅子上继续叠积木。
教师的一系列支持策略,激发了幼儿去建构的兴趣与愿望,也激发了他们建构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在建构时真正做到有目的的建构、按计划建构,建构活动也成功从“一盘散沙”转变为“众志成城”。
2. 从“东倒西歪”到“傲然屹立”
【幼儿的表现】
成成和希言在合作建构高架桥。两个人先搬来了很多长积木,将这些积木一块挨着一块,平铺了10块左右。希言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对成成招招手说:“桥下的路我觉得这些差不多了,你觉得呢?”成成跑到希言身边,也看了看说:“差不多,够了。”希言说:“那我们可以搭高架桥的桥面了。”说着希言又拿起一块长积木,成成拿起圆柱体的积木放在长积木的两边进行支撑,但是长积木开始往侧面倾斜。成成说:“这个桥一直倒下来,怎么办啊?”希言说:“你放放好,别乱动,当心!”他们又试了一次:成成轻轻地将圆柱体放在木板下面,希言小心翼翼地放手,长积木又倒了下来。希言说:“我跟你换一下。”两个人交换了位置,长积木还是没有放稳。教师:“咦,你们在搭高架吗?我也来帮忙,要不要试试用别的材料?也许这个长积木太重了呢?”希言头也不抬地说:“我觉得可以的,再试试。”两个小朋友仍然努力地尝试,最后都失败了。成成说:“搭不成功了,我好累。”希言在一旁不说话。
【分析与反思】
《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在活动中应能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放弃。”希言和成成两个小朋友在本次建构活动中都有一定的坚持性,尤其是希言,能够不断鼓励同伴、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了“小心一点试试”、“交换位置试试”等方法。根据大班幼儿的建构关键经验来看,他们其实已经熟练掌握了架空、围合、叠放这些建构技能,但长积木的架空有别于普通的架空,需要用到多个支点,并且要考虑支点地位置,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没有涉及到的新经验,也正是因为这一经验的缺失,让幼儿多次尝试下都没有如愿成功。《指南》中指出:教师应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时幼儿的建构活动因为建构经验、技能不足而出现了中断,需要教师及时的介入与帮助。
【支持策略】
1. 教师以朋友的口吻向幼儿提出建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叉介入。活动中教师也把自己当成一个建筑工人,向幼儿提出“要不要试试用别的材料”的建议,希望幼儿通过更换轻一些的材料获得建构的成功,但幼儿并未采纳教师的建议,执着地想要探究这块长积木的架空,于是教师及时退出了。
2. 利用好多媒体介入帮助。观察到幼儿在建构失败后出现了消极情绪,教师立刻转变思路,搜索了几幅高架桥的图片,并通过问题启发幼儿。“你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支撑着高架桥?都撑在哪里?”看了图片,两个孩子都歪着脑袋思考,希言说:“高架桥有好多好多柱子撑着,好像是有规律的,每隔一段就有。”我肯定的点点头。这时,成成大喊一声:“我想到了!在中间再放一些柱子撑一下,等等,我去拿了试试。”于是他又拿来了一些圆柱形的木头,希言扶着长积木,他将木头支撑在中间,这次高架桥桥终于搭稳了。
【幼儿的变化与成果】
欣欣指挥大家:“快去搬运纸盒来,要很多很多,看下图纸啊,下面的竖着放!”辰辰点点头,将纸盒拿来并竖着放在地上,空开一段距离,再放一个。宣宣和倩倩拿来了长积木,叠放在纸盒上面,纸盒立刻倒了。萱萱说:“糟糕,全倒了。”一旁的辰辰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没关系,两个放一起试试。”这次成功了,他们按照这个方法很快地搭好了一条城市马路。“老师我们的纸盒用完啦!”教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用的材料吗?想一想。”欣欣说:“对了,教室里的建构区里有好多板,可以用吗?”当然,教师欣然同意了。孩子们在阿姨的带领下将教室里的纸板都搬了出来,不一会儿又一条马路搭好了。突然一阵风吹来,这座纸板搭的马路全部被吹翻了,“啊,天哪!”随着孩子们的尖叫声,大家又忙碌起来——去捡回KT板,这时小哲说:“我有办法,我们在马路上放上小汽车吧,快来看呀!”小朋友们学着小哲的样子将小积木一块块叠放在纸板上,马路终于稳稳的了。
有了之前长积木架空的建构经验,孩子们掌握了“支点”这一难以言传的小知识,并能在建构活动中举一反三、动手也动脑,让原本“东倒西歪”的城市建筑变得“傲然挺立”。《指南》中指出:“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教师在支持幼儿用不同方式建构的过程中,可以多利用实例图片,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线索,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的根源,获得扎实的建构技能。
3. 从“小巧玲珑”到“庞然大物”
【幼儿的发现】
秋雨和菲菲在一起建构超市,秋雨向我介绍说:“老师,这是我们搭的超市,这是大门口。”地面上有一个用方块积木以及拱形积木搭成的门。菲菲也说道:“你看,门口处还有一个大大的停车场,来超市购物的人车子可以停在这里。”她用手指着门旁边一块小小的围起来的地面。一旁的然然说:“可是我觉得这个超市还是太小了吧!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门啊。”秋雨听了然然的话,轻轻地说:“我想不出还可以搭什么了。”菲菲说:“我们还没搭好呢!还要.......还要.......”菲菲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也没有说出什么。
【分析与反思】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指出:我们应“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从秋雨和菲菲向我介绍的内容来看,他们是很有想象力的,超市大门、停车场的利用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但从他们的建构成果来看,大门只是几块积木随意拼搭而成,停车场用长方形的积木围合而成,更是小小的、空荡荡的。本次活动中他们没有利用到辅助材料进行搭建,创造力不足。
【支持策略】
1. 营造开放的讨论氛围,挖掘出幼儿心中可行的、有创意的想法。“那接下去可以怎么搭呢?”教师的问题开启了孩子们的思考之路。幼儿通过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超市里有的各种物品,提出能在超市里搭出好多好多货架、在超市里插上小旗和标签来宣传商品、制作一些模型小车停在停车场......
2. 鼓励幼儿做一个有心人,乐于收集生活中丰富的材料。超市的货架又高又大,需要一些纸箱拼搭,幼儿便可以一起收集纸巾盒、鞋盒、牛奶盒、家用电器的包装箱等等;模型小车需要轮胎,幼儿就可以一起收集矿泉水瓶盖、雪花片、泡沫等物品。
3. 将建构前期准备融入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户外建构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活动,大量前期的准备都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如超市中需要用到的宣传小旗,幼儿可以在美工区中进行巧手制作;幼儿收集来的奶粉罐、牛奶盒等,幼儿可以在生活区中进行清洁、消毒、分类。
【幼儿的变化与成果】
建构超市的小建筑师们再次在户外建构区热火朝天的搭了起来。思瑶拿了许许多多线管,将线管横着放在地上,使线管的横截面一个一个圆圈连接起来,其他小朋友也和她一起这样搭,不一会儿就搭成了一大片圆圈,他们又在圆圈上放上了彩色地标志桶、长木板。我询问他们:“这里是什么?为什么想到这么搭呀?”鸿鸿笑眯眯地凑过来说:“这是我们的工程师思瑶想出来的!”思瑶边搭边说:“这个是轮子呀。”她指了指最下面的一排,继续说:“我们搭的是超市里排在一起的手推车。”“哇,很像,你的想法真棒!”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鸿鸿听了我的夸赞,双手叉腰说:“是吧!我们的工程师真是聪明啊!”思瑶也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材料激发了孩子们的建构灵感,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到超市里的手推车是一个个连接在一起摆放的,轮子又是圆圆的、镂空的样子,于是抛开叠放的固定思维,将废旧线管横过来连接在一起搭成一整排超市里的小推车,形象生动。有了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的作品不再缩在小角落里,能大胆地、有创意地在建构场地铺开了。
三、故事的反思
1. 教师的支持策略
深度学习,回顾为先。在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活动时,教师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建构完成便是一次活动结束了,其实恰恰相反,建构完成反而是许多活动的开始。教师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建构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分析原因并说说下一步该怎么做,能够引起幼儿对建构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从而引发深度学习。
“多方”支持,区域联动。幼儿的建构活动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活动,它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前期的准备、各个区域的联动非常重要。幼儿需要现成的材料,如瓶瓶罐罐、纸盒纸箱等,可以通过家园互动等方式进行收集;幼儿想要个性化的材料,如小旗、标志牌等,那么教师应给予他们场地、工具的支持,让各个区域一起“动”起来,让他们的创意得以施展。
以“问”为引,用探索作答。《指南》中指出:教师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纵观整个建构活动,教师的“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幼儿无法合作建构时;当幼儿遭遇挫折想要放弃建构时;当幼儿不知如何丰富建构内容而迷茫时,是教师的一问将幼儿引回了探究之路。而幼儿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问题进行分析、想出解决对策、动手动脑建构给了教师一份满意的答卷。
2. 幼儿发展
“生活即教育”,对幼儿来说,游戏来源于生活,且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游戏中的教育价值不可忽视。从本次建构的课程故事中可以发现,从建构主题,到建构合作方式、材料选择,都是幼儿结合学习、生活的经验,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积极讨论规划建构主题,能与同伴共同商讨、绘制建构计划并按计划搭建,能和同伴合作,用架空、围合、叠放添加辅助材料等方式表现,能讲述搭建的内容和过程,这些都符合大班幼儿的建构关键经验。
有了这次建构活动的经验,相信幼儿以后不论联想到什么建构主题,都能从建构计划的制定、建构人员的分配、建构方法的讨论、建构材料的收集等多方面进行规划,真正做到“建”有乐趣,“构”有深度,做建构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