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描述元初忽必烈时代泉州的盛况时说:“若有一船香料进入亚历山大港,即会有百船香料进入刺桐。宏伟秀丽的刺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那时的泉州城遍植刺桐,别号刺桐城。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犹太人雅各·德安科纳目睹泉州的繁荣,“街上有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得特别灿烂,很远就能望见。”,泉州“光明之城”的赞誉由此而来。
遥想泉州宋元时期四百年风华,不禁让人神往。暑假里,带着孩子去泉州看看外婆,顺道访访泉州的古迹,便成了我们此行的目的。
下了高铁,就见到热情的弟妹,虽然我们一再说不用接站,但她仍然于忙碌中抽空赶来。每次都是她不辞辛劳地车接车送,热情周到。
路过晋江。晋江是泉州的母亲河,也是第一大河。想西晋永嘉当年,中原动荡,洛阳城破,河南人南下避乱者十之六七,他们拖家带口,举族南迁以谋生活,是为“永嘉南渡”。中原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晋江聚居,大概是这条大河名曰“晋江”的由来。
玄妙古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时值司马炎灭吴不久,泉州地区从吴的辖区回归晋一统。那时还没有泉州城,泉州建城在四百多年后,玄妙观的历史更为悠久。那时玄妙观还不叫玄妙观,叫白云庙,主祀玉皇大帝。道教发轫于东汉中晚期的张道陵,白云庙始建于中原道教兴起百多年后,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那时天下大治(“太康之治”),司马家还没有闹内哄,还没有晋人南渡,岁月一片静好。
玄妙观历史上数次易名,初称“白云庙”,在唐时曾改名“中兴观”、“龙兴观”、“开元观”,宋时改名“天庆观”,元时取“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改叫“玄妙观”。康熙七年(1668年),改名为“元妙观”。观世音菩萨避李世民名讳改称观音菩萨,玄妙观避玄烨名讳,改叫“元妙观”,也是应有之义,宗教神佛故事自是讲述人间的故事。玄妙观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数度易名的背后,折射了岁月变故的苍海桑田。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那时武则天还没当上皇帝,正以太后身份称制摄政,那时泉州也还没建城。
寺址原是丝绸商人黄守恭家的桑园,传说匡护和尚来泉州地区讲经,听说黄守恭乐善好施,便向他提出捐地建庙的请求。黄守恭推辞说“待桑园里桑树开出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开莲花,守恭于是献地建寺,初名莲花寺。这个故事如同鱼肚子里挖出“陈胜王”的帛书一般神奇,便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开元寺内的檀越祠,是唐代开元寺僧为纪念献地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后来成为泉州紫云黄氏的“祖庭”。黄氏“紫云”堂号即缘于开元寺,当初建寺殿时,曾有紫云盖顶,故将寺殿名曰“紫云”,紫云堂号由此而来。
黄守恭舍地建寺时已年近六旬,建寺后家产殆尽,遂遣其五子分赴五地(即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五地,合称“五安”)开拓发展,临别赠诗曰:“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
712年,黄守恭高寿辞世,匡护和尚为其择地葬于泉州西郊白塔后的西山。僧俗二人的故事,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仍值得回味。
在蟳埔村游玩时,在黄家后人的门庭上见到了守恭长者那首临别示儿诗,黄家后人称为“认祖诗”。
而今,海内外紫云黄氏族人已达数百万人,家业兴旺。
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崇佛法,下昭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寺庙于是改称开元寺,难怪各地很多寺庙都叫开元寺。
据《稗史汇编》云:“初,邽领兵至泉州,舍于开元寺,始生彬于寺之堂。既生,而白雀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其所在。”
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曾经将家安在开元寺内,他的儿子王延彬就是在寺内出生的,他们父子与开元寺渊源颇深,他们主政泉州,大大兴旺了寺内香火。
开元寺多次毁后重建,现存木构殿宇全为明清建筑。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狮身人面浮雕,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是明朝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的,颇有我大中华民间信仰不见外的特色。
大雄宝殿用近百根石柱支撑,殿内斗拱附饰24尊飞天乐伎,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或持文房四宝,融合了飞天、妙音鸟、天使的造型。
若要我形容,那就两个字“好看”。
殿内供奉五方佛像,是汉地少有的密宗轨制。
假装欣赏了半天木构榫卯工艺,这不能怪我,景点开发者们把全国人们都当作了建筑爱好者,一千多年历史中发掘点有意思的故事来就那么难,但与其听有些导游讲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传说,还不如欣赏房子。
寺内两个石塔,西塔仁寿塔、东塔镇国塔,均建于南宋晚期理宗年间,历经七百多年风雨,扛过明万历年间泉州大地震,保存至今。
赴泉之前,大致了解了一下泉州古城的建城历史。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统治晚期,唐再次设置武荣州,州治由原南安县的丰州城迁到今泉州市区(泉州市鲤城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李隆基老爸李旦第二次当皇帝期间,武荣州改称泉州,开始建城。我想州治早迁过来了,应该已经聚落成市,此处所说建城或许是建防守城墙。
后来在泉州博物馆看介绍说:“泉州于开元六年(718年)州治由丰州迁往今址,泉州第一座城池子城兴建”。没功夫考据了,专家们还没考据清楚也不一定。
唐朝末年,开闽三王兄弟带兵攻占了泉州,见城池破败,于886~891年间筑子城以自保。子城周围7.5里,开有行春、肃清、泉山、崇阳四门。
五代南唐时,留从效为泉州刺史(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割据一方),他认为子城又小又破,于946年扩建子城,留从效扩建后的城叫罗城,周围二十里,有七门楼(仁风、义成、镇南、朝天、通淮、临樟、通津),使泉州发展成大都市。
承天寺内的开闽三王祠,逛进这里属于意外。途经南俊路时,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庙门,以为是个小寺。娘儿俩已经三而竭,我还有点余勇,便带着疲惫之师顺道逛逛,进去后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寺中还隐匿着这座开闽三王祠。
祠内供奉的开闽三王是五代十国时代在福建创立闽国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三兄弟早年均以才气闻名家乡光州固始县里(今河南固始县),被同县的人并称“三龙”。
881年,35岁的王潮参加王绪领导的农民起义,后随王绪招安到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麾下,因王绪不能按期筹集租赋,秦宗权怒而发兵攻打光州,王绪驱逐寿州、光州官吏、百姓南逃,转战江西,885年进入福建。王潮为副前锋。
王绪心胸狭窄,妒贤忌能,很多人被他借故杀掉,军中人人自危。王潮暗中联合前锋将领,推倒了王绪,成为军队首领。泉州人张延鲁听说王潮治军有方,率领乡绅耆宿,携牛酒跪在路上,请求王潮驱逐贪婪凶暴的泉州刺史廖彦若。
886年,王潮攻占泉州,894年攻占福州,自此得以割据福建全境,在唐末的乱世中,被唐昭宗授予福建观察使,后升任威武军节度使,为其弟王审知开创闽国尊定了基础。
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闽四十余载,广施德政,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开拓海洋贸易,为宋元时期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崇为“开闽三王”。“三王”及其部属裔孙繁衍于八闽大地,被誉为“八闽人祖”。
相较于开元寺,我更喜欢承天寺,这里多了些僧侣生活气息。
泉州府文庙,始创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年),宋太祖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976年)移建现址,整体布局为东学西庙,东侧学宫,西侧祭祀。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文庙作为儒学的象征开始遍布全国。泉州建城在贞观之后,设州一二十年后也有了文庙。
崇圣祠,原称“启圣祠”,位于文庙与府学两组建筑群之间,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殿宇。
朱熹父子曾经在泉州讲学。
正沉浸在“海滨邹鲁,人文蔚起”的人文气息里,被庙里清场赶了出来。
南宋三朝元老留正以前住过的巷子。
这个位置是以前子城的西门肃清门,附近有泉州贡院遗址,小伙子无意间在这里打了个卡,能否沾点前辈学子们的灵气?
未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