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周光辉
创建于2023-08-11
阅读 3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引言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庆幸自己有一段政协工作的经历。
2016年3月,我因故调离县教育局。当时县委书记找我谈话,征求我的意见,我强烈要求去县政协。当初的想法是,在临近退休的最后几年时光里,在政协安安心心、轻轻松松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回顾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以后,几乎都是在忙碌而繁杂的行政事务中度过的。二十余年如一日,体验的是辛苦的充实,品味的是充实后的虚无。仅有的一点欣喜,是身后的江湖还流传着一些聊以自慰的传说。我一直羞愧于自己追求的事业了无所成,但我无愧于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尽我所能。对待每一份所从事的工作,我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不敢稍有差池。因为与身俱来的生命禀赋中就潜伏着追求完美的本性,不自觉的就把工作当成自己苦心经营的艺术品来打造,这也是内心深处不可泯灭的文学情怀所致。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仲春时节,我在新宁四中满19岁,学校的同事们要我请看一场电影庆贺。那时放一场电影5元钱,我懵里懵懂爽快地答应,这也让我体会到,这人世间无非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简单而复杂的人际关系构成,大家有缘在一起开心就好。我当教师时,至今有学生笑话我,说我在讲台上讲课时唾沫星子飞溅,我笑着回答说,那溅出的唾沫星子是知识也是激情。一个人的工作状态,仅只是认真是不够的,在认真的基础上赋予热情才是取得工作成就最具活力的因素。如果在热情之上叠加强烈的激情,就有可能赢得创造性的收获。和谐性的授课激情,是对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情绪唤醒,能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效能。我在讲台上度过了青春飞扬的岁月,那是带给我一生收获生命尊重与爱戴的时光。至今我最惬意的依然是与比自己至少小一时代年轮的学生们相伴,那是我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生命财富。这归结于人际交往中的归因判断,首因效应是难以割舍的师生之情,近因效应是心灵相通的默契,定势效应是稳固的信赖与忠诚。其实生命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的筛选过程,也是对同伴、朋友或知己的筛选过程,这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选择。
我命中注定带“指背心”,会遭人无端指责,会被小人蓄意算计或恶意陷害。我经历过被人暗算伤害的痛苦,那种难以言状的愤懑,让我对所生存的社会有逆向的认识。一个人的善良并不就能换取他人的善意,一个人的真诚并不就能兑换他人的诚心。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利益所驱使,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心理所操控。单纯的自然环境是不存在的,单纯的社会环境也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不同的信仰,汇合成形形色色的社会世相,纷繁复杂的矛盾构成社会的丛林属性。要维持社会基本的生态平衡,需建立必要的秩序规范和规章法则,这也是社会需要治理的本源逻辑,
在教育局工作时,有一次我去一所高中学校听课,上课的教师是我曾经的学生,他讲授的内容是高考字词复习。他告诉我,已经对从高一到高三语文的重点词语与词组进行了两次强化训练。我见他逐个词逐个词的释义讲解,教师讲得很费劲,学生听得很吃力。评课时,我对他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有其规律,真正的课堂艺术就是要把知识内涵的逻辑规律传授给学生,点石成金,触类旁通。一个词语的含义由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构成,对字词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离开语言环境对字词的死记硬背只能是事倍功半。这给人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对待工作如果将其视为人生所从事的事业,并且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能够从工作的整体布局上思索其所存在问题的成因以及正确的发展走向,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推进工作。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如此对待一项工作,你的工作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我在县政协工作的7年时间里,有5年时间在村里驻村。2017年在安山乡滩底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9年至2021年,在清江桥乡桃花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2021年5月至2022年,在马头桥镇红星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五年的驻村工作经历,是我对乡村社会的再认识过程。我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但我在驻村之前对乡村社会的认识仅只停留在表层,驻村让我真正走进了乡村,开始思考乡村社会深层面的问题。乡村社会的成员结构,乡村社会的组织形态,乡村社会的时代特征,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以及发展的基本走向等。在桃花村,为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我们从最初发挥政协协商民主优势入手,逐步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在驻村工作实践中,建立符合村情实际的村民自治群众性组织,进而在推动村民自治进程中,正确把握乡村治理的内在规律,激发村民主体性的内源动力,率先提出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地推出“村治民动”村民自治“桃花模式”。桃花村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县内乃至在省市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它来自于实践的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尤其是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现在的考核机械性地框定一些想当然的细化量化指标,不强调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殊不知任何模仿都只能做改良,任何僵化的教条只能限制创造力。实事求是的实践才能出真知,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才能有创造性的进步。
25岁那一年,我有幸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邀请,在河南确山参加全国青年作者小说征文改稿会。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父亲一直送我到株洲火车站。列车开动时,我凝望着站台上父亲的身影,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那一刻是禁不住的泪涌眼眶。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来自全国各地十四位改稿作者,就只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人改稿失败,其他十一位作者全部获三等奖以上。这对我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从中最深切的体会是,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业成功内涵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缺一不可。改稿失败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我的人生走向,后来我看到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背影》被移出中学语文篇目,理由竟然是父亲离开时背影的移动有违交通规则。我就想,规则虽说具有时代性,但有些规则或许是不能更改的。村民自治就是如此,经过乡村社会几千年生长历程的检验,自治是乡村社会治理绕不开的运行逻辑,违背自治法则的乡村治理势在必然会走岔路,这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期间,我阅读了不少关于村民自治的理论书籍,结合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撰写了六万余字的笔记。这些笔记零散芜杂,既缺乏理论的高度性和系统性,也有可能因为过于直白而不合时宜。我将其整理出来的目的,一则是对我这几年驻村工作的一个总结,将我对村民自治的粗浅认识以及对乡村治理的浅薄见解表述出来,供从事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与村支两委成员做一些参考;二则是作为我退休前献给政协的一份礼物,以示我无愧于一名政协工作者。
就此,让我们走进乡村之芯。
阅读 3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