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哈尔滨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城市:欧式的风情、贵族的忧郁、冰冷的俄罗斯气质与东北的豪放合二为一,冰灯、教堂、白桦、黄昏日光下条石垒成的甬道……徜徉期间,都让我沉醉与迷恋。
从唐山做了6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哈尔滨。哈尔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有北国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最初是由俄罗斯犹太移民建起来的小城,发展到省会大城市,从来就没有过城墙。哈尔滨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来哈尔滨当然必须要在中央大街上走走,因为肖复兴说:“那就是一条艺术大街。
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闪耀着异域风情。这是用长型条石纵向夯进去建成的,据说当年一条石的价钱就是一个银元,这也足见白俄贵族们异地生根的决心。大街两旁的商店、饭店、书店全都是欧式建筑,让人徜徉期间,忘却今夕何夕。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大街旁那些遗留的西式建筑,不知道究竟沉淀了多少历史的悲伤。
斯大林公园建于1953年,原名"江畔公园”。座椅,圆灯,栏杆和俄罗斯古典式建筑新颖别致,构成了童话般的美妙世界。
江畔还有抗洪胜利纪念碑。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曾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奖。
中央大街的尽头是抗洪胜利纪念塔广场,那是一座欧式建筑的纪念塔,仿古罗马的凯旋纪念塔,以纪念1998年哈尔滨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修建的。
这里的松花江是波涛汹涌的,江水十分混浊,黄色的浪花在翻滚着,淡雾似在那儿飘浮着…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们游览了太阳岛景区
世界闻名的马迭尔冰棍像面包一样敞开卖。马迭尔冰棍由俄籍犹太人开斯普于1906年在哈尔滨创造,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我感觉马迭尔冰棍奶香浓郁,甜软滑糯。
在清后期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山东的老百姓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其中“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山东能人在道外区置地,他们在这里做生意,盖的房子、店铺糅合中式和巴洛克式,人们称这里为“中华巴洛克”。由于城市的发展,道外区在自然扩大,附近都成老道外了。我们在巴洛克喝了摔碗酒,又逛了美食街,最后还是选择去打卡哈尔滨烧烤美食扛把子--金刚山烧烤。
最著名的“索非亚教堂”拍拍,就是《夜幕下的哈尔滨》片头的那个。褐色的楼身,绿色的穹庐,时时飞过的白鸽,如同穿越时空,让人陶醉。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索菲亚教堂是俄国建筑师科亚西科夫设计,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
整座教堂为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窿,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错落有致。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相闻久远声传阿城。
今天教堂成了音乐厅,里面正在开音乐会,我们进去参观。
午餐又到老屯肘子饭店,我们点了著名的老屯肘子,老板说自己这一代已经到了第三代,先祖本是做熊掌的,因为熊掌原材料太贵,就把熊掌换成猪肘子,但是和做熊掌的做法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