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阳光,美娇艳;
鱼有流水,戏水欢;
渠有活源,清如许;
人若学习,耳目清。
一犁烟雨伴春耕,不负春日好时节。在这个令人神往的时节里,为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同时进行论文写作指导,力求双线并举,“兔”飞猛进。2月18日,我们中阳县迎来了“张学伟名师工作室”第三次线下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打开的语文”“整本书阅读”两个主题。活动由北街学校刘永琴老师主持,邀请了《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县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前来观摩。
2月18日上午,张学伟名师工作室成员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城南小学校,开展了一场对话千年的造纸术研学之旅。
“打开的语文”系列课程一
《纸的发明》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基础之上,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化与提升。因此,任鸿霞老师带来的《纸的发明》语言实践课的设计立足语文要素和文章特点,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寓学法于教学之中。
任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画表示动作、时间先后顺序等关键词语,将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从而掌握概括一段话意思的方法,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地有法,落地有径。
“打开的语文”系列课程二
刘瑞红老师将中国古代“纸”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带领学生乘坐时光机穿越各个时期,了解古代造纸历程。
造纸术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刻字工具、使用材料各有不同。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中体验在猪骨、羊骨上刻字的艰难、亲自触摸麻纸并在麻纸上写字,感受到麻纸的粗糙和渗透力强。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造纸术的革新进程,充分为古人的劳动智慧所折服,再次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打开的语文”系列课程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造纸的技术不仅更加娴熟,造出的纸种类也越来越多。课堂上雷艳珍老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纸的信息,并对现代纸进行分类。
雷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从纸的名称、特点、用途、优缺点等方面为自己喜欢的纸代言。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跃跃欲试,争抢上台展示自己的实力。
21世纪虽然是个信息化时代,人们大多使用电子产品线上处理日常,却还是离不开纸。学生通过想象未来的纸现场进行写作,孩子们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各种有创意的纸展现在大家面前,现场的老师们不禁为之赞叹。
三节课后参加活动的老师们进行现场评课,老师的点评都感谢这次工作室成员带来的系列课《纸的发明》,让五千年的文明得以传承;感谢张学伟老师对《纸的发明》指导有方,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教学,见贤思齐。
下午,张老师的讲座《打开的语文,千姿百态》,从语文,向思维深处打开;语文,向其他学科打开;语文,向语言妙处打开;语文,向历史未来打开;语文,向真实生活打开;语文,应该向四面八方打开。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为老师们找准教学航向。
提到论文写作,老师们可谓是既爱又怕,写什么,怎么写,往往由于理论匮乏,而无法写出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为此,杂志社社长杨伟分别从如何选择论文主题、如何拟定论文摘要与关键词、如何让论文表达更专业、如何提高论文投稿命中率等方面,与老师们探讨了论文选题的孕育、论文摘要的统合、论文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老师们对论文写作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为老师们打通了论文写作的路径,为我们一线教师拨开了教育写作的“重重迷雾”,获益颇多,思路也逐渐明朗。
2月19日上午,刘艳红老师执教的《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通过呈现书中插图,唤醒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回忆。对于学生来说,找出一篇文章的主旨尚有难度,更何况于信息量大,思维跨度高,内容精细繁杂的整本书,在这里刘老师又教会学生一招:删繁就简,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一张图下来,整本书的内容均被整合于此,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文本中出现了五次离别,在这里,刘老师聚焦典型即最后一次离别,作者与爸爸的离别来深化主旨。通过对比等手法,引导学生探索英子的成长,一步步走进英子的内心,层层递进,深化内心,让学生体会文本主旨。
张老师开课说了一段山东快板将学生引入《景阳冈》的课题,渲染了课堂气氛,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梳理了课文顺序,同时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
整堂课抓住“喝酒”、“上冈”“打虎”的场面,紧紧以“朗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场面的气氛。具体有同桌分角色朗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上台表演读,齐读等等形式。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精妙的语言,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在读中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最后,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亦人亦神”,把武松的一生都串起来,激发学生课后读《水浒传》的兴趣。以读为起点,以读为归宿,切实体现了“简单高效的语文教学理念”。
紧接着张学伟老师又执教了《红楼春趣》,本课属于《红楼梦》原版选段,语言习惯不同、部分词语不理解是阅读文本时的难点。张老师先是把这些影响学生理解的词语摘抄出来,比如“放晦气”、“搬高墩”、“捆剪子股儿”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
《红楼春趣》中出场的重点人物很多,比如“宝玉”、“黛玉”、“探春”、“袭人”等,张老师在介绍人物身份时暗示他们在大观园的地位,为接下来要理解的大观园内森严等级被打破这一现象做铺垫。
接下来,张老师按照捡风筝——取风筝——放风筝的顺序来讲,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解的非常清楚,展现了大观园里的青年男女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张老师引导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教授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让学生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张学伟老师执教的《走进三国演义》选取了义绝关羽《温酒斩华雄》,奸绝曹操的《许攸问粮》《曹操施恩留关公》的几个片段,主要以关羽、曹操、诸葛亮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性格为切入点,把他们的主要事迹串联起来,通过一次一次朗读有关故事,让学生分析人物特点,感悟文字魅力;最后,他告诉学生,任何人都有优缺点,没有完美的人。让学生走进三国,体会人物,了解故事,明白人生。
课堂上学生时而欢声不断,时而叹息阵阵……一堂课让学生有了亲近、阅读《三国演义》乃至四大名著的欲望。
张老师的讲座《古典名著导读的最佳路径》,为我们指明了读懂古典名著的秘诀,为我们提供了寻找名著导学切入口的范例,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师的魅力,我们都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
“水相荡乃成涟漪,石相击而发灵光”。工作室成员怀揣着提升职业素养的美好理想,将以此次培训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标出发。相信在今后工作中定会凝心聚力,携手并肩,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