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尘封已久的“活化石”黄泥湾傩舞傩戏------六月黄会

素墨
创建于2023-08-09
阅读 39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六月黄会”又称“六月寨会”!

  傩,据考证这种古老的傩舞傩戏,始于隋,盛行于明清,一直流传于至今。

  傩,由来已久,《论语乡党》说:“孔子见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可见其对傩的敬重。《续修导河县志》载:“遇丰年,则扮演社火,即乡人傩之遗意。”清康熙时汪元綗有诗云:“社鼓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祠。踏歌游女知多少,齐唱迎神舞拓枝。”诗中描写的正是傩舞戏的盛况。另据明《河州志》记载和黄泥湾镇当地群众说:古时候,河州西南面与西番(藏族)搭界,每年麦子成熟时,西番就来抢麦子,庄稼人为了护麦,就在麦子黄时,带上脸子(面具),打上彩旗,鸣锣击鼓,抬神游行,西番认为神佛帮助汉人,就不敢来抢麦子了,于是人们就平安的收获了麦子。当地群众把粮食的丰收归功于神佛护佑,便年年用“寨会”的方式来保护麦子了。时至今日,这项活动的本意已不复存在,而成为群众敬神和娱神的一种方式,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化活动。

  然而,黄泥湾镇的这种傩戏,仅仅只存在于汉族村落里。

  据历史记载:黄泥湾这里的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三月就打青苗蘸,六月下旬举行祈神保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祈祷来年庄稼颗粒满仓的佛事活动,即表演傩舞傩戏,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六月黄会”。

        黄泥湾傩舞表演纯属由群众自发组织,并参与表演的一种傩文化形式,黄泥湾镇一带的“六月黄会”,于农历六月十五日,从各庙拉开序幕,当地百姓成为“开衙”。这天开启庙门,在附近选一场地,竖起“万名伞”,插起旗幡、抬出神像,群众焚香献羊,然后,表演节目,这种节目便是黄泥湾的傩舞傩戏了。每年表演傩舞傩戏的时候,都是当地最最热闹的时候。

       傩舞傩戏中,表演的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如汉朝的“昭君和番”、三国时期的“三英战吕布”、“古城会”和“审貂蝉”,还有“唐僧取经”、“笑和尚、“宝莲灯”等,内容非常丰富。表演时,剧中人物头戴面具,身穿戏剧服装,手持道具,登场后,简单报名亮相,然后按故事情节进行表演,类似舞剧,但又夹杂着少许道白和唱段,用民间乐器——锣、鼓、钹、钗和唢呐伴奏,烘托气氛,形式多样,表演独特。只见演员们戴着符合各自角色的面具,踩着鼓点,慢慢向前行进,整个表演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了老百姓对护佑本方土地的神灵的无限崇拜。在观看傩舞傩戏表演时,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面具成为观众眼里的一大亮点,可想而知,制作面具的师傅也是花费了一定的心血。

        “三英战吕布”,是“六月黄会”中要数最精彩的一折了。这是源自《三国演义》一书中家喻户晓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虎牢关前大战吕布的故事。可能由于史料缺乏,导致当地百姓在故事的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将本来是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张冠李戴,记在周仓的身上。不过,演绎起来也是有趣万分。故事是说:三国时期的周仓,遇到美丽善良的姑娘貂蝉,对她一见倾心,却没想到被吕布抢占了。周仓非常气愤,却又万般无奈,所以拜关公为师,三请关公捉拿吕布。因而才有了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刘备、关羽、张飞打败吕布后,夺回了貂蝉。从此以后,周仓十分感激关公,从此始终追随在关公左右。庄稼会,是整个傩舞傩戏最后的收尾部分。在丰收的六月,人们拿上道具、赶着黄牛,答谢“福神爷”,最后将“福神爷”送到庙中,收场结束。

临夏县黄泥湾傩戏既保留了粗犷豪放的独舞和双人舞,又增加了细腻幽默的哑剧;傩戏既有稚拙粗野的半神半兽造型,又有装饰华丽的神将和质朴写实的世俗人物。傩戏音乐伴奏很简单,乐器只有一只鼓、一面锣、一副钹和一个笛子,整个表演都要听从鼓点指挥。

  然而,受现代文化观念和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一代,已不屑于学习傩舞傩戏。随着老一辈传承人们的相继谢世,许多表演中的绝活也随之消失,傩舞傩戏表演技能面临失传。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各行各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对傩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引起高度重视,也呼吁更多的人,都共同携起手来,各尽其能,为我县民俗文化的更好、更快发展做出自己积极、应有的贡献,使黄泥湾的民俗之花在临夏县的大地上盛开得越来越旺,经久不衰。

  最后,特别感谢好友杨春海的摄影,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拍的很有现场感!

作者:杜培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阅读 3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