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科普

临漳县科协
创建于2023-08-07
阅读 257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总觉得累,可能是血管里藏着“微血栓”

        不少人常会觉得慢性疲劳、昏昏沉沉,虽然不疼不痒,却极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美国“每日新闻网”近日刊文提示,这可能是微血栓在作怪。

    身体里出现血栓,会有哪些表现?如何疏通易堵的血管呢?

        慢性疲劳可能是微血栓

        微血栓,指的是直径小于200微米的血小板团块,一般的X光B超心电图很难发现。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生理学家特里西亚·比勒陀利乌斯提出,微血栓可能与长新冠虚弱症状有关。

        研究发现,微血栓大量长期积聚在体内,会阻塞毛细血管,影响血液流动和氧气交换,从而让人出现慢性疲劳、肌肉疼痛等症状。如果常出现心悸、头晕呼吸困难、活动后气促等表现,要警惕可能是微血栓。

        不同血栓各有“堵点”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血管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按照形成过程和存在部位,血栓大致可分为透明血栓(微血栓)、白色血栓、红色血栓;临床中常分为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心脏血栓。

        静脉血栓爱堵肺。静脉血栓的形成,很多没有任何症状和感觉.一日发生可能致命。静脉血栓主要堵在肺部,常见疾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的肺栓塞。

    动脉血栓爱堵心。动脉血栓十分凶险,最常出现的部位是心脏血管,可导致冠心病。动脉血栓堵到人体主要的大血管——冠状动脉导致组织器官没有血液供应,引发心梗或脑梗。

        心脏血栓爱堵脑。房颤患者最容易长心脏血栓,因为其心房正常的收缩运动消失,导致心腔内形成血栓,尤其是当左心房血栓脱落后,最易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栓塞。

        有些血栓可能致命

        身体出现以下迹象,说明血栓具有“致命性”一定要尽早就医治疗。

        严重头痛。当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时,应警惕脑静脉血栓。脑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新发神经系统症状。若突然出现新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应首先考虑脑动脉血栓。可根据 BEFAST原则来评估,观察是否出现平衡困难、视觉模糊、身体或面部单侧下垂、手脚无力、口齿不清等现象,出现任一症状立即就医。

        严重腹痛。出现严重腹痛,服药无法缓解时,应警惕肠系膜动脉血栓。肠系膜动脉是肠道的供血动脉,一旦出现血栓,可引起肠道缺血和严重腹痛,甚至危及生命。

        腿肿。下肢血栓会堵塞静脉血液流通,引起腿部肿胀。若血栓从腿部静脉脱落,会顺着血液流到肺内,导致肺栓塞。久坐、长期卧床的人群尤其要注意。

    皮肤瘀点。皮肤上有瘀点,可能是皮肤微血栓的表现,多见于脂肪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皮肤瘀点多呈红色、棕色或紫色,可以一簇簇出现,也可以单个出现,但表面光滑按下时不变色。

        胸闷、胸痛。出现胸闷、胸痛特别是活动后加重时,警惕急性心梗,须立即拨打 120,等待救援。

        呼吸急促。肺动脉出现血栓会减慢肺内血液的流通,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当血液中氧含量较低时,可引起呼吸急促、憋气等症状,严重的肺栓塞可引发猝死。

        4 件事保护血管健康

        为了预防血栓形成,疏通血管,日常生活中尤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均衡饮食。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尤其多吃些苹果、海带玉米、茄子、西红柿、大蒜、洋葱等利于保护血管的食物。少吃腌制类、烧烤类、油炸类食品,清淡饮食,远离“重口味”。

        2.控制体重。动脉硬化特别偏爱腹部肥胖者。长期高脂饮食或是吃太多,消化不了的多余脂肪就会先存在肚皮上。如果脂肪摄入不断增加,腹部存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到血管、肝脏上,造成血管脂质沉积胆固醇越积越多,最终导致动脉硬化。建议养成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体重。

        3.放松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痉挛,同时血管压力也会增加,造成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导致动脉硬化。建议乐观生活、劳逸结合,可以试试书画、旅游、瑜伽、健身等方式自我减压。

    4.控好“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血管硬化、堵塞的“元凶”,而预防动脉硬化,排在第一位的是降血脂,其次是降血糖、降血压,以及戒烟、戒酒。监控好自己的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合理足量摄入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

    《生命时报》


心脏怦怦乱跳要警惕房颤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甚至心慌时尿频等情况,于是怀疑自己心脏出了毛病,到医院一检查,报告结果总少不了“房颤”二字。

        对于房颤你了解多少

        正常人的心脏节律活动是规整的,正常活动频率是每分钟 60~100次。而房颤就是心房的节律性的电活动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序的心房颤动波,这个颤动波的频率可以达到每分钟 350~600次。在经过房室结传导后,心室率往往会达到每分钟100多次甚至会超过每分钟200次。

        房颤病人的表现可以各不相同,临床上,一般以其发作的频率来进行分类:

        1.阵发性房颤。多指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更多在48小时内可以自行终止,是该病的早期阶段此时治疗效果最好且省心,可以转复并长期维持正常的窦性心律。

        2.持续性房颤。指不停地发作(持续 1周以上)不能自然终止,相当于中期阶段,这个时候治疗效果就较阵发性房颤稍差了。

        3.持久性房颤。指长期维持(一般持续1年以上)、不借助医疗技术无法终止的房颤。如果医疗技术无法终止或患者放弃转律,就称为“永久性房颤”,这相当于该病的晚期阶段了。

        这些人要当心房颤

        目前我国有房颤患者约 800万~1000万人。房颤和其他心脏病往往是伴生的,也就是说,像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饮酒甚至肥胖等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蔓延,房颤的发病率还在逐年提高。

        很多人觉得房颤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了。真的是这样么?其实不然,房颤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一样,即便没有症状,其危害同样存在。没有症状的房颤也需要治疗。

        房颤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心率过快可引起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另一个是引起全身血栓栓塞,最严重的是脑卒中和痴呆

        1.导致脑卒中(中风)。房颤时,心房内的血液不能完全泵到心室里面,滞留的血液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到全身各个部位,进入脑部可引起脑栓塞,有63%的房颤脑栓塞病人发生死亡;进入下肢会引起下肢血管栓塞,严重时要截肢。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是无房颤者的5~7倍,病死率增加2倍,七八十岁房颤患者的年卒中率高达20%。

        2.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发生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率太快,出现疲劳和气短等心衰症状,会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预防房颤日常生活注意啥

        戒烟,限制饮酒。饮食清淡,不要吃得太饱。尽量避免喝茶、咖啡可乐等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多吃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太干燥时不要太用力排大便,以防止意外发生坚持经常体育运动但不过度。适当运动能减少房颤的发生,但过度运动却增加房颤的发生。广场舞、八段锦、跑步都是对中老年人健康有益的运动方式。频繁的超负荷、高强度运动,例如马拉松,可能会诱发房颤。

        预防呼吸道感染。房颤患者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应尽量少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规律睡眠以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过于激动。

        定期检查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房颤的常见原因,也是房颤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可以预防房颤的发生。

        最重要的是,当出现心跳明显加快、心脏跳动紊乱、晕眩、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时,应特别警惕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救治。

        治疗后房颤会复发吗

        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目前手术后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复发。但也有80%的患者没有出现复发,还获得了良好的生活质量。所以,手术还是越早做越好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蹲久了再站起来会头晕眼黑,别不当回事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上厕所蹲太久,猛地起来就会感觉头晕,眼前发黑。如果有,你就得警惕了,这可能是直立性低血压发生前的征兆。

        几个特定时间更易出现血压不稳

        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血压调节异常的表现,即人体突然直立时血压急剧下降,也叫体位性低血压。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眩晕,伴有视物模糊、视野狭窄,眼前突然一片黑暗。部分患者则表现为身体虚弱、疲乏、恶心,还伴有心悸或头痛等症状。少数患者还可表现为晕厥、直立性呼吸困难、胸痛、颈部和肩部疼痛等。患者的突然晕倒或失去意识摔倒,很容易碰伤身体的某些部位;严重的可能摔伤、骨折,或引发身体其他疾病、导致缺血缺氧等状况。

        直立性低血压是突然发生的低血压,患者会在站立后出现以上症状。有些人可能仅感到些许不适,也有的人甚至同时出现多种症状。仰卧时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坐着或平躺时,症状可以减轻。

        这些症状有时出现于特定的时间,比如早上起床时、排尿时、吃完饭后,或者是最初服用某种药物之后。

    五大“幕后推手”引发血压“跳水。


        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有个5原因:

        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是以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为主的疾病可能导致神经调节功能有障碍其主要表现为睡眠不足、精神不情绪不佳。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很容易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这也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

        药物因素。钙通道阻滞剂、利尿药、a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与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些药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均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这些药物常见于抗高血压药、抗焦虑药、抗肾上腺素药及血管扩张药,有以上疾病的患者,就要注意用药后的身体状况。

        餐后直立性低血压。这类低血压一般发生在早餐后,通常是在餐后2小时内,伴有晕厥或跌倒。比如早上空腹锻炼后,回家吃一热粥,接着又开始站立做家务、这时就容易出现餐后直立性低血压。那为什么吃过饭了还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这是因为饿了一晚上,血糖偏低;空腹晨练之后,血糖会较之前更低。喝下一碗热粥,肠胃受刺激引起肠胃黏膜扩张,食物中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导致活性肽分泌变多,继而引起内脏和血管扩张。再加上吃完饭后又站着干活,头部供血不足,很容易出现餐后头晕。

        糖尿病。有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直立性低血压发病率为13%。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弹性变差,血管调节能力也变差,从而引发直立性低血压。

        糖尿病如果并发直立性低血压严重者可能导致心搏骤停、呼吸停止,甚至发生猝死。感染。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会让人体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炎症介质会麻痹血管,导致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而患者感染多伴有发热,发热就容易大量出汗,汗液又带走了部分体液,使得患者血压再次降低。

        改掉这俩习惯有利于稳住血压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是短暂的,坐一会儿或躺一会儿即可缓解。当发现有人晕厥时,要让其平躺,并把头偏向一侧,避免舌头阻塞气道;或者保持坐姿,并把头放在两腿之间,这样可以保证脑部供血。同时要及时送医,避免错过救治的最佳时间。

        对老年人来说,用药和本身的基础疾病是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的因素之一。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0%,7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高达30%。老年人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可能会导致跌倒、昏厥、伤残,甚至增加中风、心肌梗死的风险,所以平时更要注意。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建议在厕所和浴室地板上加上胶皮垫,卧室铺地毯,避免跌倒时引起碰伤。

        那么,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呢?一方面,要避免长时间站立及长期卧床;另一方面,平时注意加强腿部和腹部肌肉锻炼。值得一提的是,戒烟、戒酒对直立性低血压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北京青年报》



一个“癌”字三个“口”

    有哪些“食物刺客”要远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不健康的饮食会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据大量研究表明35%~40%的癌症与不科学不合理的膳食习惯有关;饮食和营养可能占全球癌症负担20%~ 25%:约1/3的人类肿瘤死因归于饮食营养等因素。

    癌症的发生、发展与饮食密切相关,一个“癌”字三个“口”,很多癌症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很多癌症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这五类饮食习惯一定要改正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将致癌物分为4类。其中1类致癌物级别最高,即对人体具有明确致癌性,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会增加患癌风险,2A类致癌物次之。这些物质存在于我们日常饮食的方方面面。

    1.钟爱油炸与熏烤?“美食陷阱”别贪吃

如油条、薯条和烧烤,在反复高温煎炸、熏制后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且温度越高,时间越长、越糊,含量越高。长期吸入或食用此类食物容易诱发肺癌、肝癌、肠癌、胃癌等在日常烹饪中,要避免食用油反复加热利用,也要注意把握好温度和时间。注意通风,不要让油烟聚集。

    2.霉变食物要及时“断舍离”小心“致命杀手”黄曲霉毒素

如发霉的花生和玉米、劣质花生油、变质大米等,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可诱发肝癌、胃癌、大肠癌等。因此,要避免吃霉变或怀疑变质食品。当吃到变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时吐掉并且漱口,日常储存食物要注意防霉,保持干燥通风。

    3.抵不住加工肉制品、高盐腌制品诱惑?爱吃也要管住嘴

这类食物口感和味道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比如香肠、泡菜、咸鱼、咸肉,这些食物中含有的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而是通过跟胃内生物胺结合,形成了致癌物亚破胺才具有了致癌性,主要会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等。另外还需要强调,现在还有一种误区就是人们以为吃隔夜菜会致癌,其实反倒是危言耸听。隔夜菜中即使有亚硝酸盐,但含量也远远低于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只要保存得当,在吃之前充分加热杀菌就可以避免致癌物的产生。

    4.习惯烫食危害大,切忌“趁热吃”

经常食用过烫(超过65℃)的食物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食管黏膜在长期反复高温刺激下受损,从而引发慢性炎症,促进癌症的发生。

    5.酒精毒害深,小酌也伤身

研究表明,酒精的活性代谢产物(如乙醛)具有致癌作用,会引发口咽癌、喉癌、食道癌等。此外,大量饮酒可能导致膳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使组织对致癌作用更加敏感。

    总之,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于明确含有致癌物的食物,并不意味着不能吃,也不意味着吃了就一定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致癌物的致癌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只有长期过量摄入才会增加患癌的风险,但也要提高警惕,日常饮食注重防范。

    慢性炎症与癌症密切相关,改变饮食模式可预防癌症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癌症列为慢性病范畴,明确指出其中 1/3可以预防,1/3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1/3 不可治愈,但通过适当治疗可以控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进而延长生存。以往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癌症正逐渐演变为可防可控的一种“慢性病”。

    持续性的慢性食品炎症与氧化应激已被证实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大肠癌与结肠炎、肝癌与慢性肝炎等,抑制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能有效减少癌症的发生,达到较好的癌症预防效果。而通过改变饮食模式来调节机体的炎症及氧化应激状态是预防癌症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改变不健康的饮食行为,选择合理健康的饮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1.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深色蔬菜。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多吃蔬菜”,因为其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抗炎的物质。如西红柿、石榴中富含番茄红素,可降低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如橙子、浆果豌豆中富合维生素C,可预防食管癌;如西兰花、菠菜可预防胃癌。

    2.搭配食用小麦、燕麦、玉米等全谷物。这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与致癌物结合,改善肠道健康,刺激肠道产生短链脂肪酸,预防结直肠癌。有数据显示:如果每天从食物中摄取 10 克膳食纤维,可使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下降10%。此外,全谷物还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如玉米中富含谷胱甘、维生素E是谷类里的“防癌明星”。

    3.选对食用油,并常吃深海鱼如亚麻籽油、菜籽油,w-3 脂肪酸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自动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取。w-6 脂肪酸的降解产物可以直接导致炎症的发生,而w-3脂肪酸有助于抗炎,其日摄入量不能低于 1.3克。

    4.健康饮茶。绿茶、红茶都具有抗炎生物活性,且含有儿茶酸、黄铜、多酚等成分,对多种癌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也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喝茶,将其功能最大化。

    5.增加一些辛香调味品的摄入。烹饪的时候可以多加一点丁香、迷迭香、姜黄、葱、姜、蒜,还有八角桂皮等调味品。有大量研究发现这些调味品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甚至长期食用还可以延长寿命。

    预防癌症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吃补药,而在于一日三餐。与其谈癌色变,不如科学防癌,把好“癌从口入”关,跳出舌尖上的美食陷阱,树立健康饮食观,根据自身情况做出个性化饮食取舍。

《北京青年报》


发痒的“痣”别抠,可能是癌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老人身上、脸上长出了不少大大小小深褐色的斑块或凸起的痣,偶尔还会因瘙痒抠一抠。需要警惕的是,这其中有可能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皮肤癌。

    皮肤癌有多种病理分型,常见的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几种类型。临床中皮肤癌老年患者居多,可能与皮肤老化、日积月累的紫外线照射、物理性长期刺激、身体免疫力下降、细胞功能衰退等因素有关。皮肤癌的预后受肿瘤类型、部位、大小、深度、有无转移等影响。但总体而言,皮肤癌若能早期明确诊断,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治愈,治愈率可达95% 左右。老年人皮肤上常见的斑点和痣,通常都是良性皮肤病变,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正因人们对这些“痣”防备太少,一不留神,肤癌便伪装成老年斑蒙蔽老年人的双眼,埋下重重隐患。因此,如果身上皮肤出现以下情况,应当引起重视。

    癌痒。癌痒是皮肤癌的一个典型症状,有一部分黑色素瘤和普通的痣不一样,时常发痒,经过抓挠之后还容易出血和发生溃疡。这是由于癌细胞在侵犯正常细胞的时候,正常细胞会防守反击,相互纠缠抵抗后,患者皮肤就会出现明显的癌痒。

    破溃不愈合。皮肤上的斑或痣挠抓之后出现破溃,若一直不愈合特别是用了很多药之后还不见好建议尽快就医检查。卫星现象。如果在一颗痣的周围突然出现了好几颗小痣,星星点点的,形成卫星痣,就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是恶变的征兆。

    形态变化。如果斑块或痣出现形状不对称边缘不规则、色泽改变,或是短时间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6毫米,都是危险信号,需要及时就医。

    皮肤恶性肿瘤部位浅表,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局部药物物理腐蚀疗法和化学疗法等,可依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患者全身情况、癌肿的程度等选择应用。治疗原则是去除肿瘤,最大化地保留功能,减少外貌损伤。

    建议:老年人要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参加户外活动时应涂抹防晒霜;如果皮肤上有凸起、发痒的“痣”,不要随意抓挠,按照上述症状加以辨别;也不要随意去美容机构进行祛斑治疗,以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生命时报》


心脏“咯噔”一下是怎么回事?

    陈先生有熬夜的习惯,前几天熬夜后,他突然感觉心脏“咯噔”一下。这把他吓了一跳:难道是心脏出了问题?

    “咯噔”一下可能是早搏

    心脏里有一个“指挥中心”,它就是窦房结。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跳动的指挥官,它负责规律地发出电信号,通过心肌里的“电路”,依次将电信号发送到心房和心室。电路每放电一次,心脏就会跳动一次,这样,心脏才会保持规律的跳动。如果心房或心室不听指挥,自行提早跳动,就会造成心脏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也就是在正常心脏节律的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这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根据起源部位,早搏被分为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性早搏,以及房室交界性早搏,其中最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出现早搏,患者可能会感觉心悸、胸闷或者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感觉常被大家形容为心里“咯噔”.下,也有些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早搏大多由生理性原因引起,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早搏,比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消化不良、饮酒、疲劳、喝浓茶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心脏早搏。如果早搏只是偶尔出现,没有伴随症状,一般为生理性早搏,在去除诱因后,一般就可以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器质性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也可引起早搏,如心肌炎、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低血钾、贫血或药物中毒等。如果早搏反复出现,或是持续时间较长,或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胸痛、头晕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早搏,患者应及时到医院明确病因。

    如何防治心脏生理性早搏

    如果只是偶尔出现心脏“咯噔”一下,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以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防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情绪。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或兴奋的状态时,心脏可随着心情“大起大落”。良好的情绪、平和的心态,是保持心脏健康的一味“良药”。

2.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要适度。剧烈运动和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过度劳累可能会诱发早搏,所以应注意劳逸结合。

    3.保持充足睡眠。充足睡眠可以让心脏得到充分休息。晚餐避免吃得过饱,不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睡前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4.注意健康饮食。酒精也是诱发心脏早搏的原因之一,有早搏症状的人应远离酒精,日常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做到饮食均衡。

京报网


手抖未必就是帕金森病

    日常生活中,手抖的症状不仅在老年人群体中出现,在中青年人中也很常见。一旦出现了这种症状,有些人就会非常紧张,自认为是得了帕金森病,从而产生恐惧心理。但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手抖在医学上的术语叫震颤是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患者都会出现手抖,有些帕金森病患者还会出现动作缓慢,肢体僵硬,刷牙、切菜等精细动作不灵活,走路时手臂不能自如地摆动,写字变小,表情变得平淡等,因此,不能仅凭手抖这一症状就诊断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引起的手抖典型表现为在静止状态下出现,拇指或食指每秒3~4次的搓丸样震颤,活动时震颤消失。

    除了帕金森病,以下几种疾病也会引起手抖:

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引起的手抖与帕金森病正好相反,在肢体活动时比较明显,静止状态下消失,比如在写字、拿筷子或是拿比较轻的物体时,抖动明显。特发性震颤在精神紧张、焦虑、疲劳、饥饿等状态下会加重并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与摄人过量的碘、遗传等因素有关如果手抖的同时伴随有消瘦、出汗多、眼睛凸出心跳加速的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小脑病变。小脑病变引起的肢体抖动表现为患者越接近目标物体,抖动越明显,静止的时候震颤就会消失,这在医学上叫做意向性震颤。

    其他原因引起的手抖。部分人可能由于长期饮酒,乙醇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损伤,从而引起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手抖;还有一些人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抗癫痛药物等,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会引起手抖。

    出现手抖时,应该尽快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千万不要恐慌,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情绪激动,调整好心态才能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大河网

阅读 257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