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入学以后,昼夜温差很大,我们的身体很难适应,因此非常容易得病。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类疾病的发生:
一、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消化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 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病人仅表现出呕吐症状。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四、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开始常有低热,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此期约为一天。发热一天左右即出现皮疹。先由躯干及头部出现,后见于面部及四肢,皮疹躯干多四肢少呈向心性分布。起初为小丘疹,一天内即变成泡疹、透明如水珠,椭圆形、大小不一。周围有红晕,皮疹有搔痒感,水泡一天后混浊,2-3天干缩结痂,一两周内痂皮先后脱落不留瘢痕,起病三、四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出现。
五、流行性腮腺炎
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常先有发烧、头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1-2日后出现腮腺肿胀,先发生于一侧,1-2天内另一侧也肿大,也可两侧肿大,2-3天内达高峰,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严重者颌下、颈侧及面颊的软组织也发生肿胀,边缘不太清楚,有弹性感觉,触摸时感觉疼痛,张口咀嚼时更明显。并发症主要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合并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肾炎、耳聋等。病后一般可获终身免疫。
虽然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各种传染病的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按时完成孩子计划免疫程序、了解和掌握一下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
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2
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
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
4
勤洗手,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5
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6
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7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应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8
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
9
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
培养健身兴趣,加强体能锻炼,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11
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12
得了传染性疾病一定不要带病上课,避免传染给他人。
秋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预防、正确对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将它们拒之门外。
强降雨天气,健康防病提示
饮水卫生且安全
饮用开水、瓶装水,养成不喝生水的好习惯,禁饮带有颜色、带有异味(余氯或臭氧等消毒剂味道除外)、呈现浑浊的水。
食品注意防污染
气候温度高、湿度大,细菌、霉菌易繁殖,食品极易受到这些微生物的污染,因此饭菜尽量当日清,剩饭、剩菜要冷藏,食前加热要彻底。
着雨水餐具要及时清洗、消毒
着雨厨具、餐具要彻底清洗、消毒再使用,简便易行的消毒方法是煮沸,将洗净的厨具、餐具完全浸泡在水中加热至沸,保持15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雨浸皮肤需清洗
暴雨期间,暴露的皮肤极有可能接触到雨水,雨水浸湿部位要及时用清水清洗干净,以免引发各种皮肤疾病。
及时清理外环境
及时清理居室周边的雨水、垃圾,减少蚊虫滋生,防蚊、灭蝇。
雨天要保护水源
及时清除水源地周边及上游的污泥、垃圾、动物粪便、动物死尸等污染源,尤其要做好厕所等关键部位的清洁卫生。
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汛期要密切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饮食起居要规律,避免过度劳累,随时注意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