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整本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动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阅读要求逐步提高。在本学期的校级磨课活动中,我也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我选择是的《十万个为什么》推进课。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类作品,对学生而言则是一本比较枯燥的书、不太容易读的书。因此,在备课之前,我给自己提了以下问题:
1.怎么重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怎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坚持读下去?
3.怎么吸引学生今后还愿意阅读难读的书、或是学术著作一类的书,并且具有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当然,一课一得。课堂上我不可能解决这么多的问题,于是,根据前期调查的学生阅读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交流荐读书目的阅读内容,探索科学世界里的奥秘,分享阅读的快乐。
2.交流阅读方法策略,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初步感知科普作品的语言特色,对阅读科普作品产生兴趣,能自主阅读荐读书目。
回顾整节课,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环节设计清晰,衔接紧凑
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导读,推进,分享。导读侧重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指导;分享侧重阅读成果的展示;而推进课则是对阅读过程中问题的梳理和解决以及学生读不下去的问题。在这节推进课中,我设计了“读内容、读方法、读语言、读更多”几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内容,读到更深层次的方法和语言上,进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新激发出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环节设计是比较清晰,比较有梯度的。
二、重点内容重点解决,深入探索
课堂整体进行的比较顺利。在梳理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疑惑和困难。科普类作品相较于故事类作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持久性都不够理想,很容易读一半读不下去,如果不是任务驱动式地读,可能大部分孩子是不愿意选择这类作品的。因此,在本节推进课上,我重点引导孩子交流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是对阅读进度和阅读效果的检测,也是对这一类作品学生畏难心理的一个引导。课堂上,学生通过自我梳理、同桌讨论、倾听别人的分享,梳理出很多阅读困难,如专业名词不容易理解、故事性不强不愿意读、读不懂等等。
在带领学生梳理了问题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以往的阅读经验,总结阅读方法,有针对性的解决部分阅读困难,分解掉一部分阅读焦虑,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通过后期阅读的观察,这部分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三、遗憾与不足
上完整堂课,我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是有遗憾的艺术”。设计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读语言”的活动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读书籍内容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特点和语言特点,进而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但是在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交流了自己发现的语言特点,没有结合具体的文段内容进行说明,增加学生的印象,“读语言”这一环节不够深入扎实。
子曰:慎始而敬终。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带着学生一步一步行走在阅读的路上,浸润在经典和文字里,终会收获语文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