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教育】—“信息20班新起点 再成长“

.
创建于2023-08-06
阅读 5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2023.8.2号我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学科学习生涯,由修建老师带领,以及来自各学校的“信息科技”教师组成了271教育集团2023暑期新教师培训的“技术20”班。

在课程伊始,修建老师以国务院文件:

《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的生产要素范畴扩大,在传统三大要素基础上,新加入了“技术、数据”要素,生产要素变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种。为切入点,指出,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更新、CHAPGPT的出现,正催生出许多新职业,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需求结构,而我们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培养合格数字公民。

      在听取熊璋教授的报告中我们得知,“2022年新课改后,”信息技术“正式更名为”信息科技“, 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科技的进步,数字素养与技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一种必备素养和技能,学校需要成为数字素养教育和信息科技课程的主阵地。如果把以前选修的信息技术课比喻成“0”,那么现在纳入必修的信息科技课就是“1”,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改为信息科技课,并且列入必修,这是从“0”到“1”的巨大转变。

      “面向课程实施,如果要抓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觉得是信息科技中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新课标专家熊璋

根据熊璋教授的报告,修建老师从以下四点给我们做了详细的阐述:

(1)信息意识

(2)计算思维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信息社会责任


她指出:我们要从新课标出发,研究新课标,打通学科间的逻辑思维,强调计算思维的作用,并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简单的阐述,致力于让我们理清新课改下的义务教育课标以及普通高中课标下的关系,她指出:不管是义教还是高中阶段,都是围绕核心素养层级设计内容,进行计算思维的渗透,让学生逐步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社会 责任感,从而达到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

“各学段之间课程内容侧重点”

      紧接着开始新课标的研读以及答辩,以及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关键是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主要目标。其内涵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四个方面。

以沪教版高中教材为例,都围绕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设计相关的项目学习范例,围绕“情境 →主题→项目学习目标→项目学习指引→知识链接”的项目主线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 识、方法技能、增强信息意识、 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信 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

接下来开始研究学科四大结构,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逻辑结构、价值意义结构四个方面来研究,打破学段之间的差异,建立联系,让自己对学科教材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知识结构:对学科核心知识内容形成模块并贯穿起来,是从学科知识认知的角度按照 一定的逻辑(如学科大概念、单元、项目等)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建构知识之间系统、网状的结构体系,是学科学习后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学科能 力形成的基础。

能力结构: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建构学生已有经验与未 知经验的关系,是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 科素养的梳理,对核心素养的达成以及理解更加清晰,是从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挖掘内在规律,建构逻辑关系的结构体系,是学科思维发展的关键。

逻辑结构:是核心知识与核心知识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在逻辑打 通,在设计单元目标、学时目标时能够抓住重点、理清逻辑。

价值意义结构:直接指向学科本质和学科核心素养,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白为什么、怎 么做等问题,是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养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的 价值观念,是学科育人的目标追求。

最后,修建老师做出总结:

最后,借用熊璋教授在报告中提出的思想作为结束:为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探索精神、创新理念、自主可控、国家安全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担当。我们能够通过这门课,培养下一代的从容感、幸福感、危机感、使命感、责任感,从今天开始,在未来的五年、十年走到第一方阵,引领教学改革!

阅读 5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