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读书笔记

阿丽
创建于2023-08-04
阅读 26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黄厚江,江苏盐城人,基础教育首批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全面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主张,倡导的“本色语文”和“语文共生教学”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获得两项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项国家教学成果奖。出版《语文的原点》《享受语文课堂》《你也可以这样教阅读》《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论语读人》《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和长篇小说《红茅草》等。

我的师父黄厚江老师常自称是“农民的儿子”。这其实不是自谦,我猜想,他内心对此大约有些小小的自得。好的农夫不会将优质的种子私藏起来,而是会拿出来与人分享。师父就是这样的好“农夫”,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切妙境皆共生。”——徐飞

全书共五章:第一章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第二章回望语文教学的原点,第三章追寻语文教学的共生,第四章阅读教学的原点主张与共生教学,第五章写作教学的原点主张和共生教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杨九俊在代序里知人论世从黄老师的成长经历、教学主张、超越精神、学术品格等方面解读黄老师。

黄老师在前言部分提到:“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认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都有且什么都是语文”。第一章里提到语文教学的浮泛化主要体现在脱离教学实际、远离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如拔高、说教、过分关注教学形式、对文本架空分析),语文教学的狭隘化主要表现有以结论的传递、狭义知识的学习、各种方法技巧的学习、考试训练为中心四方面。针对这两种严重影响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浮泛化和狭隘化现象,黄老师提出了语文本色教学的系统主张,倡导从语文的原点出发,积极探索语文共生教学,努力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        

第二章回望语文教学的原点图片中的三个问题引人深思。语文本色教学有关于语文教学的系统主张,其中最核心的有如下方面:一、在实现语文“工具性”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其“人文性”价值,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而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首先,要用符合母语学习规律的方法。其次,主要是用语言的方法。第三,让非语言活动为语言活动服务,最后,还要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第三章追寻语文教学的共生。本色语文是系统的教学主张,语文共生教学是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结论化和过程缺失,在丰富的课堂实践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共生理论总结提出的教学方法。共生教学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体现和完善,着眼于教和学的融合,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素养。语文共生教学的鲜明特征是共生共长、以活激活诸元和谐。核心纲领是用阅读教阅读,用写作教写作;在阅读中教阅读,在写作中教写作;大家一起学阅读,大家一起学写作。语文共生教学法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共生教学的操作要领:一、选好共生原点(阅读共生教学常见的有文本的节点、文体的特征、各种凭借、文本的改造、语言活动文本处理策略,写作共生教学有一个作文题目、一则写作材料、一篇学生习作、一篇半成品写作、一个写作话题、一个名家名篇、一个相关事物);二、激活共生现场。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发现教学现场的共生点、善于激活学生现场的学习热情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深度引领;三、促进共生过程。应体现这些基本要求:过程推进要聚焦于共生原点、教学内容生成和教学过程生长统一、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教学过程生长统一、主干共生和枝叶共生的统一。

共生教学特别关注教学现场的教学价值,特别追求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多元性,但共生教学的教学过程必须保证课堂的成长沿着健康的方向,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生长。这个积极向上的成长,首先体现在有明确的方向。共生教学的过程,必须体现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引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复越是共生的课堂,教师的引领责任就越重要,引领的意义和难度也就越大。


第四章阅读教学的原点主张与共生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1.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阅读的习惯、环境,阅读量的积累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2.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积累语言、知识、生活、思想和感情。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1.以文本理解为基础(朗读和默读、层次分析和内容归纳、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都是很好的方法),2.以问题探讨为引领,3.以语言活动为主体。

第五章写作教学的原点主张与共生教学。在作文教学基本定位的基础上黄老师提出了作文教学基本策略:一、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两者结合和补充。二、建构立体化写作空间,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三、系统训练和散点式训练相结合。四、优化教学行为和教学机制,努力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

阅读 26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