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心育雏鹰游学组三苏祠游学记

蕖(唐果妈妈)
创建于2023-08-04
阅读 22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一个人,他身在千年之前,却一直活在我们身边,带给我们千年的影响。他对猪肉烹饪进行改良,让猪肉端上我们的餐桌。他是成语大王,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他是“呵呵”达人,网络词语“呵呵”在千年前就被他用的纯熟。他是小学段唯一收入诗、词、文章多文体的文学家,总共7篇。他亲手设计为杭州留下的“三潭映月”不仅是西湖的一抹景色,也是一元纸币后面的图案……

        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钱穆说“他是罕见的千古完人”

       他是谁?

       他就是苏东坡。

       要了解苏东坡,就不能不去三苏祠。这里是他曾经长大和生活过的地方,是三苏传奇的起点,更是苏东坡跌宕人生开启的地方。

  阳光心育雏鹰游学组去年计划暑假游学,在前年参与了毛毛虫游学联盟的几次游学讨论后(感谢豆妈最先发起这项活动),去年又做了四次游学讨论。在这两年中,我们看有关苏东坡的传记和纪录片,读他的诗词,讲他的故事,制作和品尝与他相关的美食,学唱《明月几时有》、《猪肉颂》等歌曲……

  今年七月,迟到一年的游学活动终于要启动了。

  虽然经历多次游学讨论,但毕竟已是一年前的事了。综合考虑我们的时间与精力,参考了阳光心育其他组的游学经验,与小心友商量后,这次的游学活动的解说重任就由小心友来担纲吧!

  小心友领了任务后,搜资料,做笔记,各自在家认真准备。第一张图片是瀚瀚和可可游学当天早上在酒店还在抓紧时间熟悉资料,第三张图片是张炀和轩轩两家应景搞的家庭茶会🌹🌹🌹

  大心友瀚瀚妈妈也做了充分准备👍🏻👍🏻👍🏻

  为了让活动更有意思点,请各位小心友再加点料。也是在这个时刻我更深刻体会游前学习的重要性。

  7.22日了,出发!

  到达眉山,先饱餐一顿。东坡肘子在孩子那一桌,摄影官还没来得及拍个整样,肉就被瓜分的差不多了。还好,一个个孝顺儿争相给各自老爹分享了一口。

  下午,孩子们做最后一次讨论,三位美妈顶着烈日去水街探访美食。最后,一致决定晚餐简单,逛街为重。

  简餐过后,逛水街。领略大宋不夜城的美景。

  7.23日,大暑。热腾腾的节气,火辣辣阳光,欢迎我们来到了三苏祠。

  主持人唐唐做了简单的开场白,直接进入他要解说的第一个主题:南大门。

  南大门,也就是三苏祠的正门。大门正上方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题“三苏祠”的镏金横匾。檐柱楹联“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此乃辽东人姜书阁撰书。“克绍”之义,则谓能而继承;“箕裘”之义,则谓先祖之业。楹联的意思就是“三苏继承家学,皆成大文豪;道德文章,声名远播,使后人景仰儋思。”门柱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此乃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教授向楚撰文,四川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书。

       这两幅楹联中有一幅被视为三苏祠的形象代言首选,大家在门口品味后各有各的答案。三苏祠现有楹联60余副,你也可以看过之后再做评判这个“形象代言首选”是否名副其实。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这里有两棵古银杏树。这两棵古银杏树有600年历史,都是雄树,号“双雄奇峰”。当地人把他们看做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化身。苏轼曾说“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是我的弟弟,更是我的挚友。而苏辙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意思是抚养我的时候是兄长,教诲我的时候是老师。

  苏轼一生写了244首与苏辙相关的诗词,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身在古树下,大小心友共吟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

00:10
00:24

  进正大门右侧,与两棵银杏树远远相对有一棵黄葛树,有千年之寿,号“眉州第一树”,被比作是苏老泉。见三棵古木如三苏立前,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千年时光,草木有情,三苏胜迹,悠远遗香。

  穿过两棵银杏树与南大门正对的建筑就是前厅。三苏祠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前厅为中轴线上南大门后第一座建筑,正对飨殿,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门楣正中一匾为道光十四年(1834年)眉州知州洪运开书“文献一家”。“文献”,古指圣贤。门枋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前厅门前有两通御制碑,这是南宋孝宗皇帝赵昚(shèn)恢复了苏轼的名誉,追封了苏轼,谥号“文忠”,而且为苏轼即将发行的文集作了赞并序,后来被刻在了两通石碑上放置在这里,流芳百世。前厅左右两侧的耳房分别立着9通石碑,记载着三苏祠历代的变迁、维修和扩建的过程。

  轩轩讲解飨殿,全程脱稿解说,表现大方 ,口齿清晰👍

00:11
00:14
00:17

  穿过前厅,便是飨殿,曰正殿,乃供奉、祭祀三苏父子之地。殿前三楹有清代题匾三架。中为“是父是子”,东为“文章气节”,西为“文峰鼎峙”。建于康熙四年(1665),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为第一进四合院。前楹门楣悬挂三匾: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眉州知州蔡宗建书“是父是子”,意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就有这样优秀的儿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川督学使刘锡嘏书“文章气节”,意为三苏父子的文章宏伟博辩,品格超尘脱俗,为后世敬仰;康熙四十三年(1704),眉州知州金一凤题,乾隆十六年(1752),眉州知州宋载书“文峰鼎峙。”意为三苏父子如文坛的三座雄伟的高峰,鼎足而立,相互辉映,雄视百代。

        在进入飨殿前,可欣赏到三苏祠一对有名的长联,撰联者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时任眉州州判,就是副知州的云南丽江县拔汞杨庆远。上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下联:“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这幅长联的意思是说,三苏父子做官的踪迹尽管渺茫难觅,然而他们的成就依然雄视千古,器识文章如江河行地,气势宏雄远达,不同凡响;天意本来就是有所寄托的,即使经历磨难,依旧能激浊扬清,保持高尚的情操,父子兄弟就像风雨陪伴的名山一样,愈加显得伟岸清奇。

       飨殿前,右有一铁钟,左有一大鼓。提到钟鼓,大家很多会首先想到寺院中的“晨钟暮鼓”,那三苏祠中为何会有钟鼓呢?明代天顺元年,刘可海送儿子到眉州参加府试。古时有一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考试前两父子来三苏祠虔诚拜谒三苏,为表诚意,刘可海捐赠了这口钟。鸣钟的声音“zhong”与“高中”的“中”同音,后来又捐赠鼓,击鼓的声音“tong”与“一路畅通”的“通”同音。他希望儿子可以高中,可以一帆风顺。三苏祠的钟鼓就是从这时开始存在的,这口钟一直保存至今,鼓因战火毁坏后配新鼓。而拜谒三苏的习俗更是延续至今,每年有大量学子前来三苏祠拜谒三苏。在我们参观的同时,正好有一组学子正在进行拜谒祭祀的活动。

     瀚瀚接棒介绍启贤堂。启贤,承前启后之义,此处供奉苏氏祖先牌位之地。

      此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后多次维修,仍保持原貌。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屋面。堂上匾额“启贤堂”乃李一氓(曾任中联部副部长)1979年书。联一副由杜重划书:“堂上四库书,门前万竿竹。”

       启贤堂内,挂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之像。苏味道原栾城人(河北赵州),唐武则天时,凤阁鸾台三品(宰相),后因与武则天政见不合,被贬至眉州刺史。殿内兼陈列东坡书法影印手迹,珍贵碑文拓本,以及苏氏世系简表与及苏氏家谱,其上有三苏父子之遗像。

       启贤堂前院,植名花异卉,每至仲秋,金银桂树吐蕊,香溢祠园。

  启贤堂的西侧有苏宅古井和黄荆树,都是保存至今的苏家遗迹。古井是苏家当年取水的水井。据说,古井源头与蟆颐观山中老人泉相通,井水清纯甘冽,从不枯竭。古井中还有一座神龛,据说也是三苏祠最古老的遗存之一。这口古井孕育了三位大文豪,三苏文化从这里发源,世代流淌。

       千年黄荆树,同样是苏宅遗存。相传为苏洵夫妇亲自栽种。在四川有句俗语“黄荆条下出好人”,想必这棵树便是对苏轼、苏辙的鞭策和鼓励,也是督促兄弟俩“奋厉有当世志”自律自励。黄荆树是落叶灌木,在三苏祠却神奇地长成了乔木。90年代初,黄荆树枯死,树的主干已经成了千年木化石,但它周围的新枝绿叶却层出不穷。这寓意三苏家风家训美德,三苏父子不折不挠精神的传承。

  用古井水洗洗手,希望小心友也能沾到三苏的才气。

  果果接棒讲解来凤轩和披风榭。

      来凤轩原系苏轼兄弟少年时之寝室,亦为书房,又名南轩。苏轼在《南轩梦语》里写道:“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既觉,惘然怀思久之,南轩,先君名之曰‘来风’者也。”“来凤轩”原来叫“来风轩”。对取名特别考究的“先君”苏洵取个“来风”是何意思?窗明几净,清风徐来,真是读书的好地方?“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是当年来风轩的情形。苏洵以励兄弟二人,勤学上进,博学多才,将其取名“来风轩”。苏洵在这里陪两个儿子一起读书,教育非常严厉。在海南流放时,60多岁的苏轼还梦到被父亲提问背诵《春秋》,结果从梦中惊醒,“犹如挂钩鱼”。       

        嘉佑二年(1057),苏轼兄弟二人同中进士后,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于嘉佑三年(1058),题诗《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曰“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之诗句。他赞苏洵之儿苏轼、苏辙,年少博学,进士及弟,声震天下,犹两只神奇之“雏凤凰”。以此,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

  书房坐坐,苏轼苏辙两兄弟当年用功读书的氛围你们感受到了吗?

  披风榭在来凤轩西偏南,瑞莲西池北岸,坐南朝北。重檐歇山式,一楼一底,底层四周置飞来椅。面阔进深九米,榭高十米。檐上悬挂前国防部长张爱萍草书匾:“披风榭”,下檐悬“浩然正气”匾。

  披风榭的前身在眉州城内环湖中的高土台上。那是南宋嘉定年间,魏了翁知眉州时,在今眉山老城小北街后田坝,疏沼建环湖。湖上筑翠洞、书台、起文堂、披风榭。南宋淳熙年间,诗人陆游来眉州,游环湖,登披风榭,拜苏东坡遗像,并题诗《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其“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故眉山又曰“诗书城”。以此,皆成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之文化圣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陆游、魏了翁,遂在三苏祠内重建此座披风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榭一般指四面透风,视野开阔的建筑。累了,就在这儿坐坐休息片刻,顺道来场诗词大会。

00:23
00:20

  彬彬讲解连鳌山石刻,也是全程脱稿,表现不输哥哥们👍🏻

       连鳌山石刻乃苏轼十七岁时之大笔书法,“连鳌山”三字原迹在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是苏轼十七岁时与弟苏辙,好友家定国、家安国、家勤国三兄弟同游连鳌山时所书。连鳌山本有同登榜首之意,所巧是东坡手书连鳌山之后之第四年,苏轼、苏辙与家氏三兄弟果同科中进士,同占鳌头。明代《蜀中名胜记载》,“连鳌山”三字雄劲飞动,大如屋宇。“连“字长3.15米,宽3.2米;“鳌”字长3.5米,宽3.2米;“山”字长3.2米,宽3米。这也是保存至今最大的苏轼手迹石刻。

  再往前我们路过了八娘伴母像。王一阳中气十足声音洪亮地为我们做了解说。

00:27

  八娘伴母像,即苏母程夫人与小女苏八娘。程夫人,出生名门望族,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知书达理,端庄贤淑,乐善好施。三苏父子之成就,程夫人居其首功,既勉励夫君读书,亦乃两子启蒙之师。司马光曾为她写《墓志铭》:“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现在有人把她和孟子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贤母,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苏洵年少不好学,程夫人晓以大义,使其刻苦攻读;教子甚是有方,不残鸟雀、不发宿藏、教子立志,要苏轼以“能死直道”之范滂为象。苏轼、苏辙之极高成就及言举斯心,与苏氏家风家教“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等密不可分。

     苏八娘,苏轼之姐,她才貌双绝,16岁时嫁给了表兄程之才即程夫人兄长之子,因受程家虐待,两年后便抑郁而终。由此,苏程两家断交四十余年。苏东坡被贬惠州之时,与程相遇,程有意交好,终冰释前嫌。冯梦龙在《警世恒言》中,把她写成了苏轼的妹妹,嫁给了秦观,演绎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顺着程夫人与八娘的目光,我们看到了这艘1:1比例还原的游船模型:船坞。这是纪念三苏父子坐船沿水路出川前往开封参加考试的一个经历。

       船坞位于三苏祠主体建筑西侧,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单檐,前部为歇山式屋顶,后部为圆形攒尖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穿斗屋架。总长20米,最宽处为5.5米,共11根柱子。船头向东,有石跳板可上下船亭。船头为平台,到船舱有两级台阶,船舱边缘设木质美人靠。船头还有桂花一株,胸径近30厘米,恰如撑船的篙竿。远远看去,这只船正撑足力气,穿桥而过。

       三苏父子就是从这里南行,“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开启了他们的传奇人生。

  偶遇大咖说讲师D先生带着几个孩子也刚好在船坞,彬彬的气势不输金牌讲师哦!

00:18
00:18

  咦?发现了印章。有备而来的小心友纷纷掏出准备好的笔记本。“到此一游”印怎么也得来一个。

  终于来到了可可心心恋恋的百坡亭。

00:18

  南宋时州守魏了翁疏凿环湖后,于湖上筑修了百坡亭,后环湖与百坡亭俱毁。后代诗人曾因此而慨叹:“百坡何处问荒亭,池馆犹存菡萏青。寂寞江山空有泪,飘零词客岂无灵!”

      现百坡亭,则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之重建,是横跨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亭长20米,中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亭边设美人靠,供游人临池俯瞰,唤鱼赏荷。宋元祐六年(1091),苏轼知颖州(今安徽阜阳),曾作诗《泛颖》“上流直而清,下流曲而漪。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

       亭以“百坡”命名,吴伯萧补书,寓意望出更多东坡式之杰出人物。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此亭为观鱼赏荷之佳境。北京陶然亭公园按原样复建。此亭东连西厢房,快雨亭,西对碑亭(原消寒宫)。

  保存在三苏祠西厢房的千年荔枝树,为我们讲述的是一段苏轼的悠悠家乡情怀。熙宁元年(1068),苏洵在京城开封去世后,苏轼兄弟将父亲送回眉山安葬。在为父亲苏洵守丧期间,苏轼与王庆源、杨君素、蔡子华三位长辈共同栽种了这株荔枝树,并约定荔枝树长成就回归家乡眉山。但世事难料,苏轼这一去,便再也没能如约回到家乡。元祐五年(1090)二月,苏轼在杭州写下了《寄蔡子华》诗;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荔枝树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适合在南方地方种植(广东、福建、台湾)。眉山气候温润潮湿,日照时间偏短,一般不适合种植荔枝。但三苏祠似乎有一种魔力,九百多年前苏东坡亲手种的荔枝树,曾经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苏东坡栽种的那颗荔枝树,在苏宅守候了900多年之后终于根枯枝干。2004年,荔枝树根部开始腐烂,三苏祠工作人员把它挖出来做成根雕,就是我们现在眼前这株并蒂丹荔根雕。为了纪念东坡,2007年,三苏祠的工作人员又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荔枝树。经过十多年的精心呵护,如今又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17年,更是首次出现大面积挂果。

        在有关文献记载,三苏祠这颗荔枝和眉山蟆颐观的荔枝,是中国纬度最高的荔枝。 蟆颐观那棵已经不在了,三苏祠这棵更显得珍贵。这是苏东坡千古乡愁的延续,也是东坡故人对苏东坡的深切怀念。

00:18

  洗砚池,由刘阳解说。

       洗砚池,也是苏家遗迹。八角方池,水清碧绿,池壁之上,刻苏轼《天石砚铭并序》。苏轼年少,外出游玩,偶得一石,形似如鱼,其表温润晶莹,且点缀细小银星。用此当砚台,发墨甚好。苏洵曰:“此乃天然砚,有祥瑞之兆。”苏轼取名“天石砚”。每日书毕,来池将其洗涤以净,故名“洗砚池”。时间长了,池里的鱼也被染黑了,后人就给了他一个美称:东坡墨鱼。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这方砚台散落。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重新启用,砚台失而复得,苏轼很是高兴,并把砚台交给儿子苏迨dai和苏过。

  来到瑞莲亭,众人已显疲态。张炀一番解说,把大家的兴致又提起来了。

00:44
00:26

  瑞莲亭,重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八角十二柱,攒尖式屋顶,亭顶为花瓶状饰物,八条脊上均有走兽饰物,房面为筒瓦覆盖。亭高7.9米,宽6.398米。亭门开于东面,有小桥与岸相通,亭四周有飞来椅。亭内悬匾“瑞莲重现”四字,由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四川巡抚能泰书。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后,将原池凿为东、西二池。相传苏洵手植莲花于池中,时值苏轼兄弟进士及第,池中莲开并蒂,为祥瑞之兆,故将此池名为瑞莲池。池水清清,荷舞罗裙,锦鲤游移。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一园林。

      明成化年间,“苏池瑞莲”曾被誉为眉州八景之一。州牧许仁曾赋诗云:“可人千载尚流芳,故宅池中并蒂香。莫讶为祥在科甲,生前元自擅文章。”

        我们逛了一圈才发现,瑞莲亭就在古井和黄荆树的旁边。

  东坡盘陀像,本位于披风榭正北面之水渠上,康康把解说放到了瑞莲亭里。站在亭中,隔着池塘远远望去,仿佛苏东坡也正望着我们,想听我们在说些什么。

       东坡盘陀像重约60吨,像与基石相连,总高4.1米,宽4米,厚2米,像肩宽0.9米。此雕像之据,则依《东坡盘陀画像碑》。苏东坡头戴高高之东坡帽,身着普通文士服,坐于大石之上。大石置于水中,寄寓东坡一声栉风沐雨,如中流砥柱。此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四川雕塑院赵树同先生设计与施工,1982年4月动工,历时80余天,乃全国最好之东坡盘陀像。

        最后康康妈妈还给大家分享了程夫人给苏轼讲《范滂传》的故事。知道吗?范滂有个后人,一生刚正不阿,是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苏轼童年时听到他和欧阳修的大名,深受鼓舞。此人为我们留下了“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小心友的解说结束了,但三苏祠的美景没有逛够,三苏的故事我们也还没读够。

  我们最后从三苏祠的西大门出来。西大门门匾上的“三苏祠”三个大字也是清朝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确实应该记住何绍基。因为他当年担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州监考举子,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到一个亭子避雨,所以取名为快雨亭,同时手书“三苏祠”。门前一副楹联:古今三手笔,天地一眉山。

  自助火锅聚餐。小心友解说辛苦了,吃吃喝喝,好好放松,感情又进一分。

  经过讨论,确定最后积分方案。算分,审核,准备奖励。大家觉得最合适的奖励应该是什么?

  我们给出的方案是:钱💰。颁奖仪式简单而快乐,小心友自己手舞足蹈唱歌造势。

来,显显眼。

  接下来的总结讨论上可可主动发言,为游学做了经典总结。

00:58
00:24

  当天晚上,小领导可可如约交出了自己的游记👍🏻👍🏻👍🏻

  因为赶路没来得及发言的大心友也分别做了简单的总结。

  小心友各自准备的问题,大家有兴趣也可以解答一下。

  第一次参与并组织游学带给我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单就三苏祠而言,我觉得至少应该经历看、听、说三个阶段。游前学习的看与听是对三苏的了解,游中的看与听是亲身的感受,说是将自己的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有提炼和升华的意义。游后的讨论是总结,更是展望。唐果虽然没做总结,但已提出:可不可以做李白的游学,做诸葛亮的游学……种子已种下,我们期待。

        最后特别感谢阳光心育创始人赵老师,他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和孩子指明成长方向,让在社会洪流中挣扎、不知所措的我们逐渐踏实而坚定。

  此次孩子唱主角,我觉得自己没有看够品够感受够。有机会再去,我要从西门入,由西向东,按照这个游览图,慢慢逛,细细品,好好看个够。有缘者可以约到一起,以此美篇为凭。

  文末分享这几天遵义游学心友的感言。分身乏术,心向望之。那么阳光心育到底是个什么组织呢?

  阳光心育亲子共读会“是一个纯净公益性质的亲子自主互助的自成长学习型社群。群体遵循“阳光心育大阅读”路线,践行“读自然”,“读经典”,“读生活”理念。社群以“有趣有益”为引导原则,以“趣味化“,“生活化”,“群体化”,“家学化”为基础风格……

       社群向所有重视小孩心灵成长,性情丰满,精神健康的亲子开放!(有希望进一步了解更多情况的朋友,可以在留言区留言)。

阅读 22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