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语文教研组长为我们推荐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抛开师范大学的专业学习和备考招教时所学的教育理论,惭愧地说,这是自己从教十年读的第一本语文教育专著。没有想象中的枯燥难懂,反而感觉很亲切、接地气。因为书中有很多举例,自己想详细了解,所以读完自己又借了黄老师的《作文课的味道——听黄厚江讲作文》来读。
初看封面,就在想作文课的味道,会是怎样的味道?封面有专家介绍黄老师的语文本色教学和对黄老师作文课的评价。其中肖培东和徐飞老师的话,让我对黄老师的作文课,又多了几分向往。
肖培东老师说:“很多次,我会在黄老师的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退回了时光。和学生一样,我认认真真地想着,实实在在地写着,开开心心地成长着。不知不觉,会读书了,会写文了,然后我觉得我更懂语文了。他,让我想到长满绿叶的大树,芳香温暖的原野托载风帆的大海。本色,共生,最让他的语文化成流淌乳汁的朴实生动的土地。”
徐飞老师这样说:“听黄老师的作文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沉浸在课堂中,或思考或体悟。黄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知不觉在一种氛围中受到濡染、熏陶。聊天式课堂,看似随意,甚至有些散乱,实则有大学问,因为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出来,言语生命获得了自生长。”
徐飞老师为师父黄厚江老师写了序《学问深处是性情——记“语文农夫”黄厚江》。印象最深的有这些话:“师父如农民般质朴,这份质朴中带着些倔强。他看不惯花里胡哨的语文教学流派招式,认为语文应以本色、自然的面目示人。在语文教育这块土地上,他就像个朴实本分的老农,执著倔强地守护着自己的园子。
听过师父讲座的老师,都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他总爱用通俗的比喻将深奥的理论表达得浅显易懂,让人听后难以忘记。他常用的比喻,也散发着农民的质朴气息:‘语文是农业,用太多化肥不好。’‘本色语文就像农民种地,要在自己的地里种自己的庄稼,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种菜中喜欢种菜,在种菜中学会种菜。’ 质朴平易的表达中蕴含着大智慧、大学问。”
今天读了第一章《作文指导课》。每节课分三部分:教学实录、听课者说和学生习作。(目录里未显示,但每一章结束后都有相关链接🔗第一章链接是:《作文指导课的课型特点及操作》个人很喜欢这样总结性的方式)
第一节是关于《记叙文中的描写——写一件事》从生活中丢东西挖掘细节,交流写作。
现在提倡“教——学——评”一体化,黄老师做得特别好!
《写出人物特点》课堂实录部分展示
学生习作代表展示
第3节课《主题的提炼与角度的选择》带着“故事”的种子进课堂,开主题角度选择的“花🌺”
根据不同主题补写的结尾。
第4节课《议论性材料的分析与立意的选择》材料是一则非洲谚语,也是苏州高三模拟考试的作文题: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黄老师从询问愿意选择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说说原因进入课堂。最后以提醒同学们结束:当我们对材料有了深入的分析之后,选择观点时,既要言由衷发,又要切合题目;既要吃准命题意图,又要有自己的思考;不仅要力求新颖,更要能够自圆其说。当然,要真正做好,还要我们多练习,多思考,思考题目,更要思考生活。
江苏省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金友珍老师评课题目是《共生写作教学的原点与拐点》。开头的段落真的是一线老师作文教学的现状。
很多时候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或讲评总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或思维移交给学生,又不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而作文需要的正是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或历史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始终是作文的主体,教师的身份只是也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因此,教师只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去有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拥有自己的思考结论,在师生共生的过程中逐步展开、完善对一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最终真正达成“教学相长”。
作文指导课应处理好的关系:点面、读写、学用、教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