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以后它有多高?只有很少的人会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实际上折叠51次之后它的高度可以从地球到太阳走一个来回。没错,是一个来回。再小的单位,经过倍增叠加也会变成一个非常震撼的数字。回顾每一次的学习和培训不正是这样的一种“折叠”吗?
7月30日,在宣州区小学英语教研员孙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参加了由安徽省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承办、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协办的2023年安徽省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培训。此次培训以新课标为根基,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把握方向又落地课堂,让我看到向专业深处扎根的重要性,同时也在思考如何做一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深耕者。
华东师范大学培训的四天在充实的学习中压缩和流逝,感谢这几天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也让我更加坚定求真与独立思考。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上海中小学外语委员会小学分会副会长王珏老师的讲座《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路径与思考》。 可能是因为今年三月份在孙萍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参与了安徽省小学英语寒暑假作业的编写工作,还记得最初编写时的迷茫和困惑,后来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才渐渐拨开云雾,而去年也参加过省、市两级作业设计比赛,所以对王老师的这一场讲座格外关注。王珏老师是从一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所谓“匠心”二字,而她匠心精神的背后,其实是笃志钻研,是凝神深耕,是沉潜用心。在她深入浅出的讲解中,这两年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大观念”“核心素养”“学科融合”等名词放在作业设计这一块领域中似乎有了新的定义和理解。
王老师的讲座带给了我很多感悟,总结起来,所谓“作业”其实就是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任务,作业是教学和评价的中间过渡平衡支点。在解决通过作业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何为“核心素养”,王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业中要让学生知晓知识能力与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其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和人格品性。那么具体到单元整体作业设计上,第一步就是要从制定整体作业目标开始,确定素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解读教材内容,思考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什么,从而梳理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掌握学生的已知、应知和能知。从知识、能力到素养,进而设定作业目标向宽度拓展,向深度挖掘。其次教师应创设主题式情境,走进儿童生活,设计运用型作业,让孩子“愿意做”。只有孩子愿意做,作业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其评价功能才能被体现出来。主题决定情境,情境源于生活,王老师设计的作业中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元素,设计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任务,同时融入单元核心语言知识,整体作业的内容是融合贯通的而不是“各自为营”。王老师还提到了“绘制学生画像”这一步骤,这就要求教师学会优化作业设计,那么编排递进式作业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运用型作业符合认知发展,让学生“可以做”、“分层做”,让学生通过作业拾级而上,在作业中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此外,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还要渗透人文性思想,使作业落实“学科育人”,让学生“做出特色”、“做的有意义”。最后针对作业评价,王老师让我明白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评价不是为了筛选,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为了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教师在批改和反馈时需要改变一些理念和行为,牢记根据作业目标对应学生所给作业结果,遇到不是自己预设的答案时请记得停下来想一想,查一查,问一问身边的同事。
培训已结束,思考还在继续,也许有些浅薄但在思考总是一件好事。感谢此次培训,感谢各位专家答疑解惑,一只烛光是可以为踟蹰徘徊的旅人燃起再次出发的希望。愿你我皆能散发内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