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三位一体新模式,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找准发展重点,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2023年7月16日,筑梦星子实践团在驻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工作队队员兼驻四方村第一书记何保明的带领下,深入星子镇四方村玉米种植基地,探索如何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品质。
走进玉米种植基地,聚焦乡村振兴新态势
实践团了解到,四方村耕地面积小,连片的耕地更是不多,且由于青壮年人口外流,劳动力紧缺,产业规模小、弱。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今年以来,四方村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乡村振兴冲刺“第一棒”,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建设,促进富民增收。
四方村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钾、镁、锌等元素。在何书记的带领下,四方村利用优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玉米种植产业。据了解,该村已落实玉米种植面积200亩;今年7月份,玉米种植基地第一批收成,亩产2000多斤,产量十分可观,预计到2023年11月前,该玉米种植基地获得第三批收成。第三批收成后,该玉米种植基地预留了50亩地试行种植连州菜心,做到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出率,打造成为优质农业种植基地。其规模化的可持续种植生产模式也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加入,促进当地现代农业发展。
着力农业现代化发展,赋予乡村振兴新动能
据悉,原先玉米种植基地是村民自种田,种植作物种类多样,无法形成规模化发展,也就意味着作物收成受气候影响更大,从而使居民收入不稳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何书记上任后推出土地流转机制,将村民的土地统一归集起来,再引进专业的农业公司种植玉米,实现整个地块的规模种植与管理。
实践团在与玉米种植基地老板的沟通中得知,老板在今年3月份与政府签订了为期5年的合同。老板表示,基地种植出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佛山、深圳与长沙,且基地已与广西垂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已购有80吨有机水溶肥,水肥一体的施肥模式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是农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敲门砖;而基地现阶段采用操作无人机的方式为作物打药,一个人打完200亩地只需3个小时,充分展现出了现代化技术的便捷;后续,基地还会引入输送带、分拣器等更多机器化装备。农业公司的专业技术与现代化工具赋予了农产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动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各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四方村玉米种植基地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核心是通过四方村的村集体组织,将农民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村集体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玉米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村集体和农业企业合作,将农产品销售给企业,并且提供市场保障和价格保证。农民可以通过合作与企业直接签订合同,确保自己的收入稳定和销售渠道固定。该玉米种植基地以其壮观的规模和创新的发展模式成为星子镇乡村振兴的亮点之一。
“村集体+公司+农户”这一绿色发展模式为玉米种植基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公司的引入,农民不仅可以从土地租金和工资中获得收入,还能够享受到农业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这一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农民自行种植的限制,将乡村资源和农业生产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同时,农业公司的引入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依托互联网传播优势,呈现玉米种植好风貌
清风徐徐,实践团成员头顶烈日踏入这一望无际的玉米穗浪中,用镜头记录这大自然馈赠的美景,用文笔赞叹这清风烈日下的景象,依托“互联网+玉米”的宣传方式,通过公众号、小视频等平台展示玉米产业的种植模式,让更多人注意到这片玉米地,注意到玉米种植背后蕴藏着的产业振兴新模式。
此次实践团调研结论表示,“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参考。通过土地流转和企业引入,将农民的土地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与此同时,农业公司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收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实践团呼吁各地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动乡村振兴新引擎,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