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心灵旅行。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定南县第二小学开展了暑期教师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下是我们四年级组老师们的阅读心得!
语文组
生命是一次单程旅行,没有回头的路让我们再次来过,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粒种子都有一个开花的梦想,每一本书都能给我们带来一段奇妙的心灵旅程。
教室到底是什么?书中告诉我,“教室”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完全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我不禁沉思,我的教室里是什么?是阅览室?是探究室?是操作间还是是展览室?我认为,教室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工作的“根据地”,更是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第二家园。只要我们都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根据地”,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我们想让它成为的任何一间教室,成为一间完美教室。
——徐秀梅
读了《一间长大的教室》让我明白了:教室是空间,日子是时间。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惜,比如开学日、毕业日,学生生日等。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子,如果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把他们擦亮。这些日子,就会写在学校的历史上,写在学生的心坎上。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富于生命意义的人。所以课堂必须传递生命的气息,张扬教育生命的活力,从生命的高度关注灵魂的塑造、人格精神的提升、生命情感的化育,使学生用生命智慧生命价值进行生命创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陈晓芹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31个个性化的教室,并讲述了几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故事中老师和孩子们所创造的奇迹打破了我们固有的思维,为什么他们能够创造奇迹呢?因为他们所在的教室,比我们认为的教室多了其多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东西!
教室是空间,日子是时间。教室里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惜,比如开学日、毕业日,学生生日等。这些看似平凡普通的日子,如果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够把他们擦亮。这些日子,就会写在学校的历史上,写在学生的心坎上。
——朱海红
教育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和人生幸福的寄托与牵挂;而我们,无论有多少要求和任务,有一种责任与信仰永远也不会改变,那就是:要守住一间教室,让生命在里面开花。
不禁想到鲁迅的《故乡》结尾:“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理想的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或没有更大的希望。
其实,我也想牵着蜗牛散步,也想让蜗牛牵我去散步,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每个班上牵上一两只蜗牛,带他们去散步,闻闻路上的花香,听听路上的鸟鸣,看看满天的星星,我坚信,这些蜗牛定能如迟开的花蕾在某一天悄然开放,芬芳满园。终有一天,大家会发现人间一切的美好。
——叶敏
最近我阅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颇受感动,深受启发,在此谈一点自己的粗浅心得。教室虽小,却是学校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样告诉我:“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体成员学习、生活、成长的共同的生命栖居室”。教室是学生的家,教室应该属于学生。让我们把微笑带进教室,把赏识带进教室,关注每一个日子,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完美教室就不再遥远。
——钟梦颖
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让我明白,新教育提倡让教师守住教室,让师生的生命在教室里开花。我想,唯有和谐的教育才能缔造完美教室,唯有充满爱的教育、有尊重和理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首先,没有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老师的爱会把学生的悲伤和孤独赶走,把欢乐和温暖带给学生;老师的爱会把学生的心扉打开,让幸福之花盛开在师生心间。做为老师,将爱心与智慧结合,才会使教育过程变成一种美的享受。正如书中让我感动的,一间普通的教室因为有师生的爱而光芒四射,创造出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其次,尊重是教育的基础,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着他们的心跳想事情、做事情,和谐教育就会成为生命成长中最美的旋律。
——陈曦
近期阅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深受教育。从书中我得知教室就是一个充满魔力的词语,是引导我实现理想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它早已不是我以前心中的那所房子,也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地,教室是一个和孩子们一起步入经典世界的殿堂。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做起,关注教室里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角落,守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李苗
这几天一直在读《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初看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教室是一副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开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生命的成长才是新教育的最高目标,新教育人为生命的绽放而存在”。这本书中的教室到底有何魅力,竟能如此完美?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原来,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新教育“完美教室”的美好场景——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教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教室,一个创造奇迹,演绎故事的地方;教室,一个习惯养成、人格成长的场所。
——赖丽花
近期阅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深受教育。在《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一书中,我明白教室的真正含义,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是决定每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整合,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教室,一个生活于同一个教室中的人,应该是一群有着共同梦想,遵守能够实现那个共同梦想的卓越标准的同志者。他们彼此为对方的生命祝福,彼此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诺,共同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共同书写一段生命的传奇。这些都是我努力的方向。
——郭萍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的高效率是必不可少的。抓住现在的孩子对所有事物都追求新鲜感这一心理,化“平凡”为“不平凡”,化“乏味”为“激情”。“课堂过于沉闷似乎成为了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却不得解的问题。而王老师在上作文课《我的老师》时,从咖啡、比萨、大饼开始,让一篇普通的写人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这让我想起我们平时上课,如果只限于课本的资料是枯燥乏味的,如果我们借助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来上课,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他们的班级愿景:用心灵构筑梦想,用激情播撒希望,用行动阳光未来。
——刘海燕
最近读了《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这本书让我再次认识了新教育“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这句话的力量,让我进一步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室里书写教育人生。以前,我总是迈不出有力的步伐,总认为自己不是在塑造灵魂,而是在原地迟疑,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学生的成长,我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扎实的走好每一步。让每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
——魏慧清
《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中“君子兰班”的高波老师,“小豆豆班”的张小琴老师,“阳光班”的王从伦老师......一个个从一线涌现的智慧榜样用他们的匠心给教室加了一点料——稍稍换一种方式,用师生共读共写,亲子共读共写,生生共读共写等深受孩子喜欢的方式,便能让教室图书角这一个小小的角落熠熠生辉,产生巨大的魔力,让孩子们的生命在这个小小的角落浸润书香。孩子们的生命因书香的润泽而丰盈,梦想因书香而开花!孩子们在共读共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用阅读擦亮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生命流淌成长河。在共读共写的过程中,一本本没有刊号的班刊完成了师生共读共写的链接,承载着师生心灵间的对话,实现了师生幸福的梦想。一块块亲子共读共写的展板演绎了一幅幅温馨和谐的亲子共读共写画面。而这一颗颗种子终将会在他们漫长的人生历程中怒放出最美丽的花儿。这个时候生命拔节成长的已经不单单是学生了。家长、老师又何尝不是在阅读中成长呢?
——黄群英
数学组
李美凤
假期读了《牵手两代--幸福路上》,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问题,挖掘问题产生的核心根源。
开篇就让我印象深刻:第一讲是要学会和孩子交流,案例一的妈妈总觉得自己是能看透孩子,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打断孩子的表达,孩子的想法是想挑一根嫩的玉米留给奶奶,但是妈妈说的话却让孩子很受伤很难过,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自私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知觉地犯同样的错,我们应该多听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去诉说,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因此失去了说话的权利,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时间一长,孩子就不愿意表达也会使孩子对家长不信任,甚至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案例二的妈妈却因为嗓子的原因,耐心的听孩子把自己的话说完了,满足了孩子宣泄的欲望。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不要去打断孩子,也不要去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先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情,内心得到滋养和疗愈,对于孩子而言是最好的安慰方式。
在第11页中说到专注是正确倾听的重要前提,在倾听孩子表达的时候,必须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要认真不能敷衍回答孩子的话,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内容和感受上,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
回想自己,我对自己的侄子侄女的很多做法和案例一的妈妈相似,都在用着自以为是正确的方法要求小孩怎么做,忽略了倾听,忽略了他们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读了这本书或许我能借着这种体会和侄子侄女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
叶甘平
读了《牵手两代,幸福路上》这本书,我开始更了解五年级的孩子们,处在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约在 11—13 岁之间,已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善于嫉妒、爱攀比,撒谎现象普遍存在;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不知谦让,以自我为中心,异性间的吸引也初见端倪: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他们无端的拒绝父母,动辄对父母大吼大叫,不听父母的话,出现了一些逆反情绪: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有些紧张,不同程度的有考试焦虑心理;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开,缺三爱心,不知感恩等。他们也由此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压抑,内心产生了许多烦恼和困惑。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这本书选取了生活和学习的片段,每一片段都用自然而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而深刻的心灵对话、美好而耐人寻味的亲子教育故事,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自然揭示并深入解诀对待这些困惑的策略一一其主旨就是家长们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家庭教育本着“交流疏通”的原则,“用爱导航”,循循善诱,耐心交流,合理疏导,以解除孩子的烦恼,促进孩子在德、体、智、个性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孩子健康成长,实现“因教育而幸福”的亲子和“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的最终目标。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将对我之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曾红梅
近日,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分发的《牵手两代,幸福路上》这本书,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讲“溺爱是一种伤害”令我印象颇深,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点个人的感想。
这本书,枚举了大量案例,生动而真实的阐述了“从溺爱和真爱的本质来看,溺爱的本质是控制,真爱的本质是给自由”这个道理。不论是“包办型溺爱”还是“纵容型溺爱”,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是杀伤力极强的“隐形杀手”。为人父母,最要不得的,便是打着“爱”的旗号,处处为孩子包办,事事为孩子代劳。不论孩子多大,都有自己的想法,有应该具备的处事能力。我们倘若真的爱孩子,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去闯,哪怕遭受挫折,对孩子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机会。孩子通过不断试错,具备了自我探索与尝试的勇气和能力,也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
从古至今,有多少因溺爱孩子造成的可怕后果,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某些不合理行为敲响了警钟,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贪图享乐的情况屡见不鲜。倘若我们真正爱孩子、为孩子好,应该从小为孩子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可以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积极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书中有一段话,我特别赞同,“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会越早走上独立之路。溺爱是害,狠心是爱,家长学会爱,孩子赢未来!”
借以此篇读后感,与大家共勉!
何冬梅
别让害羞阻碍成长的脚步,在班级里经常会遇到害羞的孩子,甚至自己以前也是很害羞。害羞并不可怕,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和看待他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善害羞。
害羞其实很普遍。根据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本质上是一个害羞的人有50%。另外有40%的人表示自己曾经很害羞;15%的人表示自己在特定的场合(例如约会)里会害羞。孩子的害羞,其实只是对陌生的客人或环境所产生的回应,虽然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害羞主要取决于身心和家庭因素。改善孩子害羞的心理有以下办法:一、留意害羞的孩子。可以通过孩子在家和学校的表现或者一些小测试了解到害羞的孩子。二、帮助刚入学的孩子适应环境。比如提前了解学校的生活和自己将要学习、生活的环境。三、引导高年级的孩子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让孩子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会持不同的看法。我们要虚心接受。四、鼓励害羞的孩子多与他人接触,多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说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同伴接触,或者带着孩子去别人家里做客,通过提前交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可以让他轻松融入环境。五、了解孩子害羞的原因,对症下药。比如说孩子因为曾经被同伴排斥,家长可以通过在家进行情景演练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鼓励他正确看待他人的看法。六、选择合适的兴趣班,通过兴趣爱好或者体育活动改善自己的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从而改善害羞。
赖雪兰
读了《牵手两代,幸福路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处在五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在 11—13 岁之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出了许多弱点:善于嫉妒、爱攀比,撒谎现象普遍存在;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不知谦让,以自我为中心。在和父母的相处中,他们无端的拒绝父母,动辄对父母大吼大叫,不听父母的话,出现了一些逆反情绪。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有些紧张,不同程度的有考试焦虑心理。平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开,缺少爱心,不知感恩。针对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这本书选取了生活和学习的片段,每一片段都用自然而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而深刻的心灵对话、美好而耐人寻味的亲子教育故事,系统地设计出一系列立足于家庭生活本身、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家庭教育活动,自然揭示并深入解诀对待这些困惑的策略一一其主旨就是家长们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尊重孩子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家庭教育本着“交流疏通”的原则,“用爱导航”,循循善诱,耐心交流,合理疏导,以解除孩子的烦恼,促进孩子在德、体、智、个性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孩子健康成长,实现“因教育而幸福”的亲子和“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的最终目标。这本书将对我之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陈华
“态度决定命运”,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端正态度,习惯成自然,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孩子刚刚有自我意识起,我就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加以规范。尽可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此儿子在学前穿脱衣服、洗脸洗脚、整理玩具、叠被子、洗袜子等都已经能做。我还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学会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家务活进行分配,让孩子力所能及地承担一份,洗碗、拿碗筷、盛饭、扫地、给客人倒茶端水等。在学习上,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孩子要有时间观念,学会分配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多督促勤检查。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理想,我从不叫喊打骂,而是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主动学习。
黄期琦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告诉我们要善于管理钱财,正确处理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这样钱才不会花尽,同样的道理对于小学生也非常适用。
《牵手两代 幸福路上》这本书中提到“6-12岁是孩子理财观念培养的黄金时间,让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知道钱财是来之不易的,慢慢培养孩子勤俭节约和正确的理财习惯,长大以后这对于他的求学和事业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孩子的零用钱来自哪里?孩子的零用钱多半是家长给的,有的孩子会理所应当的认为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同学间也容易形成攀比。所以尽量不要孩子“一伸手”,我们就立刻给零用钱,可以视需求的必要性而定。
孩子的零用钱怎样用?教孩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知识,制作一个统计表,记录收入和支出,当孩子们有花费需求时,问一问孩子要用到哪里?先了解这些需求的原因,比如购买书籍、学习用品、玩具、零食等等,衡量必要性再给,如果是购买游戏币、游戏充值就坚决不能给,否则孩子若发现伸手要零用钱是很容易的事,就更容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有的家长怕孩子乱花钱,对孩子的零花钱控制严格,这反倒会让孩子养成“一拿到钱就快花掉”的习惯。当孩子得不到想要的零用钱时,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的零用钱可以理财。既然要教孩子理财,就要相信他们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管理零用钱。给孩子准备一个储钱罐,教孩子将零用钱存到里面,慢慢积攒,节约使用。还可以引导孩子把压岁钱、零用钱存起来,比如带孩子到银行,了解定期储蓄有利息,存得越多、时间越长、利息也就越多,将一部分钱存成3个月或1个月定期,让孩子自己计算、进行比较,懂得如何让每一分钱发挥更大的效用。
著名作家清崎曾说过:“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这个人是谁?是债主,是奸商,是警察,也许是骗子。”让孩子懂得珍惜金钱,有计划的使用零用钱,自觉的管理零用钱,给孩子思考和选择的机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慢慢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在成长的路上学好理财第一课。
任群花
最近我读到《牵手两代 幸福路上》这本书,它是一本送给0-18岁孩子家长的暖心礼物,也是一本科学家教的经典书籍。
书中的很多例子感觉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站在教育一线的父母们,常常会焦虑、纠结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总是不爱说话,做事那么慢……为什么跟别的很多孩子不一样?同样的爸妈,我的老二怎么跟老大那么不同?之前的教育方式在他身上都不起效了。听了很多的儿童教育课,有些方法用在我家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什么特别变化呢?……
其实,父母们忧虑的这些现象,很正常。过去人们相信,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任由后天的环境和教养所塑造。但后来慢慢地人们开始意识到,孩子出生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已经蕴藏着他未来生长发展的所有能量和可能性。
因此,养育孩子也要考虑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反应。孩子会带着他特有的先天气质而来,在接受后天环境的综合影响下,逐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类型,给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并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展孩子的优点,修正孩子的缺点。
英语组
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有感
定南县第二小学 廖梅芳
读了尹建莉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在眼前,渗透着智慧与爱,顺其自然,不着痕迹,美得不可方物。方才明白,这美丽的教育并不简单!书中传达的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让我感受很深,字里行间流露出教育的美丽和质朴,再次让我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在孩子的教育上只有我们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宽松、愉快、深入的教育方式。结合我的实际,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几点感受:
一、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尹老师提到孩子专注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确,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会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好玩是他们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学习途径。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多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找到学习中的乐趣,给他们宽松的学习学习氛围。
二、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人的爱好也五花八门。一个人喜欢什么,醉心于什么,会受天赋和环境等各钟因素的影响,微妙得不可捉摸,爱好就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时间表,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卫纯真童年,让孩子自由、幸福地成长。
三、时刻关注自己的潜台词
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们在不断的长大,不光是身体的长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会有变化。我要不断的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为主体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郭俊梅
假期借阅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贵的道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了。根据书中的言论,结合我自身的实际情况,浅淡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几点收获:
一、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尹老师提到孩子注意力不需要培养,越培养越涣散。“不打扰”就是最好的培养。的确,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什么东西吸引,分散注意力:有的孩子会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好玩是他们的天性。玩耍也是孩子重要的学习途径。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多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找到学习中的乐趣,给他们宽松的学习学习氛围。
二、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当孩子们看完一篇东西时,要哉励孩子叙述出来。老师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孩子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孩子都是爱玩儿的,作为老师和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感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
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作为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找到孩子的长处,细心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每天关注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大力发展孩子的长处,降低对孩子短处的关注度。作为家长也应该提供机会澈发孩子自身的斗志,这比无休止的批评督促要有效得”。平时在家里注意观察孩子哪些方面比较弱,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挑战自己。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爱是一门艺术,让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读这本书,也是自省的过程,更多的是自责,对比自己的教育言行,庆幸自己有所惊醒,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将教育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定南县第二小学 胡圆香
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第二章——-净化育儿观念,我明白了所谓的“严厉教育”,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主要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好的,希望孩子做得更好。但由于它不尊重儿童,不体恤儿童身心发育特点,不符合人性,实际上并无教育要素,只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棍棒教育”,不过是一种精神底层的认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登不了大雅之堂。可以这样定义:打骂孩子是无能教育。
儿童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不需要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父母不仅应该放下手中的棍棒,更要放下心中的棍棒,心中无棍棒是件比手中无棍棒更重要的事。宽容而饱含真诚的教育,总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最有影响力。
儿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媒体不时地报道家长虐待孩子或子女虐待老人的事件,手段之恶劣,令人发指。同时,追究一些恶性刑事案件的犯罪分子的成长史,几乎全部可以看到他们童年时代极端严厉的家庭教育。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极端残者,都有一个精神或肉体严重受虐的童年。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会给孩子留下经久难愈的心理创伤,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
孩子没有错,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动不动认为孩子“错了”,那是你自己错了;如果你遇到的孩子是屡教不改的,那是你所提要求不对或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对待他。我相信教育是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解决。
因此,我认为,对于我们来说,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要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更加的健康快乐,善良豁达,他离你的期望值也会越来越近!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钟世成
假期借阅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最珍贵的道理。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说明我们人作为子女或者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正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改善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简单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当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因为,尹建莉在第67页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我们常常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时间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友善与平和呢?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要从自身做起,建立鼓励的常规方式,用表扬和鼓励来代替指责和批评,也许课堂上难免会有对事情的批评和指正,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需要被发现和被关爱。我觉得作者的初衷就是让每一个教育者明白,教育的最本真的源泉是要回归,回归当初的美好,一切的美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陈海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主要揭示的就是大道至简,育人之道就像种树,只要播种、浇水、灭虫、施肥,加上阳光雨露,静待时日,就有收获。要是以十倍勤奋去施肥浇水,长速也不会加到十倍,也许还有害,更别提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了。孩子的成长比起树木对环境要求更高,可也有一个规律在,过分心切贪多贪快也行不通,将规律倒行逆施更是不可取。所以,做好该做的,其余的交给时光就好。“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赋予孩子最大的信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时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但这三种方法恰恰是我们最热衷运用的。女儿马上就要九岁了,天天晚上睡觉前爱吃手,看书时爱吃手,甚至看动画片时也爱吃手。我的直觉就是孩子固执的喜好,管不住自己。为了改变吃手这一话习惯,我曾和她进行长达2小时的沟通谈心,讲道理、威胁、谈女孩子仪容仪表的重要性,说得我都要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她还是满不在乎的样子,甚至在我情到深处的时候竟然忍不住笑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无奈、无力、无助如影相随,我也曾苦苦思索,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应该与孩子怎样交流?苦思不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在我读到66页中的一个小章节时,就会忍不住在记忆里搜索,女儿成长过程中我就犯过这样的错误:1.断奶时生硬送到老家陌生的环境,孩子看见陌生的面孔就哭闹不止,造成孩子心理恐惧;2.几年来想法设法阻止这一行为采用在她手上抹清凉油,抹辣椒水外加训斥,甚至打骂这一残酷行为;这种情况往往和孩子的寂寞或自卑有关,“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也许女儿就不是这样的局面了。”这是我读完此书后最真实的感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记下点点读书感受,除了让自己引以为戒之外更希望与大家共勉。我觉得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送给孩子“三个最美”:
首先,最美的给予是表率。“育儿先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之前,先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最美好的教育。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一味训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慢慢安抚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共同战胜困难。
其次,最美的礼物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你一个人在家里会做作业吗?”“这件事你做不了!”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反思自己,我总是以教师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现在想来失去平等和信任的沟通,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赏识孩子,应该相信孩子的话。当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你的时候,应该怀着赏识的心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最后,最美的馈赠是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
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恍然明白,我们都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孩子学会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独立决断力。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会使孩子更加快乐,学会独立思考,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谁都想完美,但完美没有一个终点,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做,就对了。”让我们一起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励与共同行动下,期待属于自己的一次又一次庆典。
供稿:四年级语数英备课组
供图:四年级语数英备课组
编辑:陈海丽
审核:肖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