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22-23题解析——海港区张敬梅初中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研修系列活动(四十四)

ljn
创建于2023-08-03
阅读 12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3年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试题以考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充分体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试题情境真实、典型、复杂,试题任务体现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多角度科学设置试题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第22-23题材料选取巧妙,以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为载体,立足核心素养,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一心向党的家国情怀。

原题呈现

“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在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四内,是1951年元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普洱区26个民族的代表和党政军代表在宁洱红场歃血盟誓、刻石铭志

建立而成。回答22~23题。

22.“民族团结誓词碑”铭刻着跨越时空、激动人心的誓言:我们26个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可见,“民族团结誓词碑”是                    

①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②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保障

③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见证 ④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见证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正确答案:B

23.宁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开展“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主题教育,组织学生诵读民族团结誓词、讲民族团结故事、跳民族团结舞蹈……这一主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

A.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格局 B.通晓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C.熟知各少数民族发展现状 D.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材料背景

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现立于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侧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内,2006年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950年,党中央决定从各地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一周年盛典。云南普洱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地区各民族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同时还受到境外反动势力的蛊惑影响,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起初,普洱地区很多民族头人心存顾虑,害怕到了北京不能安全返回,一再借口推辞。经过当地县工委的多番耐心动员,各民族头人感受到共产党的诚意,最终组成34名民族头人及其代表为成员的观礼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些人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央还安排观礼团赴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参观,最后从重庆返回普洱。一系列活动增加了各民族代表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坚定了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心。1950年底,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召开,决定以“会盟立誓,刻石铭碑”的形式来表达各族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到底的决心。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26个民族的代表与地方党政军领导人,按佤族的习惯剽牛卜卦,喝咒水盟誓立碑。


问题立意

宁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它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缔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它折射的民族团结精神,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宁洱民族誓词碑所承载的一心向党的民族团结精神,要世世代代发扬下去,各民族要团结在党旗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说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最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解题方法

22、23题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层面。

22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后,抓住“各族同胞,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等关键词。审清设问限定“‘民族团结誓词碑’是”。“①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与“③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的见证 ”表达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②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保障”“民族团结誓词碑”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但并不能成为保障,表达观点不正确,且题干并未提到有关“民族平等”与题意不符。“④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见证” 材料未涉及“共同富裕”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

23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后,可抓住关键词“开展‘践行民族誓词碑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诵读民族团结誓词、讲民族团结故事、跳民族团结舞蹈”。审清设问限定“主题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但都围绕“民族团结”展开,材料并未提到民族分布格局、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发展现状。A、B、C选项观点均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D

回归课本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

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促进民族团结》

新版《中华民族大团结》

教学建议

在初中阶段,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了解各民族共同建设、保卫祖国的史实,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了解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强化中华文化认同;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教育教学主要任务

(一)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国家观念,激发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把自身的理想志向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二)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各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关系。认识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指导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教育引导学生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义务。将宪法法治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法治素养,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切实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

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1、坚持情理相融、情智相生,用民族精神、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润泽学生柔嫩的心灵。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统一,增强教育效果、激起内在动机。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主题式实践教学。走进博物馆、展览馆、教育实践基地等,突出实践体验,跨学科学习、项目研学,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提升核心素养。努力实现教学的大思政格局。

 3、开展议题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融入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议题任务,真正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思想理念起到正向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中考命题方向及要求,明晰核心素养与课程情境及任务活动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式改革。

编辑:王雅迪  刘佳宁

审定:张敬梅

阅读 12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