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亚美尼亚人及我们的导游认为埃奇米阿津是第二梵蒂冈,我感觉有点过誉,至少我熟识的基督教友们不大认同。说其为亚美尼亚的梵蒂冈,应无异议。我认同的第二梵蒂冈是法国罗纳河谷的阿维尼翁( Avignon)。13世纪末,由于罗马政教各派别之间的激烈争斗,直接威胁到教皇的安全。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安排下,1309年教皇克雷芒五世从罗马迁居到阿维尼翁,教廷受到法王控制,史称“阿维尼翁之囚”。期间的天主教大分裂,形成罗马和阿维尼翁两个天主教中枢,直到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近70年的时间里共有7位教皇在阿维尼翁居住办公。由于教廷的到来,教徒们把阿维尼翁视为第二梵蒂冈来朝拜。如果亲友们有兴趣,建议有机会去里昂、马赛或普罗旺斯时,绕一下去阿维尼翁看看,一定不会失望。我去阿维尼翁后不久,一位对欧洲历史有研究的大咖也去阿维尼翁“公务考察”,不幸因拍照坠亡在一个台坎下---他就是深陷巨额债务危机的海航董事长王健。我因身历其境,真不信57岁的王健会在那里坠亡。真相只有上帝知道!
图31:我认同的第二梵蒂冈---阿维尼翁教皇宫为城堡式宫殿,围有柱廊的椭圆形广场。总面积1.5万平方米,由旧宫、新宫连接而成。两者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受罗马式建筑所影响。带有八座塔楼,内部似一座迷宫,大殿小厅相连,廊道迂回曲折。
图32:阿维尼翁的圣贝内泽桥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建于公元12世纪初。大桥原有21座桥墩,22个巨大的拱洞,长900多米。是古代罗纳河谷下游的唯一桥梁,朝圣者、商旅人士往来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必由之路,如今只剩下4孔断桥。大桥北侧的圣尼古拉礼拜堂,正殿呈船头形,别具一格。耳熟能详的法国民歌《在阿维尼翁桥上》令人向往。而很多中国人还是从琼瑶电视剧《又见一帘幽梦》的断桥才知道阿维尼翁的。
3、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及其现任宗主教卡雷金二世
格里高利所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是东方正统教会之一(和东正教不是一回事),他们信奉原教旨主义的基督一性论,即认为耶稣基督只有神性没有人性,不承认宗教改革的成果。类似的还有埃塞俄比亚科普特教会(上篇说过)和印度正统教会。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都视其为异端思想。这也是“小强”舅舅不疼、姥姥不爱,千百年来受尽波斯、罗马、塞尔柱、帖木儿、奥斯曼土耳其和沙俄+苏联欺凌而孤立无援的原因之一。看来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墨守陈规就要挨打!
卡雷金二世(Karekin II)宗主教1951年生于沃斯凯哈特村,在埃奇米阿津神学院攻读神学,1972年晋铎(牧师)。后来在维也纳和波恩大学进一步研读神学,并在扎戈尔斯克俄罗斯东正教会取得博士学位。1983年晋牧(主教),1992年晋升为总主教。1999年当选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第132任最高领导人。卡雷金宗主教奉行与基督教内不同信仰的教会改善关系。他与三届教宗圣约翰.保罗二世、本笃十六世和方济各多次见面,关系良好。2000年11月,卡雷金二世宗主教与约翰.保罗二世教宗在梵蒂冈主持大公礼仪,期间,教宗把启蒙者圣格里高利的圣髑送还给亚美尼亚教会,使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声誉地位大为提升。
图33:从门洞内看过去的建筑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主教官邸(主教宫),左边红色建筑就是教会博物馆(珍宝馆)。
图34:我们在教会图书馆(穹顶建筑)和神学院(右侧十字架建筑,卡雷金二世的母校)前偶遇了卡雷金宗主教及其座驾大奔。
图35:亚美尼亚使徒教会最高修道院--埃奇米阿津神学院
图36:现任教皇方济各访问埃奇米阿津主教宫公署,会见卡雷金宗主教(图片自梵蒂冈官网下载)。
图37:埃奇米阿津圣泉的滋润
七、我因何要考证埃奇米阿津三圣物
1、亚美尼亚人的骄傲--埃奇米阿津教会博物馆
自梵蒂冈始,各大教堂都收藏教史圣物或与宗教有关的艺术珍品作为镇堂之宝。中世纪时教廷规定新建地区教堂必须要有圣物镇堂,一时间圣物炙手可热,可遇不可求,催生了圣物猎奇与追逐潮。这也是十字军东征的动机之一。
世界有些著名的大教堂藏品多且珍奇,还成立了博物馆,埃奇米阿津教会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座。她号称拥有三件圣物(诺亚方舟残片、朗基努斯之矛和耶稣十字架木屑)而傲视四方。这个博物馆不对自由行游客开放,必须团队提前预约,在规定时间进出。我因有过探究宗教圣物的经历,所以对这个博物馆特别关注,在参观过程中心头产生了一些疑问,但未予表露(因此前问导游一些有点深奥的问题,基本未能解惑,就较少提问了)。后来看了团友的分享,感觉有必要做一些思辨分析,和大家交流求证。
图38:埃奇米阿津珍宝馆以其馆藏三圣物而著称
图39:镇馆之宝一---传说的诺亚方舟的残片。有团友听导游说是十字架中心绿宝石覆盖的那一点,这是个误会,残片指的是整块木板,左下方缺的一角据说是献给了沙皇。
图40:镇馆之宝二---传说刺入耶稣右肋的圣矛(朗基努斯枪)
图41-42:镇馆之宝三---传说的耶稣受难真十字架残存木屑两片(中心镶嵌圆圈内)
2、先普及一点与本主题相关的基督教圣物基础知识
基督教圣物有个专有名词“圣髑”(Relic),髑与“读”同音,字面意思是头盖骨。狭义的圣髑是指列入圣品(经梵蒂冈批准,作为普世教会崇拜的远古圣人)和真福品(经梵蒂冈批准,作为区域性教会崇拜的已故圣徒遗物)的圣人遗体、遗骨(一等圣物);广义来说,也是指这些圣人生前的用品(二等圣物)或触及他们遗体的物品(三等圣物)。
按信教的朋友解释,深入了解圣物崇拜,首先要从基督徒的“纪念”及“中保”两个角度来看:圣彼得和圣保罗在罗马殉道后不到40年,格林多教会已开始“纪念”此两位圣人。圣人们的教导、著作与榜样不但影响到当时的人,也及于后世。这种在基督救恩工程中的“纪念”,提供了基督徒崇拜圣人及其圣髑的基础;按圣经说法,圣人死后,例如复活的耶稣,仍然继续援助及关心在旅途中的人类。结果,狭义的“圣髑”渐渐地引申到广义的解释,如圣人遗物,就类比的意义而言,扮演着“救恩中保”的角色。十六世纪路德宗教改革后,新教排斥圣物崇拜,有些新教激进的地区曾发生捣毁圣像圣物的运动。
基督教公认的著名圣物包括金约柜、都灵裹尸布、圣杯、圣包皮、真十字架、朗基努斯枪(圣矛)、圣钉、圣荆棘冠、圣帕、圣袍、圣骨、基督圣像、基督圣甲虫等等。埃奇米阿津博物馆号称三宝中就有真十字架木屑和圣矛两宝,的确了不得。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可以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预约组团参观,而不像我的“朝圣”的经历,远道而来却老吃闭门羹。
3、简述我的“第一次朝圣”经历与圣物考渊源
我近距离接触世界主流宗教,最早是在二十年前外驻迪拜期间。虽然迪拜位于伊斯兰教发源地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世界中间,但相对包容开放,甚至存在基督教堂,超市里有非穆斯林专柜卖猪肉。这在原教旨主义的周边国家沙特、科威特和卡塔尔是不可想象的。我在迪拜的朋友有的是穆斯林,有的是基督徒,大家和睦相处。从他们那里,我知道了世界三大宗教(犹太、基督和伊斯兰教)同源。例如我通过第一次“朝圣”经历知道了三大宗教都把夏娃视为人类始母。《旧约.创世纪》称之为夏娃(Eve),《古兰经》称之为哈娃(Hawwa)。2004年我去沙特阿拉伯的下属机构出差,周末沙特老吴说夏娃的墓在吉达(阿拉伯语“祖母”之义),要陪我去看看。我欣然前往,到了吉达郊区一个有围墙的园门外,司机说里面就是夏娃墓,但大门紧锁,看到贴了一个告示,大意是穆斯林兄弟和人类的祖母哈娃几千年前就死了,这里不是哈娃之墓,也没人知道哈娃之墓在哪里。还说你们只应相信真主,有问题就问真主,只有真主能帮你。禁止偶像崇拜的瓦哈比派当局(和本.拉登及塔利班同一派)为了制止在墓址附近出现的朝拜活动,早在1975年就用混凝土将该遗址封死。虽然我没能入内祭扫人类祖母,却通过自习,了解了三大宗教对夏娃的认知异同:《圣经》和《古兰经》都认同上帝(真主)造了男人亚当(阿丹)和女人夏娃(哈娃)。但圣经认为女人受毒蛇引诱,继而引诱亚当,所以上帝罚女人受例假、怀胎与生育之苦。而古兰经将阿丹和哈娃的错误同等对待。在《古兰经》里找不到任何细微的暗示表明哈娃在阿丹之前先吃了禁果,她从未引诱、教唆和欺骗阿丹。阿丹和哈娃犯了相同的罪,然后他俩共同祈求真主的恕饶,真主便饶恕了他俩。第一次“朝圣”经历使我的知识面意外拓展,我认识到自己过往所受教育的狭窄。在后来的旅程中,我比一般人更为关注和考证圣物的历史。言归正传,我们回到埃奇米阿津的三圣物吧。
图43:我2004年在沙特出差,背景是利雅得国王塔,俗称母塔,在原教旨主义政教合一的沙特,这俗称令人联想。
图44:我第一次朝圣是在沙特,就吃了闭门羹。位于吉达的夏娃墓园近八百年来一直受到三教信徒礼拜,却在1975年被瓦哈比派当局在用水泥封闭,告示民众心中只应有真主安拉。此外按沙特当局的规定,宗教场所不许拍照。
4、埃馆诺亚方舟残片考
我考证历史遗物(包括圣物)的可信度时,一般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史实存在的可能与否,二是遗物存世的可能与否,三是此物即遗物的可能与否。
(1)我们先看第一个维度,史前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可能性。圣经《创世纪》描写了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走出伊甸园,在世界各地繁衍作恶,上帝为了惩罚恶人,制造了洪水滔天。而义人诺亚按上帝旨意带领一家人和各类动植物种在诺亚方舟中躲过了灾难。诺亚方舟在大洪水退去之后停泊在亚拉拉特山,亚美尼亚人自认为是诺亚方舟的子民(诺亚最小的儿子雅弗的后代)。所以亚拉拉特山对于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来说,就是心中的圣山。而诺亚方舟对于亚美尼亚人,既是神圣之舟,又是命运之舟,拥有诺亚方舟残片的意义不言而喻。
对于大洪水和诺亚方舟,无论从宗教还是学术界,历来争执不断。但从近代的科学研究成果看,更多倾向于发生过大洪水。我在圣物鉴赏与求证的艰难旅程中,往往最终依靠著名图书馆/博物馆的论断。例如我在馆藏文物可对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做权威诠释的纽约摩根图书馆,看到了楔形文字泥板---约五千年前人类最早的文字---两河古人对大洪水和方舟的记述实证。我据此做出了支持大洪水和方舟史实的判断。两河文明从五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到阿卡德人、亚述人、胡连人、赫梯人......,无数个王朝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崛起又衰落,泥板和滚印文字\图案见证了清晰的历史脉络。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我们的文字历史从甲骨文开始只支持三千年,对三皇五帝只有神话传说,因此得不到世界认可。
图45:左上角这块人类最早的文字文物---楔形文字泥板描述的是《古尔盖梅希史诗》,大洪水之前神谕建造牢固的多甲板大船,带上公母猪羊牛马鸡鸭鹅逃命。印证了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存在及希伯来经、圣经和古兰经的同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放大研究英译文。同时我强烈推荐亲友去纽约时留半天时间在摩根图书馆。
(2)确立了第一个维度,我们看第二个维度,诺亚方舟残片存世的可能性。
历史上,无论是三教信徒还是考古学者,很多人一直都想找到这艘救世之舟的下落。1883年,亚拉拉特山发生大地震,前去评估灾情的人在被震裂的山体内发现了一艘木船遗骸。由于这艘木船的大部分都被嵌在冰川内,无法估计它的长度,只能大概推测它的高度是12米至15米;1916年俄国飞行员拉特米驾驶着飞机从亚拉拉特山上空飞过,他无意中发现山顶有一艘房子一样的船。船的一侧有门,其中一扇已经损坏。拉特米迅速将这个消息向沙皇尼古拉二世报告。尼古拉二世马上派兵和专家进行勘察研究,认为这艘像房子的船有可能就是诺亚方舟!由于不久后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那次方舟科考夭折了;二战之后,一位土耳其飞行员再次从上空观察到诺亚方舟,并拍下了照片。科学家们对照片进行了放大处理,推测出船大约长150米,宽50米。虽然和圣经记载的方舟大小不完全符合,但形状却极为相似。因此人们寻找诺亚方舟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了;1955年7月,法国探险家琼.费尔南同他11岁的儿子登上了亚拉拉特山,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终于找到了诺亚方舟的残骸,并带回一块木板研究。经过西班牙、法国、埃及等多国考古学家的鉴定表明:这块木板经过了特殊处理,至少有4484年的历史。随后,琼费尔南将这次探险的经历写成了《我发现了诺亚方舟》一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6年4月9日,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宣布:诺亚方舟遗迹在亚拉拉特山被发现。伴随而来的是对这个所谓的“方舟残骸”的强烈质疑。 首先人们认为再大的洪水也不可能达到5000米。 其次,那些拍摄到的照片都不清晰。再次,假使诺亚方舟最终停靠在了亚拉拉特山顶,那么随着冰川运动最终会被冲到较低的地方,而不是停留在高处。最后一个疑问就是5000年前的木船留至现在早就支离破碎了,不可能呈现出方舟的形状。对两方的意见,以我有限的知识和资料,实在无法做出判断。只能说埃馆藏的方舟残片存疑,同时对亚美尼亚人民的圣山和方舟情怀予以理解、尊重。1921年,列宁领导下的苏俄与土耳其签订《卡尔斯条约》(Treaty of Kars),将亚美尼亚的圣山阿拉拉特山割让给了土耳其。
(3)我们最后看第三个维度,此物即遗物的可能与否。如此重大和珍贵的圣物,理应出处凿凿,流传有序,见诸于文史。但博物馆展示板上语焉不详,导游也未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这块板是琼费尔南从亚拉拉特山带回的吗?没有说明。且献给沙皇一个角,肯定不会是琼.费尔南1955年发现残片之后(尼古拉二世一家早已被苏俄屠杀)的事。圣经说方舟用歌斐木打造,歌斐木和紫檀、沉香称为三大圣木,生长缓慢,年轮密实,现在仅存于黎巴嫩山区,属濒危物种。史书记载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埃及法老木乃伊棺、古罗马皇帝宝座等都是歌斐木材质。从埃馆之“方舟残片”看,与歌斐木板材图片的纹理和颜色有较大差异。因此我对埃馆之“方舟残片”表示质疑。
5、埃馆朗基努斯之枪考
前面说过的基督教圣物中,大部分与耶稣受难有关,如都灵裹尸布、圣杯、真十字架、朗基努斯枪(圣矛)、圣钉、圣荆棘冠、圣帕、圣袍、基督圣甲虫等等。埃馆馆藏之宝有三件与之有关:传说的朗基努斯枪和两片真十字架木屑。我们先来考证朗基努斯枪。
朗基努斯之枪(Lance of Longinus)又称命运之矛(Spear of Destiny)或圣矛(Holy Spear)、相传是罗马军队百夫长朗基努斯用来确认耶稣死亡的长矛,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朗基努斯用手中的长矛刺穿了耶稣的右肋,血水溅到他原本接近失明的双目上,马上复明(约翰福音第19章第34节)。朗基努斯立地悔悟:“这个人确实是天主子(马可福音第15章39节 )。” 他接受了使徒的洗礼,离开军队成为了基督徒,带着长矛回到家乡卡帕多西亚(今土耳其境内),最终因传播福音而被斩首,罗马教廷封其为圣人。而这长矛被后世人奉作“圣矛”,传说谁得到了它,便会拥有超自然的神力,无往而不胜。因此历史上很多君王和教会都宣称拥有圣矛,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圣矛。最为著名的是梵蒂冈圣矛和霍夫堡圣矛。埃馆圣矛也算一个参与者。
(1)埃馆圣矛来历的亚美尼亚说法。我们亚美尼亚之行的七处宗教圣地有两处和圣矛有关,一处是埃奇米阿津珍宝馆,另一处是格加尔德(Geghard)修道院,我在后面还会说到。关于埃馆圣矛的来历,我在亚美尼亚听到两个版本,但都未得到教廷和考古界认可,甚至知道的人也不多。我倾向于第二个版本。一是当年十二使徒的巴多罗买和达太来到亚美尼亚宣教,达太带来了圣矛。这二位被认为是亚美尼亚的主保圣人。游客在亚美尼亚教堂里会看到这二位圣人画像,其中拿着小刀的是巴多罗买,象征他是被剥皮殉教的。拿着长矛的是达太,象征他把圣枪带到亚美尼亚。另外两位主保圣人,一位是启蒙者圣格里高利,另一位是发明亚美尼亚文字的圣梅斯罗布。还有一种说法圣矛在13世纪从耶路撒冷被带到亚美尼亚,存放在格加尔德修道院中。如今圣矛头收藏在埃奇米亚津珍宝馆。
图46:生于德国的十五世纪尼德兰-弗兰德斯(今比利时)杰出文艺复兴画家的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年)所作《耶稣受难图》局部。图中有两位圣人(耶稣和朗基努斯)和三个圣物(真十字架、三颗圣钉和圣矛,后面会予详述)。
图47:我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瞻仰米开朗琪罗的天才雕塑作品“圣殇”,可以看出耶稣右腹部有伤痕。
图48:圣保罗大教堂穹顶下四角的四尊圣像,处于至尊地位。这是其中之一圣朗基努斯,出自大师贝尼尼之手。他是被教廷封圣的第一个武圣人(warrior saint),又被称作军人圣徒(soldier saint),现在的日漫片称之为圣斗士。指的是一群生前从军,死后被封圣,保卫天堂的人。是不是有点像我国民间的关公?我在朗基努斯雕像前深思一个问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源,但在对人之罪的态度上会如此不同。以前我听人说耶稣教导信徒宽恕、博爱,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转过去给他打,我感觉十分愚昧。反而因所受教育对伊斯兰教以血还血很理解。按此理朗基努斯可以说是杀害耶稣的凶手,这在镇反时可谓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然而他迷途知返,还成了基督教圣徒,受信徒敬仰。这真震撼心灵,毁我三观!
图49:这是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屋顶上站立的13座雕像就是耶稣和12门徒。据亚美尼亚使徒教会的教义,其仪轨传承(使徒统绪)可上溯至十二门徒中的巴多罗买与达太,其中拿着小刀的是巴多罗买(右起第三人),据说他最后是在亚美尼亚被剥皮殉教的。拿着尖矛的是达太(左起第四人),象征他把圣矛带到亚美尼亚。图片需放大才可看清。
(2)关于梵蒂冈圣矛。据史料记载,公元570年圣矛在耶路撒冷被发现,不久为拜占庭帝国获得。当时矛已经断成了两段,被供奉在圣索菲娅大教堂当中。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后,较小的一截圣矛被鲍德温二世卖给了法王路易九世,供奉在巴黎圣礼拜堂当中。后来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这块圣枪的残片跟荆棘冠等文物被转移到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混乱中圣矛短残片失踪了。比较长的那截残片则在君士坦丁堡陷落时失踪。但是教廷宣称本笃十四世的时期( 1740年8月17日—1758年5月3日在位),他们从法国人手中得到了一幅圣矛完整的绘图,以及比较大的圣矛的残片,按照教廷的说法,这支被称为梵蒂冈之矛的残片,存放在圣彼得大教堂当中,但是教廷从来没有把它对外展出过,因此270多年以来,没有人知道梵蒂冈圣矛到底长得什么样。
(3)关于霍夫堡圣矛。这是众多“圣矛”中最为著名、传承有序、故事最多、历史最久、直至影响当代的重要文物。我对其跟踪考证也比较多。我们重点说说它。
传说只要手握朗基努斯之枪,120尺范围之内的人都会向他臣服,拥有圣矛的人可以主宰世界。但是一旦得而复失,就会即刻毙命。欧洲历史上有许多大人物都宣称他们拥有真正的圣矛,从公元四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到查理曼大帝、红胡子巴巴罗萨、查理四世以及希特勒等等。传说中,最初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去耶路撒冷朝圣和搜寻圣物,找到了真十字架和圣钉等,带回到君士坦丁堡供奉。她用圣钉卯入君士坦丁的长矛,使他无往不胜。君士坦丁大帝构建君士坦丁堡的时候就带着这圣矛,并用它标出了新罗马帝国的边界。在他以后圣矛由西班牙裔的狄奥多西大帝所拥有,历代罗马皇帝都以拥有圣矛为荣。欧洲之父、神圣罗马帝国缔造者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加冕为一个新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拥有12个现今欧洲国家合并的版图——这个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在他一生的53次征战中,一直带着圣矛,战无不胜。圣矛成为君权神授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神圣罗马帝国王室御宝,在查理曼大帝继任者的加冕大典上使用。神圣罗马帝国奥托一世的手中也曾握有这把枪,这是关于此矛最确切的记载。在公元1189年,希特勒崇拜的偶像腓特烈一世,也就是被称作红胡子巴巴罗萨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带着圣矛统领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90年6月10日傍晚,他在亚美尼亚骑马过河的时候不小心坠河跌落了圣矛,几分钟后就溺毙了。世界史上的大人物,日耳曼人的战神巴巴罗萨就这样在小河沟里见了上帝。我多年研究希特勒及影响他的人物,红胡子是其中之一。所以这次有机会来亚美尼亚,很想看看这条淹死红胡子的萨列法河(Saleph,即中世纪拉丁语中对格克苏河的称谓),但入境后发觉现在的亚美尼亚面积仅为古代大亚美尼亚的二十五分之一,萨列法河早已不在亚美尼亚版图内了。巴巴罗萨前后的几百年间,圣矛一直流传在历代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手中,并且多次的翻新以及增加它的饰物。公元1084年,它被增加了一副银线;公元1350年又被增加了一个黄金的枪鞘。命运之枪连续被五位撒克逊王朝的君主和七位霍亨施陶芬王朝的君主所拥有,其中包括巴巴罗萨和腓特烈二世等枭雄。到了14世纪,布拉格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都城,他可能是最虔诚的圣矛主人,他在布拉格附近盖了坚固的卡尔斯坦城堡以存放圣物——查理四世为朗基努斯枪添加了黄金枪套并刻上文字:上帝的矛与钉。他认为可以借此圣矛接触天堂中的圣徒。查理四世死后,1424年德国纽伦堡的商业联盟买下了此圣矛,被当做牟利的工具。圣矛与其他圣物存放在圣凯瑟琳大教堂,每年有一天,它会被取出来,成为朗基努斯枪节这个重大庆典上最受瞩目的圣物。那是庆典的高潮,朝圣者心中充满敬畏,圣物让他们感到超自然力量,能使信徒早上天堂——但是得付钱。纽伦堡的庆典十分成功,朝圣朗基努斯枪之旅成为一笔大生意。
由于反对天主教利用圣物,十六世纪的新教改革者排斥圣物——圣矛被锁进银盒高挂在教堂上方300年,但是有人却对它念念不忘。1805年拿破仑围攻神圣罗马帝国,他想把圣物占为己有。为避免拿破仑得到圣矛与其他圣物,纽伦堡人匆忙将这些物品偷运到维也纳,存放在霍夫堡宫。直到1938年,另一名征服者得手将圣矛据为己有,他就是希特勒。传说希特勒之死与圣矛有关,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动机之一就是占有圣矛。纳粹进入维也纳后,包括圣矛的一批圣物被送回它们在中世纪的家——纽伦堡。纳粹党在纽伦堡展示圣物,希特勒借此宣扬他的胜利。七年后的1945年4月30日下午2点10分,美军占领了纽伦堡,夺取了圣矛,随即希特勒吞枪自杀,死时是下午3点30分。巴顿将军是最后一位得到圣矛的大人物,把它送还霍夫堡宫珍藏,自己却在一场离奇车祸中丧生。如今我们去维也纳只需花费12欧元(老人9欧),就能看到这一盖世奇宝。
图50:2012年,我参观了位于德比荷边界的德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目录第三号),有1200年历史,融合罗马、法兰克和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加洛林特色建筑典范--亚琛大教堂。在整个中世纪直到1531年,德国皇帝都在此教堂加冕。查理曼大帝和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等带着圣矛在亚琛大教堂加冕为王。红胡子于1168年为查理曼敬献的镀金青铜枝形吊灯还悬吊在穹顶之上。
图51:公元814年,欧洲之父,神圣罗马帝国缔造者查理曼大帝死后安葬在亚琛大教堂的镀金匣中。圣矛在他的儿孙---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国王之间传承,成为君权神授的象征。
图52:莱茵河与摩泽尔河交汇处的科布伦茨老城,有凡尔登条约签署地--圣卡斯托大教堂(Basilika St. Kastor)和德意志之角。这座罗马式教堂建于公元9世纪,比科隆大教堂还早,在此查理曼大帝的三个孙子进行了漫长的842轮谈判,签订了瓜分查理曼帝国的《凡尔登条约》,建立东,中,西法兰克王国,形成了德国,意大利,法国和现代欧洲版图的雏形。这也是后来出现霍夫堡圣矛、梵蒂冈圣矛和巴黎圣礼拜堂圣矛的根源。
公元1216年,特里尔的大主教和选帝侯特奥德里希·冯·维德,调遣条顿骑士团来科布伦茨。条顿骑士团又称德意志骑士团,是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军事组织。选帝侯将当地的教堂和医院赠予他们后,条顿骑士团在河流交汇处建立了“德意志庄园”作为条顿骑士团在科布伦茨的驻地,河口领地由此得名“德意志之角”,又称德国之角。是德国发祥地。
图53:纽伦堡皇宫也被称为皇帝堡(Kaiserburg或Imperial Castle),是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最重要的欧洲皇宫之一。 腓特烈一世(红胡子巴巴罗萨)和他的继承人在纽伦堡的岩石上建造了这座巨大堡垒。1050年至1571年间,持有圣矛的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曾带着圣矛在此居住;1424年到1805年,圣矛存放于纽伦堡圣凯瑟琳大教堂;1938年至1945年,从霍夫堡夺回的圣矛又安置在纳粹党大本营纽伦堡,直至纳粹战败,纽伦堡大审判,圣矛回到霍夫堡。纽伦堡是历史上圣矛最长的栖身之地。 这是我2013年参观纽伦堡皇帝堡举办的宫廷展,旗上文字:“皇帝、财富、城市”。
图54:捷克之父、神罗皇帝查理四世是圣矛最虔诚的拥有者和守护者,他为圣矛加上了金枪套。这是他修建于1357年的布拉格查理大桥。大桥修好后成为帝王加冕巡游必经之路,圣矛在加冕巡游中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图55:欧战胜利后,巴顿将军驻扎曼海姆。图为巴顿常去的地方,位于曼海姆腓特烈广场的德国最大的巴洛克风格水塔。 巴顿是个神秘主义者,相信灵魂转世的说法,认为自己是从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古罗马军团战士、古希腊重甲步兵、东罗马贝利撒留将军的骑兵、斯图亚特王朝的苏格兰高地人、拿破仑麾下元帅等多个不同时代的英豪转世而来。年少的巴顿认定自己将来成为一名将军与英雄是必然的事情。他对朗基努斯之枪有巨大的兴趣,研究过历代的持有者,但最终把圣矛归还给了霍夫堡。1945年12月9日,身经百战的巴顿第二天即将乘飞机衣锦还乡,上午从曼海姆出发去打猎,途中却遭遇离奇车祸,不治身亡。
图56:巴顿将军生前曾对战场上的官兵说,不要怕!我会和你们葬在一起。他弥留之际重复了这句话。遵从他的意愿,巴顿葬在卢森堡阵亡美军公墓。这是2010年我们去卢森堡时在阿道夫大桥前留影。
图57:战神巴顿是最后一位曾经掌握圣矛的大人物,这是他在卢森堡的墓地。他与从诺曼底登陆一路横扫西欧德寇的第一装甲军和第三集团军数千名阵亡官兵相伴永远于斯。
图58:圣矛第二长时间的栖身之所---维也纳霍夫堡宫,收藏圣矛前后达二百多年。霍夫堡是哈布斯堡家族(可能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望族,却知道茜茜公主)的冬宫,作为统治欧洲六百多年的大家族,哈布斯堡王朝在这里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奥匈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13世纪开始的600多年间,历任帝王都对霍夫堡宫有过扩建和重建,最终形成这座拥有2500个房间的宠大宫殿。
图59:霍夫堡珍宝馆藏的圣矛,承载着太多太重的历史积淀。与埃馆圣矛相比,差异很大。
图60:霍夫堡圣矛之矛尖局部。
(4)对圣矛的理化和考古鉴定。目前存世的“圣矛”中,只有霍夫堡圣矛经过了严格的理化和考古鉴定。尽管作为最著名的圣矛,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件文物至少在查理曼时期曾被重新加工过。英国的考古学家罗伯特.费洛博士于2003年1月在维也纳鉴定过霍夫堡圣矛,他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权利,不但能够在研究室里面检验这把枪,并且获准移去绑在圣矛上面的金银的镶带。费洛博士跟其他的专家都断定,圣矛翼刃极有可能是公元7-8世纪的产物,但是上面的铁钉可能是真十字架的钉子被钉进了圣矛的枪鞘,上面刻有极小的鱼符号、拉丁文“IR”等早期基督教符号(这里鱼符号和IR就是指双鱼座)。为证实自己的想法,费洛带着特制的复制品,前往大英博物馆向同样对朗基努斯枪感兴趣的考古学家马克·海瑟(研古罗马时期武器的专家)请教,希望海瑟能帮助他查明这件圣物真实的年代。海瑟带费德来到一间陈列室,和陈列的长枪做了比较。陈列室的矛头并不是古罗马时期,而是来自中世纪初期,霍夫堡圣矛的形状很符合古罗马时期长枪的特征,但这对矛翼大约是公元8世纪的。
费洛认为霍夫堡圣矛在中世纪被改造过。回到实验室,费德将注意力转到黄金枪套上——那是最后被加上的部件。鉴定认为黄金枪套是在14世纪才加上的。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圣矛”的信息,包括了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著作中提到的朗基努斯之枪应该存放在英格兰的大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面;希伯来的先知菲尼亚斯也曾经拥有圣矛,不过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伪造的。因为耶稣的时代是青铜器时代晚期,这把枪则是用铁所打造而成的;亚美尼亚的埃奇米阿津也宣称拥有“圣矛”。这支枪被认为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宗教用品;波兰的克拉科夫也拥有一把所谓的圣矛,这把圣矛一般被认为是公元13世纪霍夫堡之矛的复制品,是用来作为赠送给当时匈牙利国王的纪念品。
(5)我对埃馆圣矛的考证结论。
第一维度:关于朗基努斯之枪的史实。从圣经和罗马史书的记载,我认为有一定可信度。
第二维度:朗基努斯之枪传世的可能性。我认为可能性很小。因为两千年前基督徒受到严厉迫害,不能公开活动。长矛属于兵器,无法隐藏,不利携带。我认为现在存世的所谓圣矛,都不是朗基努斯之枪。只有霍夫堡圣矛,由于镶有疑似圣钉,最接近圣物的标准。
第三维度:埃馆之“圣矛”=朗基努斯之枪?结论否定。我第一眼看到它,无论从形状还是材质,都感觉不是古罗马的遗物,上面说它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宗教用品,我认同。就是它出处的第二版本,13世纪从耶路撒冷被带到亚美尼亚,存放在格加尔德修道院中。但它不是朗基努斯之枪,甚至不是古罗马遗物。至于埃馆把它作为圣矛和镇馆之宝,我相信其中必有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只是这样做大家都有好处,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篇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