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疫情之后的第一个暑假,注定是旅游火爆的夏天。思忖良久,寻得河南的几个略微冷门小镇转转。
1.荆紫关古镇
来到荆紫关镇是中午,这里天气正是烈日高照,预先定下了银莲商务酒店,休息片刻出去吃饭转转,发现这里还真是“冷门”。也许是中午的原因,小街上没人,路边随意地停着几辆车。我们定的酒店共七层,是这里最高的建筑。想吃午饭转一圈没有,只好回到酒店吃。
单独拍酒店正面还蛮气派的。酒店门口只有两辆车,近处的是我们的,另一辆也是外地的。路上空无一人。
荆紫关古镇位于南阳市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古镇有是一条很有特色的明清街道,街道两旁的房屋,都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风格,是整个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街道上行人稀少,没有旅游开发,一切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多数房屋已经空置,汽车可以任意行驶,对我这种膝关节不好的人太有利了。
这条街只有两三公里,短短一条街,像是浓缩了几百年的韵味。黑漆门板、灰墙土瓦的明清古建筑共有700余间,各种造型的石坊、门墩、柱础、檐楣别具匠心,石雕、砖雕、木雕相映成辉。2001年,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上比较出名的“聚德轩”陈家大院,著名的“八大件”美食多次被央视媒体报道,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荆紫关古镇里山陕会馆,建于1806年,是山西和陕西商人共同在此建造的会馆,该会馆面积不小,有4000余平方米。不过几年前去过南阳社旗赊店老街的山陕会馆,比这个要更具规模,更宏伟有气势。
这是古镇里的平浪宫, 是供奉水神杨泗爷的神庙,清代为船工船商集资而建,目前已列为“国保”,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杨泗爷神庙。 一宫两楼,并肩站在小镇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们重叠如波浪,又比波浪更多层次,韵律感更强。
禹王宫是古镇另一座敬水神的王宫,由湖广商人所建的湖广会馆。前面的平浪宫里的水神属于地方水神仅保丹江地方平安,这是全国大水神大禹王。湖广商人不仅敬仰水神大禹王,更重要的是南方人信奉水就是财,祈求顺水顺风、就是财运亨通。这里也是湖广商贾云集此地的交流平台,所以湖广会馆也就称作禹王宫。
离开古镇,驱车十分钟来到“一脚踏三省”的白浪街。如果不是导航提醒,行驶在僻静的小巷子里一定错过了这个标志性的建筑。
豫、鄂、陕三省的交界点,西面接壤陕西省商南县汪字店乡,南面与湖北省郧县洋溪相连,因境内有白浪河故名。三省界碑原为一块顶角朝天的三棱石,上面分刻河南、湖北、陕西之省名字,故被誉为"一脚踏三省"之地。
三角亭旁边是个不大的“三省客栈”,这里来的人不多。在上世纪80年代,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白浪街》刊于《延河》第9期,使这座小村镇闻名中外。小小一条白浪街,却是三种文化的交汇点。
特意问了街边人家小孩怎么上学,这里孩子小学可以就近在三省随便上,但是初中时必须回各自的省份。
穿过陕西的白浪街,离开了荆紫关镇。
2.神垕古镇
从荆紫关镇驱车三百多公里达到禹州市的西南部的“钧瓷之都”——神垕古镇。
神垕古镇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从这个拱形门进入神垕古镇的老街。
老街状如一只巨大的蝎子,路面用青石板铺就。古镇内保留了最开始的一些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清新典雅。这里游客较少,依旧有原汁原味的气息,更像是一座原始的古镇,只是没有了当年“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满天,商贾遍地走,日进斗金钱。”的景象了。
进入古镇大门就看见上世纪的电影院,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仿佛时间从没走过。
古镇内的中共禹郏县委旧址依旧完好的保留着。1945年7月中共禹郏县委和禹郏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神垕镇成立,其办公场所就设在这里。这里原为清代“义泰昌”商号,是前店后宅二进四合院建筑。当年皮定均将军就是在这里指挥抗日反扫荡。
古镇老街上最著名的大庙——伯灵翁庙,位于古镇老街的中心。它始建于宋代,后毁于战火,明朝弘治八年重建,清康熙年间又重修过,现仅存一进院落。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伯灵翁庙是神垕钧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是神垕“钧都”、“瓷镇”的重要标志。
神垕古镇的灵魂是“钧瓷”,因钧瓷而繁荣驰名。北宋徽宗年间,钧瓷生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被定为“宫廷御用珍品”。官府设立了“陶瓷官署”,为宫廷烧造贡瓷,实现了钧瓷生产由民窑向官窑的转变,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无处不钧瓷。老墙里的砖、小院的花池、院墙上的花盆、屋檐下的鱼缸……就连家家户户用的餐具、面盆、笔洗都是钧瓷制品。在1300多年的历史中,神垕因瓷兴盛,窑火至今生生不息,难怪这里被称作“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
漫步古镇,遍布镇区的百余家钧瓷作坊和精品展厅。游客很少,我们真好可以慢慢鉴赏。
相比其他瓷器单色釉的温润素雅,钧瓷以其神奇的窑变釉色著称于世。宋人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其釉色的灵动微妙。
这家小店在古镇入口处,老板娘介绍这是自家祖上留下的房子,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无法考证)。小屋的确很陈旧,但是林林总总、色彩绚丽的瓷器给这个老屋增添的许多生机。我们在这里停留了许久,老板娘热情地介绍了鉴别钧瓷与其它瓷器的要领,我们也如愿入手。
神垕古镇这条老街与外面的喧嚣似乎是两个世界。高大的寨门内五千年前的陶瓷文化文明在这里复活了,真的就是一座“活着的古镇”。
3.朱仙镇
从神垕古镇驱车一百多公里来到朱仙镇。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部,明清时期与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在历史上,朱仙镇不仅是一座商业重镇,当年岳家军大破金兵的“朱仙镇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这就是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是明代全国四大岳庙之一。解放后重新进行修葺,现已修复山门、门前照壁和“五奸跪忠”铸像。门票30元,这是我们此行第一次买门票,不过教师证减半。
朱仙镇最重要的景点是启封故园。据说园名源于郑庄公的“启拓封疆”,也有启封有礼,开封见喜之寓意。
启封故园大门的启封牌楼是一处展现开封历史文化的文化标志。牌楼七门八柱、榫卯相连,通体木雕,16幅木雕就是16个历史故事,贯穿了整个开封4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的纯木结构牌楼,堪称中国第一大牌楼。
进入大门沿中轴线向前就是“四面牌坊”,这是朱仙镇的四张名片,分别反映了朱仙镇的漕运盛况、岳飞的朱仙大捷、豫剧起源祥符调、木板年画。
启封故园面积很大,三分之一是水域,以“江南水乡”的风格呈现了“中原古镇”的历史。飞檐翘角、长街曲巷、青砖白墙、小桥流水,简直就是梦里的水乡。 验粮楼、状元楼、潜龙桥、千总署、漕运码头等等,还有古老的酒楼、各种作坊,踏着青石板的古街,穿过青砖黛瓦的亭台楼阁,恍如穿越千年,来到那盛世古都……
游完启封故园正好中午,在朱仙镇上匆匆找了一家小店吃午饭。进去才发现看上去不起眼的“明堂饭庄”竟是“河南老字号”的百年老店。店里“清真十大碗”2015年登上了央视一套《中国小馆》栏目,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4.商丘古城
从朱仙镇到商丘也就一百多公里。这座古城,秦到唐时称睢阳,宋称应天府,金至元、明、清多称归德府,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商丘古城,建于明正德六年(公元l511)。
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城三大特点,全城九十三条街道形如棋盘。内城四周城墙耸立,巍巍壮观,古城四面环水,仅有四门与外界相通,从空中看古城像建在水中一样,这种内城、城湖、城廓三位一体,保存完好的古城,全国独一无二,整个古城堪称中国古城池的典范之作,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古城内著名的“陈家大院”,原为明末文豪侯方域的女婿、清初诗人陈宗石及其后人的府邸。 现在的陈家大院为陈氏第八代陈忠泰的父亲陈文鉴经营多年置办的新宅,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现有建筑12个院落,196间房屋,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清代的陈家,既是官宦之家,又是财富大户,被称为“一门五翰林,四代词馆家”。
这是商丘城外的“张巡祠”。是为纪念“安史之乱”中为保卫雎阳而殉难的张巡、许远等人所建。
张巡祠的对面是“八关斋”。进入院内,可以看到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内,有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亲笔撰写的《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
不远处就是“应天书院”,为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创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仁宗景祐元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为应天府书院,庆历三年改为南京国子监,为北宋最高学府,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位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短短几天行程,走过的每一个看似冷清的古镇,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