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批量进入巨型化时代

爱书人的乐园
创建于2023-08-02
阅读 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文/王绍凯

世界500强榜单,就是企业界的奥运会,也是国家之间的角力场。

世界500强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它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名片”。

中国企业进入榜单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科技类公司明显偏少。未来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是科技的主战场,那么,研究500强企业的成长、经营、管理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这样一类企业,它们的产品或服务种类多元且覆盖广泛,触达我们日常生活或工作的细微,甚至无处不在,它们的一些品牌成为某些类商品的代名词,甚至横跨多个不相关的行业。它们可能是知名的上市公司,也可能拥有或控制着多家上市公司,规模体量之巨可能持续位列各类“500 强”榜单,掌门人通常都是商业巨子或明星企业家,它们往往成为各类商学院案例教学经常要引用的典型……

还有另外一类企业,除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行事低调却强势地直接或间接控制着一些产业、区域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脉,往往拥有可快速调动的巨量资本,也可能悄悄拥有着巨量的资源和资产,抑或控制着某些重要商品的流通网络乃至商品定价权。它们虽然不在各类“500 强”榜单上,却可能控制着数家世界 500 强企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屏息凝神也能真 切实在地感受到它们的影响力,犹如远山寺庙的洪钟,浑然而厚重地 弥漫在我们周围……

我不需要说出这两类企业的名字,每个人都可以罗列出几个典型的代表。

这些企业虽然或明或暗、或显或隐,起源不同、领域各异,甚至体 制有别,但发展到今天,它们却拥有着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巨型。

巨型之“巨”通常意味着雇员数量、资产规模、营收规模、市值规模都非常巨大,而巨大的规模又意味着“复杂性”特征非常突出;换言之,这种规模的企业已经演化为一类“复杂系统”乃至“复杂巨系统”。 其规模的巨大和系统之复杂,使得我们很难看清它们的边界和全貌,哪怕它们的商品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我们自己正就职于这些巨型企业之中,却也常常很难搞清楚它们的整体运行机理和构建逻辑。

我们看到,当代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巨大(营收规模可能达数千亿美元,这已是中型国家 GDP 的水平)、员工数量越来越多(可多达数百万人,这已是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大型企业集团经营往往横跨数个乃至数十个大小行业,抑或在某个乃至某几个行业中纵向覆盖产业链多个环节)、经营维度越来越多元(跨区域 & 跨国、Online & Offline、族群 & 场景等“全息战场”)、组织模式越发多样(科层式、合伙式、平台式、网络式、生态式等)、集团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股权定义边界、管控定义边界、契约定义边界、文化定义边界)……

作为后发者的中国企业,大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育和追赶地位,从全球尺度来看,“体量弱小”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中国企业的总体特征。然而近 10 年来,情况有了急速转变,这从中国企业入选世界 500 强榜单的数量就能看出:2001 年进入世界 500 强排行榜的中国企业为 11 家,随后的 20 余年里,中国企业在排行榜中的数量快速增长,先是超过了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2019 年超过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2022 年榜单显示,中国大陆(含中国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达到 136 家,加上中国台湾地区企业,中国共有 145 家企业上榜,企业数量继续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企业管理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那么,问题来了。

①“集团化”几乎成为企业生命周期某个阶段必然进化的发展模式和组织样态,并且呈现出愈加复杂之势。我们现成的企业组织理论能否继续有效地指导大型乃至巨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与演化?

② 随着万物互联、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势力和全面跨界融合力量的冲击与颠覆,企业的生命形态也正凸显出“物种多样化”和“物种大爆发”的特征;与此同时,新时代的企业集团也表现出更多新的经济内部性和外部性特征。企业发展理论如何与时俱进地解释越来越多的新现象?

③ 以往我们基本上是全面学习和承接西方经济与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用他们的理论假设、标准、逻辑、模型来解释中国企业的发展问题。而今,随着中国企业(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开始逐步成长为世界级企业,中、西方的经济体制差异愈发突出地显现出来,中国企业在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场景(例如国资国企改革、混改经济等)开始进入“无人区”,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是否能很好地回答“中国问题”?

④ 虽然中国在诸多方面依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客观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学者是否需要尝试研究并建立一套更能指导中国特色企业集团发展模式的理论体系,或者说,将中国企业集团的实践与理论发展为一种世界级的新主流?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国学者王慎之出版了《中观经济学》一书,这可能是中国第一部中观经济学专著,但很可惜该书只着重阐述了“产业篇”和“区域篇”,并未涉及“集团经济”。遗憾的是,对于中观经济的第三级——集团经济,目前鲜见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很显然,这与企业集团型组织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近20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企业集团化战略与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加入和君集团以后,我牵头成立了“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研究中心”,并且为数百家企业集团提供了咨询服务。为此,我们团队对中国企业的巨量化时代深有感悟,我把这些心得都写在了《集团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式企业集团》一书中,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正在“拼经济”的地方政府领导,对于立志做世界一流企业的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对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负责人都会有相当的启发。


阅读 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