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河北中考文综试卷中道德与法治试题以考察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立足公民生活、社会生活、国家生活,设置多样化情境,进行多方式浸润。现就本套试题选择题6-10进行试题解析。
6.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老百姓可以随时讲出自己遇到的难事、烦心事,这些会成为国家立法的民意基础。老百姓看到自己讲的大白话变成了法律内容,十分激动。由此可知,老百姓能够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
A.行使国家立法权 B.行使国家监察权
C.感受到政府作用 D.感受到人民民主
试题答案 D
点击考点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坚持民主立法。
(3)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4)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6)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7)监察权: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8)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解题思路
“老百姓看到自己讲的大白话变成了法律内容”,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即人民当家做主,也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人民民主的真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材料当中并未涉及政府的作用,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试题分析
本题情景立足国家民主生活,具有典型性。本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以及责任意识层面。通过“老百姓看到自己讲的大白话变成了法律内容”这一时政,让学生知道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同时,选项的设置,又让学生对国家机关的职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要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如“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这里的行为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注意题干限定,“老百姓能够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而这里的主体限定是“老百姓”,以免造成错选。
7.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这段话意在强调我国必须
A.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B.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C.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D.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试题答案 A
点击考点
(1)今天,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2)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3)我国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议题的国家安全体系。
(4)人才强国战略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5)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6)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解题思路
“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最大的民生”、“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都会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对粮食等农产品出口采取限制措施”,都在强调粮食的重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在维护国家安全,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人才强国建设、人口均衡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主题,故B选项、C选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
试题分析
本题从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设置情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法治观念层面。试题从我国所面临的粮食安全国情,看“各国采取措施”,来引领学生思考我国应如何做,有效考察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学生在答题时应认真分析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如“吃饭问题”、“粮袋子”,从而排除无关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中国铁路,丈量大国前行步伐。回答8~10题。
8.复兴号以时速420公里交会和重联运行,世界首次;智能型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全球首个;时速400公里可变轨距高速动车组下线,可实现跨国互联互通……中国高铁,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从中我们感受到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程 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③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答案 C
点击考点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为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解题思路
中国高铁,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故②③正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故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为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完成,材料中未体现,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试题分析
本题情景真实而典型,从中国高铁取得的成就,体会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本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层面,“中国高铁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这一时政,让学生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展现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大国形象,坚定四个自信,让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做自信的中国人。学生在答题时要能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中国高铁”——科技创新产物,“世界首次”、“全球首个”“国家名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9.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西部铁路网越织越密。川藏铁路开工建设,和田至若羌铁路开通运行,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6万公里,占到全国的40%,铁路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称其更加合理在于这种布局能更好地
①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②助力共享发展
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④化解贸易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答案 A
点击考点
(1)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解题思路
西部铁路网越织越密,铁路在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沿海沿边沿江布局更加合理,能够有效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故①②符合题意;铁路运输能助推经济发展,但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太过片面,故③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到贸易风险,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选项。
试题分析
本题情景真实而典型。试题展示了中国铁路网的建设成就和布局,进而引领学生思考其意义,一方面加深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从而考察了学生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心时事,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学生在答题时应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如“中西部地区”“城乡区域间”,认真把握材料主旨,以免造成错选。
10.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并运营、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中老铁路开通为中老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区域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据此,我们可把中老铁路称作
①乡村振兴之路 ②合作互惠之路
③共同发展之路 ④国际竞争之路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试题答案 C
点击考点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日益呈现新面貌。
(2)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中国充分考虑相关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益,互信互利,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增长点,努力探索与建立新型发展合作机制;中国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数字鸿沟等问题,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解题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的,故①不符合题意;“中老铁路开通为中老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区域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这是合作,而非竞争,故④不符合题意,使用排除法,故选择C选项。
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设置真实的国际交往情景,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层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引出中老铁路,引导学生打开国际视野,热爱和平,增强命运共体意识,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学生在答题时要能够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把握材料主旨,如“中老铁路”、“一带一路”——中国铁路走出国门,为中国与世界层面,“带来福祉”、“区域繁荣”——开展国际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从而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反思自己日常教学活动,深刻认识到要继续深入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引领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多引入情境案例教学,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思考、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